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鴻予 孫萍 張亞楠 張琴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承擔著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三全育人”協同育人機制頂層設計缺位、協同育人主體孤立脫節、協同育人平臺聯動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頂層設計落實育人責任、整合社會資源、引入科學的評價機制等途徑,打造多層次的育人體系,優化“三全育人”協同機制,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通力協作。在教育理念、平臺、制度、資源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三全育人”,形成聯動育人、精準育人、陣地育人、社會實踐育人合力系統與良好的教育機制。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高效化,為培養具有濃郁的家國情懷、寬廣的國際視野、深厚的專業基礎、突出的創新實踐能力的現代化人才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三全育人”;協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2909(2022)01-0202-10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辦學已成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承擔著培養具有大格局大視野的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合各方資源,聚焦重點,構建“三全育人”模式,是提升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教育質量和國際影響力的有力保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再次強調“堅持協同聯動”,并提出“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目標指向,著力構建一體化協同育人體系,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1],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在此背景下,完善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是推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走上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的必經之路[2]。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
“三全育人”是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按照育人主體、育人時間、育人空間三個維度構建起來的育人模式和育人機制,它強調學校要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聯動育人資源和平臺,形成“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局面,提升育人質量[3]。具體來說,深入實施“聯動育人工程”,組建協同育人隊伍,實現全員育人;深入實施“精準引領工程”,構建科學的育人體系,實現全過程育人;深入實施陣地建設工程,拓展育人空間,實現“全方位育人”。
(二)普遍聯系理論和協同理論是構建“三全育人”協同機制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聯系理論和霍爾曼·哈肯的協同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聯系理論認為,“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多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 [4]。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堅持聯系性、堅持全面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具有重要性、復雜性、多樣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在這個教育活動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存在和教育條件,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體。如果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某一環節或某一教育手段的運用,不懂得用聯系性和全面性的觀點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那么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響,甚至影響整體育人功能的發揮。因此,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理論為推動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重要的指導方法[5]。
第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霍爾曼·哈肯在《高等協同學》著作中提出了協同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協同學的根本理念強調各個子系統的相互協調配合,把事物從無序到有序轉變,圍繞目標同向同行協力運作,實現系統要素的聚合放大, 產生1+1>2的協同效應[6]。把協同理論運用到高校教育中去,就是要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元素、各平臺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共同作用,從整體性和全局性出發,探尋這一機制內部各系統間的協同機理,避免承擔育人作用的各子體系出現割裂、脫節,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5]。
(三)構建“三全育人”協同機制是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特點的現實需求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辦學雙方追求目標和價值不一致。我國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為了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最終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國際化大格局大視野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外方合作辦學,考慮更多的是提升和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影響力,以及最終獲取的利益,同時輸出其意識形態和西方文化,擴大其滲透力[7]。
外方教育模式(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學風格及方式)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沖突,再加上全英文教學等,導致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對于缺乏自我約束、自我規劃、自我學習能力,習慣于被動接受教育模式的部分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多種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容易給學生帶來迷茫。當前是信息提供大于信息需求的時代,世界文化多元化趨勢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信息的呈現形式是多角度、多元的,學生的思維和價值觀也因此而多元化。中外合作辦學的外籍教師也會將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識、價值觀帶到課堂上,本就思維多元化的學生,當他們突然處在更多元、更多層次的文化中,會因為標準不明或底線意識不強而不知所措,思想觀念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8]。
在辦學理念目標和價值不一致、傳統教育模式和外方教學模式沖突、多種價值觀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的沖擊下,如果缺乏引導和教育,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將可能產生混亂;因此,引導學生、關心學生,在中西方思想與價值觀的碰撞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構建能力,是中外合作辦學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二、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協同育人現狀
(一)協同育人機制頂層設計缺位
協同育人是未來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高校要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局面,形成教育合力,產生協同育人的效應。目前高校依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精神,開始重視協同育人,但在具體的運行中效果甚微,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機制總體來說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階段。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一些高校的領導層還沒有深刻認識到協同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至于制度保障、評價機制,人、財、物的配備完善等落不到實處。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機制現狀調研(網上、調研、問卷)發現,僅6.7%的高校設有比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構及制度,23.1%的高校沒有比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構及制度,70.2%的高校對此表示不清楚(如圖1所示)。
(二)協同育人主體孤立脫節
履行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發動者、實施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9]。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主體包括輔導員、班主任、班導師、思政課老師、黨政團學干部等專兼職思政隊伍,同時還包括中外方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后勤服務人員以及其他課程老師。
