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程程,錢南南,王億平,王 東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伴發的腎損害稱為狼瘡性腎炎(lupus nephritis,LN),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5%~50%的SLE患者接受診斷時即合并腎損害[1]。LN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治療,但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不良反應較多。近年也有血漿置換、干細胞移植及一些生物制劑治療,但存在費用昂貴、患者經濟負擔重、無法堅持治療等問題[2]。目前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LN有較好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LN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筆者總結治療LN的中醫文獻,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治療LN的中藥組方規律、配伍特點,以期為LN的中醫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從而發揮中醫藥治療LN的優勢。
1.1 資料來源 計算機檢索2010—2021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萬方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Wanfang)等國內大型數據庫中中藥治療LN的文獻,搜索主題詞為“狼瘡性腎炎”和“中醫”和“中藥”等。
1.2 納入標準 符合LN診斷標準;運用中藥復方(包括湯劑、顆粒劑、丸劑等劑型)治療LN,且有完整的藥物組成和劑量;文獻類型為中西醫結合隨機對照試驗,病例數≥30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75%;文獻若涉及不同證型只納入其基本方;同一課題發表多篇文獻,只選取1篇;文章重復者選擇其發表的最新篇。
1.3 排除標準 中藥組成記錄不完善;治療方案包含其他治療措施(如灌腸、針灸等);治療方劑雖方名不同但藥物組成卻相同的相似文獻;個案報道、動物實驗、綜述等文獻。
1.4 文獻數據的篩選 由研究者檢索文獻后將文獻導入Note Express文獻管理器中,通過閱讀題目及摘要,根據本研究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將數據匯入Microsoft Excel 2010中,最后建立數據庫。
1.5 數據的規范化處理 數據的規范化處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及《中藥學》[4]為參考依據,對處方中出現的中藥名稱、性味、歸經進行統一規范化處理,如將同藥異名的雙花規范為金銀花,山萸肉規范為山茱萸,仙靈脾規范為淫羊藿;產地不同的川牛膝、懷牛膝規范為牛膝,淮山藥、山藥規范為山藥。
1.6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中藥導入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歸納排序。利用SPSS Statistics 23.0進行頻數分析,并對頻數大于8次的中藥進行高頻藥物聚類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中Apriori算法對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對頻數前31味中藥進行關聯分析,并根據藥物之間的關聯關系繪制復雜網絡圖。
2.1 治療LN的高頻中藥 根據本研究納入及排除標準,最終納入文獻75篇,復方80首,中藥134味,藥物總使用頻次881次。其中使用頻率大于10%的藥物共31味,使用頻率最高的10味中藥分別是生地黃、黃芪、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山茱萸、山藥、熟地黃。高頻中藥使用頻次及頻率見表1。

表1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高頻中藥分析
2.2 治療LN的中藥四氣五味與歸經頻次分析 對納入的134味中藥進行四氣五味及歸經的頻次分析,見表2~4。治療LN的中藥四氣主要為寒、平、微寒,五味中前3位為甘、苦、辛,結果見表2、3;歸經主要歸肝經,其次為脾經、腎經,見表4。

表3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的五味頻次分析

表4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的歸經頻次分析
2.3 治療LN的中藥類別分析 根據《中藥學》[4]將134味中藥分為16類,使用頻次前4類為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四者占全部藥物頻次的85.47%。見表5。

表5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類別分析
2.4 關聯規則分析 運用IBM SPSS Modeler 18.0軟件的Apriori模塊分析對使用頻次前31味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SPSS Statistics 23.0算出相應P值,篩選出常用中藥的聯系,設定參數支持度>62%,置信度>90%,提升度≥1,所有數據均P<0.01。共得到常用2味中藥對10組,3味中藥對17組,4味中藥對2組。其中2味中藥對墨旱蓮-女貞子支持度為75.00%,置信度為96.67%;3味中藥對枸杞子-女貞子-墨旱蓮支持度為72.50%,置信度94.83%;4味中藥對墨旱蓮-女貞子-知母-枸杞子置信度最高,達98.04%,支持度為63.75%。具體見表6~8。

