高一可
所謂新主流影視,是新主流電影和新主流電視劇的復合稱謂。新主流影視并不是一個有著明確定位的規范概念,而更像是業內約定俗成的、仍在不斷擴充的新名詞。新主流電影和新主流電視劇雖有不同之處,但二者在大方向上仍有著眾多相同的探索,故于本文中放置在一起進行檢視和點評。我們之所以繼續沿用這個概念,一是因為概念本身就蘊含著時代信息量,二是它也是目前最切合影視現狀的專用詞匯表達。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影視從業者在不斷守正創新中,貫注了值得探究和討論的新元素。它們所帶來的主流價值觀和時代感,使低俗影視消費觀有所變化與遏制。目前來看,中國新主流影視作品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穩固態勢,其所體現的多種正向價值觀包含多種話語。更為可喜的是,其達到了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平衡、傳播性和教育性的融合,在社會各個層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這些影視作品還繼續承擔著弘揚主流價值觀、塑造良好社會環境、達到各群體情感認同等的重任。筆者認為,新主流影視的革故鼎新主要體現在敘事理念上。敘述理念的變化,可能為未來影視作品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意義,值得我們關注與探討。
為什么說新主流影視已經成為一股創新的文化潮流?讓我們先以“新主流電影”這個名詞來解釋闡述一下。新主流電影是電影“三分法”之外的新產物,是對“三種電影”(即我們習慣的“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商業電影”)之界限的跨越或模糊化,是電影的某種“大眾文化化”趨向。不難看出,新主流電影將主旋律電影中的價值觀、藝術電影中的電影語言藝術以及商業電影中的商業性進行了高密度的融合,具備多種價值特性。也正因如此,其在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大獲成功,不僅實現了主流價值的大眾“認同”式傳達,也滿足了大眾的精神審美需求,達到了大眾傳播層面的高討論度、高熱度、高傳播度。
新主流電影不斷擴充其片單,逐步呈現出穩固發展之態勢,在影視行業中成為中流砥柱。在新主流電影占據市場的效應引導下,與之相呼應的新主流電視劇也應運而生。而在這之前,縱覽前一個時期的中國影視劇作品,占據主流的標簽多為“娛樂”“商業”“流量明星”“穿越”“神劇”等,此種題材和內容,不僅具有些許狹隘表征、低俗品質,不斷沖擊、消費、塑造著大眾的審美價值,還用相對“低俗”的視聽,逐步消解著傳統、主流的價值觀與正能量,間接削弱了觀眾在觀劇時獨立思考的審美能力,剝奪了觀眾將視聽符號進行思維轉換的能力,甚至在社會的公共話語傳播中帶來了不良風氣。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主旋律電視劇遭遇了觀眾流量“遇冷”的情況,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直到新主流影視劇的出現,讓電影特別是電視劇產業看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這些電視劇作品,選材類型多樣,有革命歷史題材(如《覺醒年代》),也有農村建設題材(如《山海情》),還有真實反映時代變遷的現實主義題材(如《人世間》)等。這些作品既是弘揚正向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大劇,也達到了“市場功效”與“宣傳任務”的全面兼顧,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傳播度有可喜的變化。同時,由于把握了在互聯網多媒體時代最大的受眾群體——青年人,以青年話語為建構框架,嘗試在作品中與青年群體對話,潛移默化地引領著青年文化的風向,所以在大眾文化構建以及影視媒介傳播中都占據了核心的位置。
如果將新主流電影和新主流電視劇結合在一起來看,二者已然變成“引人注目的產業現象和重要的文化現象”。這些新主流電影和電視劇,在選材方面常以中華文化、中國各階層現實主義、革命歷史題材等中國故事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打造更貼合日常生活、細節真實的中國式“平民英雄”(縱使是歷史偉人也增添了一絲“人間的煙火氣息”);在核心主題中,則力圖展現出震撼人心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以及向上、向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商業產業層面,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力求最大限度地開展受眾傳播,獲取更大的市場收益。可以說,新主流電影和電視劇的創作熱潮已經形成,并具備相當的社會規模和市場規模,儼然成為一種既吸取前人經驗又為后人開啟新思路的文化潮流。