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主體要強化育人意識,相互配合,共同擔當育人責任,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現狀存在教育主體合力不足、教育過程銜接不夠、教育主體之間孤立脫節的現象。實際調研結果顯示,各育人主體對各自的育人職責邊界及相互關系認識不清;育人主體間缺乏溝通協作,出現各自為政、推諉缺位、低效重復等條塊分割現象,不僅沒有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甚至出現教育效能的相互損耗和抵消[2]。
(三)協同育人平臺聯動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多平臺、多層次、多領域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約束,不同層次的領域和平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立體的育人體系。特別是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的教育職責,也是一項社會性工作。高校外部有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和平臺,例如家庭、社會、企業、政府等,但因缺乏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支持,教育主體平臺之間缺乏內在和外在動力,導致聯動不足,柔性教育和剛性管理等不同教育主體平臺各自為政、相互脫節,沒有形成協同育人意識。
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三全育人”協同機制優化途徑
(一)頂層設計落實育人責任,保障育人效果
協同教育機制是指高校各教育平臺與教育要素以信息、資源、能量等為載體,通過共享、協商、組織、調配、合作等協同途徑,共同圍繞目標運作,以實現教育功能與教育實效的最大化[10]。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領導層須站在整體和全局的高度,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做好協同育人機制的頂層設計規劃,使高校內部各育人單位和主體明確共同的育人責任和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默契、互補、融為一體的良性育人機制,以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1.頂層規劃是協同育人的原動力
協同育人機制頂層規劃包括信息與決策、資源與技術、載體與方法、動力與監督等,旨在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運作及規劃,成為高校協同育人的原動力。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要豐富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渠道,協同育人機制頂層規劃要重點把握以下兩點:(1)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為整全(既有知識,又有文化)、匯通(融會貫通知識技能)、卓越(思想先進、能力優秀)和擔當(使命擔當、責任擔當),以該目標為導向構建協同育人機制;(2)協同育人的中心環節、核心途徑是探索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大學生人文素養,加強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較,厚植家國情懷,搭建具有國際視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
2.制度完善是協同育人的關鍵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按照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指導精神,建立健全協同育人目標管理制度。例如:《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教育指導》《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與要求》《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及指導意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協同育人聯動制度》《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育人與服務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及具體實施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育人與管理相結合的全員育人制度》等,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各教育主體的育人職責,以及更為具體的人財物配套保障制度、黨政團學部門關于協同育人的定期聯系會議制度等。這些制度不僅對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性、規范性和程序性,同時還具有鞭策性與激勵性,以此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平穩運行。
3.專門的組織機構是協同育人的保障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三全育人”協同機制應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統一部署,嚴抓落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級齊抓共管的育人機制。一方面,組織機構運行要堅持高校黨委領導的原則(這是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前提)、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10]。另一方面,必須建立“多元共治”的育人平臺,如: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聯動滲透平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協同育人平臺等。組織機構在協同育人實施環節中,注意控制調節各育人主體、平臺的銜接與融合問題,使全員育人落到實處,實現主渠道和立體化育人同向同行。最后,暢通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反饋渠道,以適時調整改進中外合作模式下協同育人機制。
(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優化“三全育人”協同體系
在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理論的指導下,遵循整體性、協同性、動態性原則,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客體特征,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個維度,深入實施“聯動育人工程”“精準引領工程”“陣地建設工程”,打造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體系。
1.實施“聯動育人工程”,實現全員育人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與專業理論教師、通識素質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定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培訓,建立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與非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溝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育人目標深入非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心中;通過不斷挖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元素,把課程中的思政觀念與專業知識、綜合素養一同植入學生心里,以此提升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教育質量,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此外,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充分利用外方先進教育與管理理念,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寬廣視野和多元化思維的國際化人才。加強與中外合作辦學外方教師的溝通和交流,促使其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中國國情和學生的特點,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滲透,使其教學內容和方式符合中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既感受文化差異,又增強價值判斷力、民族榮譽感和歸屬感。
其次,把育人與管理相結合,強化科學管理育人的保障功能。吸收中外合作辦學中外方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經驗,摒棄保姆式教育,將精細化管理和獨立性培養相結合,規范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相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要求管理者(輔導員、教輔工作人員、黨政團學管理工作人員)樹立終身學習和創新理念,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熟悉國外的教學、管理和文化特點,提高管理水平,轉變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堅持育人導向、體現育人宗旨。管理者要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以身作則,塑造良好的道德榜樣,用自己的優秀品質和行為直接影響大學生,對大學生開展思想素質教育。管理者要在管理中以大學章程為藍本,建立完備的現代管理制度,在完善內部治理的同時,做到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需求、特點及思想動態,充分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營造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氛圍,在管理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養。
最后,將育人與服務相結合,優化服務育人體系。服務育人主要是把服務質量的提高與育人理念的融入相結合,通過樹立服務育人意識、營造服務育人氛圍、創新服務育人舉措、豐富服務育人資源,將服務育人貫穿于高校服務全過程[11]。引導高校宿舍管理人員、食堂服務人員、校醫院的工作人員,以及學校的水電管理人員和園丁等,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特點,服務學生、貼近學生,用自身的優秀品質和行為影響學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加強服務隊伍建設,注重服務人員培養,優化服務隊伍,將服務育人理念植入其思想,提高服務人員的育人意識。
