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郅潼,蔣 筱,黃潔雯,黃思瑛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中國對音律內在思想的認識與中醫均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調節音律指導疾病養生也有一定的認識。先秦戰國時期《白虎通·禮樂》一文中就曾記載“調和五聲以養萬物”的禮樂理念,并進行廣泛論述[1]。《靈樞·五音五味》也詳細論述了宮、商、角、徵、羽5種音階的調制和治療疾病的基本理論,并將其總結為“百病生于氣而止于音”的音樂療法和治療學基本理論。西方音樂療法傳入我國后與我國傳統的音樂治療法相結合發展成現代的“五音療法”,將中醫五行學說中“五音理論”與人體的臟腑、情志等有關理論有機結合,用于調養健康身心、預防各種疾病[1]。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諸多疑問,隨著古代的禮樂制度的崩塌,傳統的五音是否與現代五音相統一,現代五音療法的實施從診斷到治療是否有相應理論或公理化數據支持。因此,筆者總結傳統音樂療法的相關文獻及現代五音療法的含義和五音診治,旨在探析五音療法在音樂治療方面發揮的作用。
中國古代對音樂療法的認識起源于“砭石未興”的上古時代,先民通過巫師的禱告等音樂行為治療疾病。在《黃帝內經》之后,中醫哲學思維逐漸形成,五行與五音、五色、五味等理論結合,發展成古代的“五音療法”。
1.1 五音療法的溯源 “藥”與“樂”,音義同源[2],說明我國人民很早就開始意識到服用藥物、音樂及與藥物治療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其科學理論依據主要是基于中醫藥五行學說及五行生克的關系[3]。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南方生熱,熱生火……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中央生濕,濕生土……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以取類比象的方法,將中醫藏象學說與人體外界環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再以五音中不同的音與五臟對應,進行疾病的防治與治療。王冰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云:“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為金音,輕而勁也……羽為水音,沉而深也。”根據五行相生互克的經典原理,不同聲調的音樂歌曲可以廣泛治療各種與其有關的臟腑的病情和疾患,還可以治療臟腑的病情和疾患[4]。
1.2 五音的含義 五音的具體使用定義主要有兩種說法,分別為狹義的5個單音和廣泛認同意義上的其他五音。廣義的五音指包括天地之間一切的5種音色,也包括其他的一切噪音,因此可以簡單概括稱為五音,其解釋正如王冰所言:“角謂木音,調而直也,角亂則憂,其民怨;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徵亂則衰,其事勤;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宮亂則荒,其君驕;商為金音,輕而勁也,商亂則陂,其宮壞;羽為水音,沉而深也,羽亂則危,其財匱。”狹義的五音則是中國古代對五聲階名的稱謂,5個單音分別稱作宮、商、角、徵、羽。五音之間不存在半音,他們之間都只相隔一個整音的音高距離,將每個音做為主音時,便可形成相應的5種不同的調式[5]。
現代五音療法中的“五音”定義說法紛爭。主流觀點認為,所謂五音稱名并非僅是指五音單音,而是指一個五音之聲所成而為文者,所以五音稱名之宮、商、角、徵、羽,寓其五音調名之意[6]。人們都能傾聽、感受并得到不同的音樂曲調、音樂所能表現和直接反映的各種心理情感,與其產生共鳴后能影響五臟六腑等各器官和神經系統[7]。對于這類五音的一種主流邏輯思維,認為其中一首曲調音樂中的旋律和人所傾聽感受到的一首音樂的表達能直接引發各種心理臆想,并深入人心。在人生理層面上,所有的音樂產生和傳播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音的振動和體內臟腑的各種聲音振動相結合,互相吻合時就可能直接使物與人產生一種音樂共鳴,外在的音樂與內在的臟腑、情感意志相結合、互相吻合時,就可直接起到調理人體臟腑血脈、調暢脾胃、健脾理氣的功能。張老思想雖顛覆主流對五音的認識,但卻又有其道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也發現,現代的五音研究,對音樂的認知停留在簡單的五行劃分,缺乏對音樂的進一步認識,在應用上以簡單的五行生克搭配,缺乏靈活的方藥思維。
1.3 五音療法的診治 近年來,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五音療法的研究不勝枚舉。如梁輝等[8]利用物理學論證“五音”在不同學科中的不同含義,認為應以研究五音診斷性方法為要。而對于診斷時如何運用五音則值得思考,目前臨床多根據“五型人”進行治療診斷,即根據五行屬性,如火型人性格樂觀開朗或情緒急躁易怒、舌紅、脈數,水型人性格溫柔或易情緒低落、舌紅苔白、滑脈滑等,分為木、火、土、金、水5類人群,再根據五行相生相克進行其診斷。但單純以五行診斷是否違背了中醫的理法方藥思維,還值得其思考。
此外,《黃帝內經》認為,五音也直接對應五行、五臟,李璞珉教授證實“呼、喳、呵或哈、噓、吹”5種聲音,可有效提高五音所對應的5種臟器的興奮性和功能水平。但一首完整的音樂是由旋律、節奏及樂曲本身的情感構成的,一首完整的樂曲是否應該以單音構成來劃分五音,是否需結合其他因素劃分樂曲調性,尚未可知。上文提到,五音對五臟的影響借助于各種情志因素,人能感受到各種曲調的音樂所反應的情緒,并與之產生共鳴,則這種情緒可直接影響人體五臟器官和神經系統。那么,五音療法是否還要回歸于取類比象,以樂曲特性劃分五行,以樂曲旋律節奏構成陰陽,再歸以五音應用于臨床治療?鄭秀麗等[9]研究697名中國籍的在校大學生聽到不同的音樂獲得的五音、聲調、情感,其所取的樂器、曲目也是以五音歸為5類不同情感的音樂。
此外,中醫思維的哲學指導是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包涵萬物,音樂可由其音調、旋律的不同,依據陰陽五行進行分類。從陰陽來說,興奮、激烈、響亮的音樂為陽,悲傷、柔和、低沉的音樂為陰,而陰陽又可以根據其陰陽偏向進一步劃分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太陽、少陽,以樂曲情感為例,其陰陽劃分如表1。從五行來分,木升發舒展,火熱烈升騰、歡呼光明,土敦厚平和、中正莊重,金蒼涼肅穆、蕭索斂降,水質潔凈澄明、含蓄沉靜。音樂以五行特征劃分見表2。