“類型電影是電影在商業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存在方式,往往存在不少模式化的特征。”關于影視中“類型”這個名詞,從好萊塢經典電影美學時期直至今日,其引用的頻率都經久不衰。特定的故事選材、萬變不離其宗的敘事機制、相似的人物塑造以及人物關系等,可以分成不同類別的敘述模式。但是,這些經典類型的敘事方式如果一成不變,終將會被不斷改變的受眾群體、社會文化語境所淘汰。影視藝術作為一種最具現代化且商業屬性又極其強烈的產業,進入不同的社會階段中,其類型敘事的方式也必須革新與改變——一定要緊跟時代,與受眾情感共鳴,不斷創新和發展,為受眾提供價值認同與情感宣泄的窗口。
“類型敘事最早是‘類型電影’延伸出的一種敘事方式。”從敘事的層面來理解,“類型電影”已經不能看作狹義上故事內容的簡單劃分與歸類,而應該特指電影中的敘事理念。以此類推,電視劇也同樣有隸屬于自己的類型敘事體系,亦應該當作敘事理念去看待。故下文將二者統稱為影視中的類型敘事去探究。
我們看到,新主流影視作品在影視行業不斷產業化、商品化、大眾化的趨勢中,嘗試了多類型融創的方式,具體地說,就是多種類型的融合敘事。這樣既可以豐富影視作品的類型和敘事理念,同時也可以融入更加多元的文化語境和價值觀念,創造更加多彩的表達形式,并帶來一定意義上的美學升級。目前,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中,類型的融合仿佛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創作方式。
新主流影視作品的創作者熟練地吸取前人的長處,開啟了類型融合的探索。根據近些年傳播范圍廣、討論度高、口碑藝術雙豐收的影視作品來看,有以下幾大類的類型融合方式,均是主流價值結合不同類型敘述的模式。
1.主流價值+軍事類型+動作類型
動作類型是商業影視作品中并不小眾的一類。動作類型常常具備緊張的快節奏、驚險刺激的視聽呈現、快速的蒙太奇剪輯技巧等特征,這些均使動作類型的影視作品具有高強度的沖擊力,能夠調動觀眾的視聽神經,激發觀眾的“宣泄欲望”。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從人類內在的心理角度提出,人具有“本我、自我、超我”三層含義,“本我”中有最原生的天性欲望,是受處在人類社會的“自我”所約束的。動作類型中刺激性的場面和暴力美學的視聽運用,都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既完美又合理安全宣泄“本我”欲望的空間。
在新主流影視中,將主流價值與軍事類型和動作類型融合創新,成了其中最普遍也最易出現票房高點的類型。如,在以中國歷史革命戰役為創作核心的電影《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金剛川》中,就做到了在影片中既全面展現了戰爭全貌,又用極度流暢的動作場面為觀眾提供了具有刺激性的視聽畫面。在長津湖系列電影中,動作場面有宏觀的戰爭大場表現,也有個體角色的打斗微場表現。同時借由個體群像七連士兵在戰爭中無畏捐軀的鏡頭,一改說教的風格,不漏痕跡地給予了觀眾沉浸式的觀影體驗,讓觀眾達到情感層面的共情和認同。再如以國際真實事件為創意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作品,均以在國際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為創作基點,結合緊湊的故事情節和激烈的動作場面,樹立了中國大國崛起的國際形象,展示出中國軍人的無畏勇敢,讓觀眾在觀影時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在精神上認同“家國情懷”,與片中人物共情共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主流價值與軍事類型和動作類型的融合創新,以及影視作品中對動作畫面的流暢表現和現代敘事過程,既滿足了觀眾的視聽需求,又滿足了觀眾的心理宣泄需求。可以這樣說,融合了動作和軍事兩種元素的影視作品,在傳達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使主流價值觀增添了多元的可吸引元素,更貼合大眾的審美和情感需求,也讓大眾的精神認同更加合理。
2.主流價值+職業類型