表6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關聯規則(2味中藥對)

表7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關聯規則(3味中藥對)

表8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關聯規則(4味中藥對)
2.5 聚類分析 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對31味中藥進行系統聚類分析,使用組間聯絡法進行數據處理,在皮爾遜相關性為20位置時,可聚為5類。第1類是茯苓、山藥、熟地黃、山茱萸、澤瀉、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牡丹皮,第2類為丹參、知母,第3類為川芎、紅花、黃芪、黨參、益母草,第4類為甘草、當歸,第5類為生地黃、白花蛇舌草、赤芍。具體見圖1。

圖1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的藥物譜系圖
2.6 復雜網絡分析 運用IBM SPSS Modeler 18.0數據分析軟件對使用頻次前31味中藥進行復雜網絡分析,通過粗線、細線表示藥物之間鏈接的強弱程度。鏈接數設置為0~4 000時,可得到復雜網絡圖,見圖2;鏈接數設置為2 000~3 000時,可得到核心處方復雜網絡圖,見圖3。

圖2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的藥物復雜網絡圖

圖3 治療狼瘡性腎炎的中藥的核心處方復雜網絡圖
在中醫典籍中并無LN的記載,但據其發熱、頰部紅斑、關節痛、水腫等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日曬瘡”“水腫”“陰陽毒”“溫毒發斑”等范疇?!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脈證治》指出:“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敝嗅t認為,該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腎陰虛為主,標實以熱毒、瘀血為主。余承惠教授認為,LN的病機以腎虛為本,濕熱、瘀毒等邪毒侵犯于腎,是該病的發病原因,腎虛和熱毒交織導致病情進展[5]。歐亞龍教授認為,瘀血為該病發病的關鍵因素[6]。先天稟賦不足,外感熱毒之邪傷及腎府,腎絡瘀阻,發為該病。黃世林教授認為該病乃溫毒犯腎所致[7]。素體脾腎虧虛,遇外感溫毒之邪或溫毒內發,熱燥傷陰,陰血不足以濡養腎府而致瘀阻脈絡,故該病多陰虛、瘀血夾雜。
從藥物頻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現代醫家治療LN的主要中藥有生地黃、黃芪、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山茱萸、山藥、熟地黃。其中,生地黃是使用頻次最高的中藥,生地黃味甘、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功效,可抗炎、抑制免疫,延緩腎纖維化等[8]。從四氣五味頻數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四氣中使用頻率最多為寒,其次為平,而后為微寒、溫;五味前3位分別是甘、苦、辛,甘能補益和中緩急,苦能燥能堅,辛能散能行,說明該病治療時注重補益,兼祛實邪。寒涼為陰,甘寒或甘涼可以化陰,因此甘寒或甘涼具有養陰清熱作用;苦屬陰,寒亦屬陰,因此苦寒具有清熱堅腎、補腎陰作用[9]。歸經方面,高頻中藥主要歸于肝、腎、脾經。王孟庸教授認為,該病基本病機為肝、脾、腎虧虛,又有熱毒、血瘀阻滯經絡,正虛邪實,治療時主張辨別標本虛實,辨證論治[10]。張雯等[11]認為,LN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機與正虛、瘀血、熱毒相關,臨床表現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崔裕如[12]研究發現,熱毒熾盛證多見于疾病初期、急性活動期,脾腎陽虛證多見于疾病后期,脾腎氣虛證、肝腎陰虛證和氣陰兩虛證常見于疾病的慢性期。該病患者多為慢性穩定期,證型以肝腎陰虛、脾腎氣虛、氣陰兩虛多見。張鐸教授認為,LN急性活動期以熱毒熾盛、氣營兩燔為主要表現,治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為主;緩解期以氣陰兩虛為主要表現,治以益氣養陰為主;穩定期以脾腎氣虛、陰陽兩虛為主要表現,治以滋陰溫陽、健脾補腎為主[13]。