表1 音樂以陰陽劃分表

表2 音樂以五行特征劃分表
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的機制為陰陽失衡,機體陰平陽秘的狀態破壞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五音療法臨床運用時以陰陽為綱為原則,再調以五行補陰陽之不及,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天韻五行樂》又將五行分為陽韻和陰韻,陽為補虛,陰為瀉實,陰陽偏盛以陰韻瀉其太過,陰陽偏衰以陽韻補其不足。此外,五行相應五音五臟,宮音入脾、商音入肺、角音入肝、徵音入火、羽音入腎,如心腎不交病變則施以陰韻徵音瀉其陽亢,陽韻羽陰補其陰虛。故五音療法可在臨床廣泛應用治療各種疾病。
2.1 情志類疾病 羅金發等[10]應用五音療法聯合頭針治療中風后抑郁,對照組采用頭皮針治療,治療組采用頭針治療與五音療法治療,治療后治療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楊光會等[11]分析五音療法對癌性疼痛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與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五音療法,治療后治療組焦慮、抑郁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朱夢詩等[12]通過查閱文獻提出應用五音體感音樂治療絕經期情緒障礙的思路,并在后期研究發現體感震動音樂能有效緩解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態,改善患者身心狀況。
2.2 不寐病 王馨等[13]采用耳穴貼壓聯合子午流注五音療法治療心腎不交型老年性失眠,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和艾司唑侖片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耳穴貼壓和子午流注五音療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黃丹嬌等[14]采用經絡推拿聯合五音療法治療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性失眠,對照組采取抗腫瘤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經絡推拿聯合五音療法,治療1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SQI評分及HAMA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
2.3 脾胃類疾病 范美慶等[15]采取五音療法配合子午流注擇時中藥熱奄包治療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適綜合征,發現能有效改善患者餐后飽脹、早飽感、噯氣、反酸和心煩急躁、失眠多夢等情志癥狀。
五音療法在我國歷史悠久,近現代西方音樂療法的傳入也為中國傳統音樂療法增添了新的視野。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治未病觀念的不斷深入,健康綠色的五音療法也頗受歡迎,五音療法真正進入不斷挖掘探索、百花爭鳴的時代。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同觀點的碰撞和治療療效的良莠不齊。筆者通過自身實踐及對現有的五音療法的總結,發現目前五音療法存在諸多問題,現總結如下。
3.1 缺乏公理化數據支持 近年來,隨著“上工治未病”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五音療法逐漸青睞,也使五音療法的相關研究得以開展,但仍缺乏大量公理化數據支持。在治療依據方面,雖有《黃帝內經》等相關文獻和近現代物理聲學相關的研究,但仍無法確定療效是樂曲產生的共振對身體康復的影響還是樂曲的旋律情感對人體情志產生的影響。在治療效果方面,多數研究還是以患者自身感覺為主,缺乏公理化數據支持。
3.2 治療標準難以統一 目前臨床應用五音療法時多以“音樂處方”的形式進行治療,但對于“音樂處方”卻沒有統一的標準,進行五音療法時的音樂長短、播放音樂時間、患者狀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音樂療法作為醫學與藝術的交叉學科,實施者需同時具備音樂素養與醫學知識,不可避重就輕。筆者實踐發現,現場演奏與用音響播放的治療效果差異顯著。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播放儀器的質量,質量較差者在播放樂曲時可能摻有雜音;另一方面是氣機的影響,五音療法治療過程中首先應調節施樂者的氣機,以施樂者的氣機帶動患者氣機,不可忽視中醫“氣”的作用,而用音響播放則達不到該效果。
3.3 曲調繁多,缺乏系統性 近年來,國內應用五音治療時選擇的曲調變得繁雜多端[9]。如心腎不交證,選用《百鳥朝鳳》《胡笳十八拍》等徵羽調式音樂曲目,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中風后抑郁癥患者,則采用入肝、心、脾經的曲目,以調神理氣,疏肝解郁。大多數五音療法多采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且屬于不同類別,標準難以統一。此外,筆者在臨床中也發現,同一類樂器雖演奏同一曲目,但因其具有差異性,產生的效果也不相同。以古琴舉例,演奏《平沙落雁》等偏于陰性潤下滋陰的曲目,音色細膩沉穩的古琴就比張力較強音調較大者效果更好。更何況我國五音療法樂曲曲調繁多更難以統一。
中醫傳統音樂療法作為中醫學的重要分支,具有安全、綠色、患者易接受等優勢,也符合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在治療情志相關疾病時具有獨特的作用。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如何保持五音療法的獨有性,并將其更廣泛地推廣至臨床至關重要,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