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連池市第二小學校 呂秋紅
葉圣陶在《葉圣陶教育名篇》中指出:“其實中國各界的男女大抵如此。自己的方向還沒定,卻要引導他人;自己從事事業的價值還沒有理解,卻要做這項事業,陶冶他人;這是可能的嗎?若是不可能,卻虛有其表,掛個‘為人先導’的招牌,豈不是戴著假面具鬧著玩嗎?”葉老的這段話雖是評價小學教師的,在我看來,用來評價小學生的家長最合適不過了。現在絕大多數家長沒有經過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家庭教育的理解和所運用的策略一般源于上一代以及自主認知,隨意性強,科學性差。因此,學校有責任也有義務依托有效教育資源及教師資源,依托社會主流教育思想、理念及方法,對家庭教育進行有效科學指導,其意義是非凡的。
教育本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卻因為時間與空間的限定,發展成狹義的概念——學校教育。這樣,便導致社會與家庭也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很多學生的教育演變成學校與家庭割裂,家里校外“兩層皮”“5+2=0”。有一位母親曾發文向世界吶喊:“世界啊!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少年?”筆者能夠深深地感受到這位母親對于孩子成長的焦慮。同時,這位母親潛意識中的觀點或許能代表絕大多數家長認知,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是歸屬于學校和社會的,卻完全忽略了自身教育的重要性。試想,當一個人把教育自己下一代的重任完全托付給他人時,這種茫然和焦慮是必然的。學校不是教育的主宰,更不是萬能的,家長應該意識到學校教育的局限性。
習總書記在各種會議上多次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門做了《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國事》的重要論述。那么,家庭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指出:“按照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我們知道,教育的載體是“言傳身教”,誠如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孩子源于家庭,長于家庭,他的家庭便是他生命中最粗壯的一棵樹,最漂浮的一朵云,最貼近、最契合的一個靈魂。所以才有那句話“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身心、人格等多方面形成的基礎階段,也是關鍵階段,小學校及小學教師擔負著如此重任,作為家庭教育的踐行者——家長會對小學生的發展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校教育以及彌補小學教育的不足,促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積淀與延伸,使學生的教育校內外一致,達到時間與空間的契合。
在家庭教育的學習上,目前仍然依靠家長的自學和聽講座,這個覆蓋面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可謂九牛一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兩個孤立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講,它們還相互融合甚至彼此制約。學校本身承擔著“積極協調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任務,學校要以人員優勢、資源優勢、社會優勢為指導家庭教育助力,使家校資源流動起來。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最信服的依然是教師,因此,教師要盡力促進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反哺能力,使其達到最大、最優。
學校申報研究了省級重點課題《線上教學導向下依托小學校教育資源指導家長家庭教育的途徑和策略研究》,在學校和教師的雙重努力下,培養出專業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一名,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一名,組建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團隊,在后續的研究及輻射中,旨在將班主任引領為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型梯隊。
唐代大詩人柳宗元曾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說道:“不以是取名譽,意欲施之事實,以輔時及物為道”。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沽名釣譽,而是要經世致用。在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中也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從內容上講,家長困惑什么,我們就指導什么;家長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予什么。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指導人員不僅要備知識,更要備家長。從形式上講,因為很多家長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開展指導,也可以錄制短視頻或者通過微課的形式來對家長進行指導。總之,家庭教育指導面對的群體是家長,是脫離學校多年的忙碌的社會人,一定遵循事半功倍的實用化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一個連續性、系統化的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家長的學習也需要“溫故而知新”,同樣會表現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需要在小學進行六年漫長的學習過程,六年的時間孩子們不僅身體在長高,身心也在發生極大的變化。因此,家長需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相信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定會培養出優秀的少年,定會成就合格的家長,形成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不言而喻,對家長進行工作要求有高度的機智。我們自然不能把家庭生活‘抖底翻出來’,而要始終尊重家庭關系的含蓄性。如果有必要給家長以幫助或提具體的建議,我們就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對于談話涉及的內容,我們是嚴格保密的。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使家長疏遠學校。”對于家庭教育指導的途徑可以采用共同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尤其是在個別指導過程中,面對家長,我們指導者絕不可表現出專業人士的高高在上、夸夸其談、指點江山。要做到“三個要”——要傾聽、要共情、要理解。與家長在共同探討中引導家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面對潛能生、單親兒童的家長,更要使他們感受到熱情、被尊重,來有所得、有所獲。指導者采用肯定加建議的原則,一方面肯定家長某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成功,一方面對于發現的問題給予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面對殘疾家長、老年家長,一定要細心加耐心。家庭教育指導要智慧進行,切不可使家長產生抵觸情緒。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育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家庭教育指導的目的,最終是使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在同一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共同培養主流社會中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樣亦是為家庭培養明日之星和棟梁之材。因此,學校對家長家庭教育的指導的核心基礎便是教育理念的統一。學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是國家的傳聲筒,如果家長的思想一旦和學校有分歧,一定力求讓家長們懂得學校的育人目的,并不斷提高父母們的思想水平和覺悟。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小學教育者在家校共建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專業。
后記:本論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研專項重點課題《線上教學導向下依托小學校教育資源指導家長家庭教育的途徑與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J Y B132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