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美,陳雅文
(福建省福州市第七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胃癌是我國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近些年,由于飲食生活習慣、情志、壓力等各種原因影響,胃癌發病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學統計,僅2018年全球確診胃癌患者新增105萬,在所有惡性腫瘤疾病中,發病率排第5位[1];我國胃癌高發,僅2014年新增確診患者達38萬,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在我國惡性腫瘤疾病中排前3位[2]。胃癌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不欲飲食、惡心嘔吐,甚至吞咽困難等癥狀,并伴隨全身消瘦無力、黃疸、腹部腫大/腹水、淋巴結腫大等體征?,F代醫學治療胃癌主張手術切除、放療及化療,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手術及放化療有較多的不良反應,且患者需長期治療,使其生活質量持續下降。中醫藥治療胃癌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患者生命周期方面有較大的優勢。現將中醫藥治療胃癌的進展總結如下。
流行病學統計發現,由于環境、遺傳、年齡、幽門螺桿菌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飲食習慣(食鹽、水果蔬菜、膳食纖維)、吸煙、飲酒、心理因素等因素影響,胃癌發病逐年升高[3-5]。研究發現,胃癌發病有家族聚集性,約10%的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胃癌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6]。中醫學中并無胃癌的具體對應名稱,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積聚”“胃脘痛”“噎膈”等范疇[7]。多數醫家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正氣虧損、邪毒侵襲有關,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基本病機是正虛、血瘀、痰阻、癌毒蘊結于胃,導致胃失和降[8];病因為情志因素、飲食因素、濕熱蟲毒感染[9-10]。
1.1 情志因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脾胃論》分別記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薄皻庹撸裰僖??!闭f明情志的變化是五臟六腑的外在表現,反之情志的變化亦可影響五臟六腑。中醫認為,憂思傷脾,脾傷則氣機郁結,導致脾氣散津功能障礙,聚而生痰;怒傷肝,肝氣郁結,則血液運行不暢,聚而為瘀;痰瘀互結,阻滯于中焦脾胃,可引起胃脘部疼痛不適,進食難下,食物難以消化,形體消瘦。《素問·通評虛實論》載:“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币舱f明該病與情志因素有關。肝氣郁結,常橫逆犯胃,氣郁化火,灼傷脈絡,故見胃脘痛、吐血、黑便等?!吨T病源候論·五膈氣候》載:“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蔽闹邪Y狀描述與胃癌患者一致,亦說明胃癌患者病因與情志關系密切[11-13]。
1.2 飲食因素 《醫宗金鑒》有關于胃癌的病因、癥狀描述:“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府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賁門干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憋嬀七^度或平素喜食辛辣刺激,胃內濕熱蘊結,損傷脈絡,瘀熱郁結,且熱久傷陰,陰液虧損,津枯血燥,胃脘干枯,發為胃癌。《局方發揮》載:“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曰反胃。”《景岳全書·反胃》載:“以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說明胃癌患者的病因與飲食因素關系密切[14-16]。
1.3 濕熱蟲毒感染 《景岳全書》載:“凡人之氣血猶如源泉,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比缬拈T螺桿菌等蟲毒感染,病久耗傷氣血,中焦脾胃失養,濕熱蟲毒有形之邪聚集,發為胃癌。清·高斗魁在《四明心法》中指出:“膈癥之人,其腸胃必枯槁干燥,絕無滑膩稠黏等象,是胃陰亡也。陰亡,地氣絕也,地氣絕則天氣從何處生乎,故多死?!闭f明胃癌主要病機為胃腑氣陰損傷,邪毒稽留,血絡瘀滯,久則形成積聚[17-18]。
目前臨床治療胃癌一般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即現代醫學理論指導下行手術及放化療治療,后采用中醫藥治療以減輕患者不適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周期。對于胃癌早期患者,現代醫學主要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內鏡下將患者病灶整塊切除,手術切口小,且患者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由于技術及患者重視程度的影響,目前胃癌早期的篩查,較為困難[19]。我國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大多已發展為進展期,手術治療后給予多學科輔助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20]。目前中醫藥治療多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予以名老中醫經驗方或中成藥,方便患者長期服用。