2.實施“精準引領工程”,實現全過程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構建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的育人機制,并且各階段連貫、各環節緊扣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做到精準育人。
首先,啟動“大一啟航教育工程”,健全學生入學教育機制。新生入校,通過“新生第一課”“校史參觀”“優秀校友座談”“專業發展史教育”,以及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公民意識的道德推理、增強道德意識的教學討論和分析推理等教育活動和教育形式,達到引領育人的目的。第一,讓學生了解自我、了解所學專業、了解世界,促進學生樹立學業、職業目標,理清大學學習生活思路。第二,幫助學生了解校紀校規,明確自身的權利義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培養學生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的品質,提升公民道德責任感。第四,讓學生明白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關,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其次,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育人機制。第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第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團隊培育力度,合理規劃師資,滿足學生需要,給予學生全面指導。第三,善于運用教育載體,將心理健康課程和知識納入教學體系,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通過以上完善的心理健康育人機制,給予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暗示,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將學生培育成為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最后,建立健全創新創業、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育人機制。為幫助高年級學生在創新創業、就業過程中增加核心競爭力,高校要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就業教育的協同育人平臺。第一,把創新創業、職業生涯與就業教育指導納入教學改革體系,要求全員、全體教育工作者參與,貫穿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就業能力。把創新創業、就業課程體系融入其他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中,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教學環節中增加對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就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考察。第二,利用互聯網平臺,結合專業實踐開展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就業實踐活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與創新創業、就業學習交流。第三,加強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的核心能力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正確的就業觀。因此,高校在創新創業、就業的教育過程中,應通過多種教育方式融入道德教育和就業觀的指導,“將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12]等觀念深入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里,以此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環節。
3.實施“陣地建設工程”,實現全方位育人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教育載體、教育活動、教育資源空間,圍繞立德樹人和全面發展目標,從加強黨團建設、課堂建設、班級建設、網絡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創新陣地建設等方面,搭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實現全方位育人。
首先,黨團建設與立德樹人同向同行。高校的黨團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最終落腳點都是提高辦學質量,培養又紅又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黨團建設,要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創新黨團建設模式。比如:建立境外學生臨時黨團支部(黨團小組),出臺《海外黨(團)員組織關系管理辦法》等,做好海外黨(團)員的規范管理;以黨建為抓手,鼓勵海外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海外同學,嚴守國家秘密,防止思想滲透,抵制國外不良文化的侵蝕。在黨團建設機制中,嚴格落實從嚴治黨的精神,積極貫穿民主集中制,抓好黨團員主體建設,充分發揮黨團員的榜樣示范作用;不斷優化基層黨團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使基層黨團組織成為學生社團、學生宿舍、實驗室、教研室等各組織的核心力量。通過以上方式的融會貫通,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作風,使黨團建設充分與立德樹人同向同行。
其次,校園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同行共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要致力經典教育,通過讀誦經典、以經典為載體的學習、討論、辯論等多種教育方式,融入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在學生的思想中植入當代文明、道德修養與政治素質。在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營造中,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功能,以社團為主體,通過參觀、學習、情景再現等形式,開展“與經典對話”“與人文社科對話”“與自然對話”“與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紅色教育基地對話”等人文實踐活動,以豐富育人形式,實現校園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同步同行,幫助學生提高價值判斷力,堅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最后,網絡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同軸共轉。“網絡文化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文化認知與判斷的新型文化,它承載著信息化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一個國家的價值理念、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公民的精神樣態。”[13]在媒體格局發生巨大變革的情況下,占領網絡思想政治高地,形成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網絡生態文化,是高校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對信息進行過濾、刪選,規避網絡有害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侵害,“利用議程設置理論建立與學生的對話機制,運用沉默的螺旋理論形成強大的網絡正確輿論”[11]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增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另一方面,要特別加強與改進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密切關注網絡發展的新趨勢,建設和掌握可管、可控的網絡陣地;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認識水平和抵抗能力;重視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深入淺出地解答學生的疑惑,與學生平等對話,利用網絡載體贏得學生,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實現網絡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同軸共轉。
(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打造多層次的育人共同體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三全育人”格局,不僅需要校內各教育資源、教育元素的整合協同,還涉及校外社會資源(包括家庭、社會團體、企業等)和國際資源的協同推進,構建多層次的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建立家校聯動育人平臺
家庭教育雖然沒有學校教育系統化,但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更為深遠。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言行習慣及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且促進其對“是非、美丑、善惡”形成初步認知。家長的優秀品質和優秀作風是促進孩子成長的推動力,對培養孩子自立自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相互友愛的傳統美德至關重要。因此,學校與家庭應充分發揮各自育人優勢,協同一致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形成家庭—學校聯動育人平臺,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支撐學生的成長成才。
2.構建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