近些年,以不同職業類型為核心創意,并結合主流價值觀加以表現的影視作品,在電影類別和電視劇類別中都頻頻出現。所謂職業類型,顧名思義,是“職業”和“敘事”的結合。不同種類職業的專屬特質和內部運作邏輯,為職業類型的影視作品限定了特定的敘事邏輯和美學特征。職業類型隸屬于現實主義這個大的分類,以展現特定的職業為主要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受眾與不同職業之間是有間離感、好奇心以及窺視欲的。通過對職業特質和運作邏輯藝術化的挖掘,結合主流價值闡述,以具有戲劇性、美學性的敘事理念展現出來的職業類影視作品,既滿足了受眾對不同職業的好奇心和窺視欲,同時還將主流價值以一種新的方式進行表達,使受眾更好地在精神上認同、共情。舉例而言,以川航3U8633航班緊急迫降的真實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就展現了大部分受眾所未知的航空職業領域。影片以飛機在航行過程中出現故障時3U8633全機機組人員臨危不亂的專業工作狀態,為觀眾構建了緊張的快節奏的視聽盛宴,同時也滿足了觀眾對航空職業領域的“窺視心態”。又如以中國女排1980—2016年的成長史為內容的《奪冠》,呈現出的是一種更加鮮為人知的內容——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片中三場(中日、中美、中巴)女排大戰重現得酣暢淋漓,讓觀眾屏息以待、熱血沸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女排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曾經是全體國民振興國家的精神寄托,是國家層面的偶像塑造,其中所傳達出的向上主流價值觀和熱血體育精神,是黨和國家一直都提倡的。這樣的影視作品,當然會在更大的層面傳達一種主流價值觀。再比如,以法官人物群像為創作群體的電視劇《底線》,就將一直以來高坐法堂之上的法官以一種貼合生活的人性角度完美呈現。這部劇涉及幾十件現實中真實發生的案件,用多線敘事結構“套娃式”并行,將法官如何判決、取證、辨析、調解等審案過程真實呈現,探究社會的復雜、人性的黑暗與善意,挖掘出社會百態。從播映效果上看,《底線》對法官職業的真實描繪,不僅獲得了真正法官群體的認可,也吸引了更多觀眾觀看,此劇開播后收視率和網絡播放量均有不錯的成績即是明證。
3.主流價值+現實主義類型
現實主義原本是源自西方的一個文學概念,以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畫展為開端,以法國、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為主流,影響著全世界幾代人的創作。實際上,在重世俗生活的中國大地,現實主義精神亦始終貫穿古今。中國明朝著名劇作家李玉創作的《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就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現代戲”。可以說,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文藝創作的主要傳統——在近現代和當代,中國文藝的許多精品力作,都灌注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具體到目前的影視作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主流價值觀念與現實主義類型相結合的影視作品,真正成了新主流影視中的中流砥柱①薛晉文:《現實主義應是電視劇守正創新的主流》,《文藝評論》2017年第1期,第119-123,128頁。。這類影視作品關注現實中的“平凡人”和“平凡生活”,著力展現普通人生命的堅韌、掙扎、不屈、向陽、向上,表現著現實主義最樸素卻又最動人的情感,努力塑造“平民英雄”,是最貼近受眾群體的類型。如電視劇《人世間》就以新的現實主義美學韻味,通過描寫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命運以及同一時代各階層的百姓群像,聚焦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傳遞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流向上的價值體系,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形象,達到了現實主義美學的新高度。同時,也在觀眾的欣賞和共情中,不動聲色地塑造了主流價值的道德標準。這樣的現實主義類型作品,以自身沉穩大氣的內核,打擊了其他在商業化、市場化、產業化背景下浮于表面、流水線式的文化產品所帶來的文藝界的不良時風,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現如今的影視行業已然到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時候,在新媒體時代崛起的青年群體已經成了影視行業最廣大和主流的受眾與消費群體,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青年文化和青年話語,也逐漸被影視創作者所重視。青年群體是社會上正新興而起的一代,新主流影視作品發揮著與青年對話、構建青年美學審美認同、引領青年文化向上發展的重要的溝通媒介的作用。青年文化在我國現有社會文化語境中占據著巨大的話語權,且必須始終與社會主流價值文化體系保持大方向上的同步。
