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葉
摘要:火炬傳遞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重要儀式。其傳遞著代表和平與希望的火種,而火炬作為這個儀式中最重要的“禮器”,除了展現奧運精神外,還需體現主辦國的文化精神、國家形象和城市風貌等。筆者團隊在此認知基礎上展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火炬的設計工作,并一步步突破思維限度,確立“飛揚”火炬以及火炬相關物品的設計理念和思路。
關鍵詞:“飛揚”火炬 中國文化 設計理念
一、追尋“意象之美”:“飛揚”火炬的設計歷程
2020年5月,筆者所在的團隊參與競標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火炬設計項目,共提報了五件作品——“瓷火之美”“冰雪律動”“歲寒三友”“銀裝飛天”“傲雪升節”。其中,“瓷火之美”經專家團和組委會評審入圍了前十名,獲得晉級資格。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火炬設計都受到專家和民眾的高度關注,設計的創意、概念、形式和細節會被反復解讀和討論。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第一輪競標之前便從火炬傳遞的儀式到象征意義、從民族到文化、從形式到功能,做了大量火炬設計研究,也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發布的視覺景觀系統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在設計哲學和方法論上卻沒有做過多的討論。因此,在第一輪的設計中,設計師基本上使用的是直覺式的設計方法,其所能抓住的表達點(立意)有局限。例如,提到中國式設計,人們通常會非常迅速地聯想到水墨山水、明式家具、故宮紅墻等視覺語言。直覺式設計基本上就是在代表性視覺符號中尋找表達的元素。如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祥云”火炬就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紙卷軸和云紋等設計元素,既是中國文化符號化表達的典范,也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次高度概括的視覺符號呈現,彰顯了中國與世界開放對話、積極交流的姿態。筆者在與設計小組成員對符號化的設計方法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之后,產生了一些疑問:該如何將中國文化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和中國人骨子里觀照天地自然的審美經驗更好地展現給世界?換言之,在2008年“祥云”火炬的設計基礎上,如今的奧運火炬在設計方法上要有什么樣的突破和進步?這樣的疑問促使我們不斷找尋火炬設計的新思路。
在尋找設計思路的過程中,我們想到了“意象之美”。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有很多有關“意象之美”的討論。例如,唐代詩人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將其描述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老子《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中國書法講究分間布白、計白當黑,以留白來營造意境和靈動之美。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的抽象布景會留給觀眾極大的想象空間,也是營造意象之美的方式。經過一場文化尋根之旅,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美學觀普遍認為藝術的內在意蘊真實存在,但很難被視聽感官直接挖掘和用有形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需要審美接受主體用心去感受。這給我們的設計團隊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于是我們將“瓷火之美”中間的陶瓷芯設計部分隱去。雖然陶瓷是一種能夠使人聯想到中國的材料符號,但這種聯想過于具體。隱去陶瓷芯的設計,讓火炬產生了一個負空間,整體造型變得自由飄逸。而這個突破也推動了火炬燃燒方式的改變——火焰必須在內外飄帶的縫隙中燃燒,并沿著飄帶邊緣形成盤旋升騰的火勢。湊巧的是,此次冬奧火炬的設計要求之一是使用清潔環保能源,力求實現綠色奧運。氫氣燃燒后可化為水,是零排放的清潔環保能源,燃燒前需以氣體的形式高壓存儲,然后通過減壓閥減壓輸出至燃燒管道。我們設計的火炬恰巧可以完美地滿足氫氣的儲存和燃燒方式,讓科技和設計得以完美結合。