校企產教融合實踐育人,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校地聯合、產教融合、知行耦合”的人才培養新路徑,是促進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首先,建立良好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深挖企業資源,廣泛建立校企育人合作基地,圍繞實踐類型豐富、多學科交叉、培養學生多角度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等目標,初步形成“高校-學生-企業”育人共同體和生態圈。其次,細化校企協同育人制度,監督反饋實習質量,適時調整育人目標和方案,保證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企業、學生、學校閉環管理,切實有效地保證培養質量,構建過程化的實踐育人體系。再次,建立校企共贏的協同育人保障機制,深度促進校企“產學融合、產教融合、學研融合”,踐行“三全育人”能力與素質并重的教育理念,實現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最后,在產教融合實踐育人中,把企業所崇尚的價值理念、誠信意識、創新創業及敬業精神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深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推進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發展。
3.拓展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海外途徑
做好學生在國外學習階段的思想教育,保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續性,也是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應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利用合作辦學的優勢,深挖一切國際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海外途徑。一方面,學校可以派專職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加強學生日常思想教育及意識形態引領。另一方面,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保證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的連貫性。最后,充分利用海外資源,如海外留學生協會、孔子學院、中國駐外使館等,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育人基地,給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14]。
(四)引入科學的評價機制
引入科學的評價機制對高校協同育人成效進行教育評價,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評價是對教育系統內工作機制和工作目標的考察與反饋,一方面,能夠直接掌握系統自身運轉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系統內部各項工作機制、目標的優化和完善。
高校在中外辦學模式下要提升協同育人的成效,就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在各協同育人平臺的工作機制和目標中引入科學的評價機制,對育人成效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科學性與操作性相結合的教育評價,探索高校聯動育人、精準育人、陣地育人、社會實踐育人的普遍規律。一是,從協同育人隊伍與制度建設、學生素質要求、育人組織管理,以及育人形式的設計與展開等多個維度,構建包括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在內的協同育人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圍繞評價指標體系,收集和處理相關數據資料(如問卷調查數據),通過對評價對象的表現、現狀,或文獻資料的分析,定期對育人成效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教育評價。三是,在教育評價過程中,堅持科學性和操作性相結合原則,打造“聯動育人工程”“精準引領工程”“陣地建設工程”“社會實踐育人工程”的協助育人對話平臺,促進實際操作層面的可行性,并形成相關研究報告,對育人過程進行跟蹤研究,調整指導,穩步推進。這種教育成效的科學評估,是對“三全育人”過程和結果進行的教育研究,是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開展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作為一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復雜的教育系統,旨在形成聯動育人、精準育人、陣地育人、社會實踐育人合力系統和良好的教育機制。優化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三全育人”協同機制,對深入探析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律,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培養具有濃郁家國情懷、寬廣國際視野、深厚專業基礎、突出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高校、家庭和社會應以立德樹人為導向,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通力協作,在教育理念、平臺、制度、資源等多個維度推進構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在線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十大育人”體系[EB/OL].[2017-12-6].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a27c85a1bc8e0d81f000000/.
[2]張文強.新時代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2):75-80,89.
[3]林麗榕.“三全育人”視域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育人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23):120-121.
[4]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
[5] 范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
[6] 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協同學: 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 凌復華,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7] 譚曉華.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27-28.
[8] 銀春,熊聰聰,趙叢.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淺析[J].國際公關,2019(3):75-76.
[9] 張耀燦.現代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0]肖薇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11]鄭曉娜,翟文豹.高校構建“三全育人”協同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0):59-63.
[12]封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1.
[13]岳鵬.習近平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系列論述的核心要義及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4-8.
[14]鄧瑞雯,李艷榮,鞠曉茜.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研究[J].科技文匯,2020(6):40-4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bear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rain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As the absence of top-level design of “three-wide education” synergetic mechanism, isolation and disconnec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ubjects, and insufficient linkag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shall combin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ake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guide, take Marxist theory as the guidance, adopting methods like top-level design, social 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ntroducing, to build a multi-level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e “three-wide education” synergetic mechanism, and make joint efforts by all staffs in whole process and all directions. A “three-wide education” synergetic mechanism must be constructed from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concept, platform, system and resource to form a joint effort system and good education mechanism in joint education, accurate education, position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hus to promot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efficient, meanwhile.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ining modern talents with strong national feelings, broad international vision, profoun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outstand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three-wide education”; synergetic mechanism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