新主流影視作品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且也以自身的探索和實踐,將青年文化納入創作選擇和考量中。幾乎所有的新主流影視作品都嘗試站在青年的美學審美角度,以青年群體的視角和敘事話語,與青年群體溝通和對話,吸引青年群體的共情和精神認同。我們看到,新主流影視作品日益注重以青年群體更能理解的敘事理念和視聽畫面表達,精巧地將符合社會主流文化語境的主題內涵演化成青年群體能夠達到的精神認同和情感共振,即以青年話語傳達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這樣的新主流影視作品,不僅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也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例如互聯網)上擁有了一定的傳播量和討論度。新主流影視的創作者在這種青年話語融合中,主動走近受眾,采取更加商業性和產業化的方式適應整個市場,試圖在多個方面實現創新和探索,在文化語境上尊重多元化,并力圖融創多樣的文化元素,實現多元融合共生。例如,以中國近代社會1915年《新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的歷史為選題進行創作的新主流影視作品《覺醒年代》,在內容、人物塑造和視聽元素上均有青年美學的呈現,在劇集播出后也獲得了廣大青年群體的認可和一致好評。《覺醒年代》在內容上選取了五四運動時期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時代背景,塑造了一批靠知識救國的先驅者、“老青年”群體以及一批有著理想追求的大學生、社會青年的“新青年”群體。在人物處理上,將一個個存在于學生時代教材課本上的歷史偉人真人化、生活化。這樣的人物塑造,正是通過青年群像的展現,試圖在兩個時代的青年群體之間嫁接溝通的跨時代橋梁,是將青年文化和語境融入作品創作的體現。如陳獨秀的多場家宴,他褪去了先驅者的光環,以一個大家長的父親形象出現;再如幾位教授在北大這片知識的沃土中,分成兩個派系,互相爭論,也有各自的小脾氣。這樣的處理方式使這些歷史人物個個都更加真實、接地氣。在視聽元素上采用了更年輕化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如毛澤東在雨巷中出場,同時剪輯當時中國百姓生活現狀,傳遞出強烈對比的情緒,側面凸顯出毛澤東將為此時苦難的中國日后帶來重生的希望之感。再比如魯迅的出場,更是將魯迅的名作融入其中,用交叉剪輯的手法,將人血饅頭的場面和人物出場相結合,讓人感嘆當時國家正處于瀕臨破滅和不得不變革的歷史檔口。這種更加新穎的鏡頭剪輯方式,也更加符合青年群體受眾審美習慣。再比如,以滿足“網生代”青年群體想象力、審美需求的新主流影視作品《流浪地球》,就是以科幻虛構的外殼,在內涵中表述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民族理想”“道德傳承”等。這樣的題材和架構,更加貼合青年群體的選擇,在視聽和畫面的呈現中,“奇觀化”的表達也在青年受眾中獲得良好口碑。
許多新主流影視作品力圖在多個層面展現更為年輕化的特質,去貼合青年群體的審美期待和審美需求,也更加關注青年話語的敘事表達方法,使青年群體完成自我情感和美學上的認同。
綜上,從類型融創和青年美學兩個較為典型的方面對新主流影視作品敘事理念的守正創新進行了分析,但新主流影視在其余方面的創新和探索也值得思索和關注。在選材上,新主流影視作品早已不僅被傳統的歷史革命救亡題材所局限,在更加貼近受眾、尊重多元文化、遵循市場規律的基本前提下,開始將視角放在更多元、更年輕態的角度中,出現了不同的嘗試和探索,將主流價值體系融合在更具有個性化的表現中。在敘事理念,新主流影視作品與新興的科技結合更為緊密,在視聽和特效方面越來越追求精細化的制作,以“奇觀化”的場面讓受眾震撼,同時也更滿足青年受眾對大場面和奇觀式震撼視聽的需求。在人物塑造上,也將從前“偉光正”的扁平英雄人物換了另一種塑造方式,新主流影視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更加貼近生活,是有優缺點的圓形人物。
概括而言,新主流影視作品追求更加大眾和年輕的審美形態,更注重受眾群體的精神認同,更尊重市場和產業的運行規律。目前來看,眾多新主流影視作品的產生對未來影視作品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如何繼續發展創新,面對飛速變化的多元文化環境和審美語境進行更新更高階段的創作,是新主流影視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前進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新主流影視一定會更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