通過系統的文化梳理,我們確定了設計意義的三個層次:立意、形意、技意,分別從文化含義、形式符號和技術呈現三個方面層層框定設計定義。之后,設計團隊集中精力設計火炬的外觀,以尋求最合適且最合理的表達方式。由于我們是一個以工業設計師為主的團隊,設計風格普遍傾向極簡主義。長期以來的造型習慣,很快使我們滑入了極簡主義的“陷阱”,以螺旋向上的造型“撞臉”了中關村“生命”雕塑,同時設計方案整體顯得太過機械、理性,無法準確表達最初的立意。由此可見,過于追求極簡主義、機械化和理性化易導致千篇一律,這也是現代設計需要重新審視的一個議題。
火炬外形設計過程中的“形不達意”一度使團隊陷入了困境。但好在在筆者和相關專家、小組成員的不斷討論中,團隊逐漸突破固化的思維壁壘,意識到火炬的造型要更自由、奔放、有生命力,要擺脫固化的機械和理性主義思想。這樣的思考很快便打開了筆者的思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遵循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之道,并且善于向自然學習,而讓火炬的外形如植物一般渾然天成,充盈著生命力和向上的力量,就是我們想要的設計效果。自此,經過多番打磨、錘煉,“飛揚”火炬的外形設計有了相對令人滿意的方案。
如植物一般渾然天成的火炬外形體現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而這一理念也是中國向世界傳達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因此,從“飛揚”火炬的外形設計中體現出的理念對當下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飛揚”火炬有機生長且具有內在力量感的外形設計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解讀:筆走龍蛇的線條有書法氣韻,和北京冬奧標志“冬”系出同源;紅色線條隨火炬轉動而上下貫通,象征著激情的冰雪賽道,也代表著永恒的火種,表達了人類生生不息、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和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與力量;火炬自下而上,從寓意吉祥的祥云紋樣逐漸過度到剪紙樣式的雪花圖案,旋轉上升,如絲帶飄舞,最后呈現為飛揚的火焰,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主火炬塔形態相呼應,體現了“雙奧之城”的傳承與發揚;火炬交接時,兩只火炬的頂部可以緊密相扣,既是設計上的巧妙創新,又象征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奧會愿景。
二、系出同源:“飛揚”火炬相關物品的設計歷程
火炬設計的范疇包括火種燈、火種盆、火炬鑰匙等相關物品,而這些火炬相關物品在整個火種傳遞儀式中也有頗重的分量。

火種燈需要在各個傳遞城市之間穿梭,需要在火炬接力過程中保障火種不熄滅。火種燈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示火種、保護火種,如何更好地配合接力儀式和展現主辦國的文化底蘊、精神風貌,也為設計團隊帶來不小的設計挑戰。在設計火種燈時,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火種燈和火炬的主次關系,以避免喧賓奪主,然后我們從中國傳統燈具中尋找設計靈感,并最終在“中華第一燈”——西漢長信宮燈上找到了創意靈感。長信宮燈出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宮廷,造型輕巧華麗,設計巧妙環保。我們取其基本范式,通過設計、調整燈罩、底座的比例,使其既符合火種燈的內部結構需要,又展現出現代的審美比例。火種燈罩、底座比例優雅,富有古典風范,便于手持攜帶。雪花飄落于玻璃表面,象征著冬奧會,飛舞的紅色絲帶環繞在火種燈頂部,如同凝固的熊熊火焰,象征著奮勇拼搏的奧運精神。
火炬接力火種盆以“承天載物”為設計理念,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青銅禮器——尊。其造型風格與火炬、火種燈系出同源,和諧一致。火種盆采用了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勢若座鐘,象征著“地載萬物”;頂部舒展開闊,迎接著神圣而純潔的奧林匹克圣火。火種盆外壁的祥云紋由下而上化為雪花,象征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與2022年冬奧會的精神傳承;紅色絲帶飄逸飛舞,環繞向上,象征著開放自信、聯結世界的愿望,與火炬設計和諧統一;紅銀交映的色彩象征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激情的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火炬及其相關物品在設計上有很好的體系化表達,有一脈相承的設計語言和結構范式,也有不斷重現的標志性細節和材質紋理。更為可貴的是,這套設計很好地融合了整個冬奧形象景觀設計體系,與會徽、服裝、場地景觀等設計元素互相輝映。



三、小結
火炬是一個民族當下精神氣韻的具象表達,也是跟世界的一次設計對話。針對“飛揚”火炬,有媒體人這樣說:“她更柔美,更柔和,更自然,更舒展,更自信。2008年的火炬將五千年的中國文明集于一身,讓世界認識雍容、不斷發展的中國。而今天的火炬,我們看到絲帶飄揚,它代表的是一個更自信,更現代,更進步的中國。2008年的火炬代表當年的中國,這就是當今的中國。”如果說“祥云”火炬的設計回顧和發揚了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是一次文化符號設計的大成,那么今天的冬奧火炬設計則面向未來,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滋養下提出了新的觀念,是對中國文化精妙含蓄且深思熟慮的設計表達。筆者認為,當中國設計在全球步入更加未知的境遇之際,應該從哲學和方法論層面向世界做更多的闡述和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