從藥物功效頻數分析結果看,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使用最多,補虛藥中使用最多的是黃芪、甘草、熟地黃、山藥、當歸。補虛藥中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使用頻次較高,說明LN本虛多見陰虛、血虛、氣虛。清熱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生地黃,其次是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結合其藥性可得出該病的治法除清熱化瘀外,還注重滋陰。近代關于藥物四氣的研究證實,清熱藥多具有解熱、消炎、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鎮靜、利尿、抗癌等作用[14]。
根據關聯規則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墨旱蓮-女貞子滋陰降火,紅花-川芎活血祛瘀,墨旱蓮-女貞子-知母-枸杞子補益肝腎,可以看出現代醫家治療LN時補益藥多與清熱藥及活血化瘀藥配伍。其中,墨旱蓮與其他藥物關聯性最強,是治療LN的重要藥物,墨旱蓮與女貞子的支持度最高,為75.00%?,F代研究證實,墨旱蓮有調節免疫、抗炎等作用[15]。墨旱蓮與女貞子同用又名二至丸,二至丸可增強免疫,如姚干等[16]發現,二至丸可明顯提高免疫力低下小鼠脾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12的水平,表明二至丸可能通過調節T淋巴細胞因子及其mRNA表達水平調節免疫。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皮爾遜相關性為20位置時,可聚為5類。第1類是茯苓、山藥、熟地黃、山茱萸、澤瀉、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牡丹皮,本組藥物主要為六味地黃丸加減,主要功效為滋腎益肝、養陰益氣;第2類為丹參、知母,主要功效為清熱活血;第3類為川芎、紅花、黃芪、黨參、益母草,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兼以補虛;第4類為甘草、當歸,主要功效為補脾益氣;第5類為生地黃、白花蛇舌草、赤芍,主要功效為清熱養陰。從上述結果可得出,這5類主要為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這也與該病病機相符。李興銳等[17]應用活血化瘀方藥(白花蛇舌草、黃芪、丹參、半枝蓮、知母、益母草、川芎、當歸、桃仁、甘草)治療LN患者,治療組有效率為93.1%,治療后血漿白蛋白上升,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且優于對照組(P<0.05)。邊靜等[18]應用益血降濁解毒湯(黃芪、丹參、川芎、澤蘭、莪術、生地黃、淫羊藿、山茱萸、大黃)配合環磷酰胺沖擊治療LN活動期患者,發現該方不僅可減少蛋白尿,改善腎臟微循環,抗腎小球纖維化,還可治療和控制LN的發生和發展。王璟等[19]采用金匱腎氣丸干預LN小鼠,發現治療組小鼠腎臟結構破壞及炎癥出血減輕,血清抗ds-DNA抗體含量明顯降低,且優于對照組(P<0.05)。
根據復雜網絡分析結果,鏈接數設置為2 000~3 000,得出的圖形反映了整體的用藥規律,并得出組成中藥核心處方,即山藥、生地黃、甘草、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茯苓、黃芪、丹參、山茱萸、熟地黃,該藥物組合是以清熱養陰、補益肝腎為治法。
綜上所述,治療LN時,近代醫家多以標本兼治為中心思想。藥物多采用甘寒、甘淡、苦寒之品,且歸經為肝、脾、腎經。常用藥物為黃芪、山藥、熟地黃、墨旱蓮、枸杞子、甘草、茯苓、山茱萸、白花蛇舌草、生地黃、牡丹皮、丹參、川芎,主要為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多選用藥性平穩之類,極少使用藥性劇烈的大熱、大寒之品,蓋因該病本虛,不宜使用耗氣傷津之品進一步損傷根基。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探討了近代醫家治療LN的用藥規律,以期為該病的治療提供思路。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選用的數據資料有限,且未對該病分期治療的用藥進行分組鑒別,尚需要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以期為LN的治療及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