2.1 辨證治療 目前中醫藥關于胃癌的辨證分型,尚不統一,各專家的學術觀點亦不相同,但基本與虛、瘀、毒、痰、濕、郁相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辨證治療。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腫瘤中醫診療指南》,胃癌分為肝氣犯胃、胃熱傷陰、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脾胃虛寒、氣血虧虛六大證型進行辨證治療[21]。王程燕等[22]統計6 970例胃癌患者辨證分型,發現最常見的證型為脾胃虛弱證、肝胃不和證、氣血雙虧證、痰濕凝結證、瘀毒內結證,其中肝胃不和證是胃癌術前患者最常見的證型,而脾胃虛弱證是胃癌術后患者最常見的證型。沈元良教授主張治療胃癌患者時,根據其病程分為早期及晚期,早期患者可分為脾胃虛寒證、痰氣凝滯證及瘀毒內阻證三大證型,脾胃虛寒證予以香砂養胃湯、黃芪健中湯等,痰氣凝滯證給予香砂六君子湯、五膈寬中散、海藻玉壺湯等加減,瘀毒內阻證辨證予以選仙方活命飲、普濟消毒飲、四生丸等加減;晚期患者主要為脾腎陽虛證,治療時在補益脾氣基礎上給予金匱腎氣丸以補脾腎之陽氣[23]。名老中醫鄭偉達教授在臨床治療時將胃癌分為肝胃不和證、脾胃虛寒證、氣血雙虧證、瘀毒內阻證進行辨證治療[24]。田莎莎等[25]提出“瘀、虛、毒”是胃癌絡病的主要病機,治療時以辛香通絡、活血化瘀通絡、消痰通絡、解毒通絡等通絡之法為原則,辨證用藥。周仲瑛教授認為胃癌病機為癌毒,治療應當以“消癌解毒,扶正祛邪”為原則,并辨證聯合化濕泄濁、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清熱瀉火及理氣解郁治法[26]。魏品康教授從痰論治胃癌,并提出治療時以消痰散結為原則,辨證使用消痰導滯法、消痰和胃法、消痰通絡法、消痰解毒法、消痰利水法、消痰解郁法、消痰軟堅法、消痰祛瘀法八法[27]。陽國彬等[28]認為《傷寒論》中瀉心湯類方具有辛開苦降、調和脾胃陰陽的作用,認為其可應用于胃癌患者的治療,并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雖然不同中醫家對于該病病因病機認識有差異,治療時選用不同的方法,但均取得較好療效,故治療胃癌患者時,當因人治宜,辨證論治。
2.2 基礎方加減治療 周留勇等[29]治療107例未進行手術及放化療治療的胃癌患者,予以六君子湯配伍藤梨根水口服,藥物主要組成為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卡氏評分和3年生存率明顯提高,并且癌胚抗原(CEA)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楊靜[30]將32例胃癌術后復發或不能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單純化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扶正抑癌湯(主要組成為人參、薏苡仁、白術、茯苓、丹參、黃芪、甘草),結果發現兩組患者在療效方面無統計學差別,但治療組化療后的毒副反應較對照組輕,說明扶正抑癌湯可減輕患者化療術后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手術或放化療術后患者多以正虛為本,治療時以虛則補之為原則,方藥多選用白術、茯苓、人參、甘草、陳皮等益氣之品。
2.3 中成藥治療 中成藥治療胃癌患者時多應用于胃癌術后或放化療后,該類患者證型多為脾胃虛弱,治療以益氣、扶正、活血為治療原則。陳建華等[31]選取胃癌患者10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予以單純化療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扶正抗癌沖劑口服,結果發現治療組在近期療效、生存周期及化療后的毒副反應等方面優于對照組。萬里新等[32]選取胃癌患者6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單純予以化療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2周后,發現治療組有效率較對照組增加,不良反應減輕。邢曉靜等[33]采用相似的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予以化療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苦參堿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2周后,發現治療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以上研究說明中成藥應用于胃癌化療術后,可明顯減輕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
3.1 中藥提取物對胃癌治療的研究 現代研究發現,中藥治療胃癌主要是通過抑制癌細胞增殖、促進癌細胞凋亡,降低癌細胞侵襲、遷移能力等,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34]。研究發現,黃芪多糖可抑制胃癌細胞MKN45、MGC-803的增殖,有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35-36]。孫曉紅等[37]研究發現,防風提取液對SGC-7901胃癌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劉燕等[38]研究發現,二冬膏能降低胃癌癌變分級,加快大鼠胃癌細胞凋亡速度??梢?,中藥提取物對于胃癌細胞的抑制/殺傷,有明確的優勢。
3.2 中藥對胃癌治療的研究 閔存云等[39]研究發現,健脾導滯方可增加胃癌細胞G0-G1期比例,減少G2-M期和S期比例,起到抑制胃癌細胞MGC-803增殖作用。史海濤等[40]研究發現,半枝蓮、黃芪、甘草等組成的中藥方劑可有效降低胃癌細胞對基質的黏附能力,從而降低胃癌細胞的侵襲及遷移能力,并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蛋白及mRNA表達水平。何萍等[41]研究發現,胃腸安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長,進而促進胃癌細胞凋亡。張俊萍等[42]研究發現,自擬化瘀解毒方可抑制人胃癌細胞增殖。鄧海霞等[43]研究發現,自擬養正散結湯可顯著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長。苑偉等[44]研究發現,以健脾為基礎的復方對皮下移植瘤小鼠具有抑制腫瘤和增強宿主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并且健脾組分在其中起主導作用。以上研究均說明中藥組方有明確的抑制胃腫瘤的作用,臨床可通過辨證采用中藥治療。
近年來,臨床廣泛應用中醫藥治療胃癌,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目前眾多現代研究給中醫藥治療胃癌奠定了基礎,中醫藥在抑制胃癌細胞增殖、促進胃癌細胞凋亡、減輕胃癌術后毒副反應方面有明確的優勢。但是仍然存在機制不夠深入、靶點不夠明確的問題,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由于中醫無統一的辨證及療效評定標準,導致無法形成一個權威的治療規范,亦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