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彤兵 MA Tong-bing
(沈陽工程學院,沈陽 110136)
人類生存和發展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嚴峻,如何能夠盡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世界各國保護地球家園的共識。到2019年9月,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世界已有60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達到碳中和、碳排放;中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都做出了減少碳排放的承諾。從2014年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宣言》,到2020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再到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十四五”規劃,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并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我國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極大的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實現時間,我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遼寧作為工業重地,也要積極實施綠色制造,為我國實現碳中和做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言:“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會系統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安排,全面系統優化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規劃了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的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
碳中和,在一定期間,指國家、企業、組織及個人測算,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排放總量,通過綠化、節能降耗、減排等系列方法,抵減企業生產的碳排放,達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達峰則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后,實現逐步平緩下降期間。即讓二氧化碳排放量產生與吸收相互平衡。隨著碳中和目標的設立并進入“十四五”規劃,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十四五”規劃明確設立碳中和目標。提出“30·60目標”,碳中和的時間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碳中和的時間過程示意圖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各種極端天氣頻頻出現,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影響非常明顯。如果根據目前各國的溫室氣體量來核算,地球溫度將每十年升高0.1-0.3℃,如果保持這一水平,2030-2052年之間就會達到升溫1.5℃的闕值,2050-2060年將是人類避免災難性影響的最后10年。目前,中國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如果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全球變暖將比預期降低0.2-0.3℃左右。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全球極端天氣發生的強度和頻率顯著增多。尤其是近幾年來,各種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全球陸地、海洋,甚至北極均出現了新的極端天氣,森林火災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2019年全球溫室集體排放同比增長了2.6%,遠高于2010年以來1.4%的年均增長率。2019年全球碳排放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2019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國家地區
減排減碳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種基本共識,中國、美國和歐盟這三大全球主要碳排放經濟體(碳排放合計占比53%)都承諾將于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凈零排放或碳中和。2020年3月,歐洲委員會提出了《歐洲氣候法》草案,試圖建立起實現2050年氣候目標的治理框架。
美國雖然在2021年2月美國正式重返了《巴黎協定》,且拜登政府在延續奧巴馬時代氣候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氣候和能源計劃,計劃在2050年之前實現100%清潔能源經濟,達成凈零排放。
中國在減排減碳中承擔更多的責任,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承擔了巨大的國際貢獻。日前,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描繪了工業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發展藍圖。
提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與主體性作用,實施制造業領域綠色轉型和高品質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動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度向高品質轉型發展,經濟發展以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為核心,將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制造強國建設全過程,加速形成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
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都是世界第一,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CO2排放和能源消費約占世界總體的28.76%和24.27%,對全世界早日實現碳中和具有很大影響作用。當前,我國環境吸收CO2能力基本到達飽和狀態,環境資源已經無法繼續支持傳統制造業的持續發展,綠色制造必須全面開展和實施。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遼寧實施綠色制造創造了良好的時機。綠色制造是國家發展的根基,保證國家經濟持續的根本,也是國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力量。綠色制造的關鍵是對原有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式的改變,消除原有管理機制的束縛、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零污染、高新技術的綠色管理與生產形式,突破能源瓶頸,建設健康文明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真正綠色發展。綠色制造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根本基礎,是打破瓶頸束縛的關鍵所在,是建設青山綠水、實現碳中和目標必然的發展道路。
遼寧是我國重工業大省,能源消費主要依托煤炭、以重工業為主,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對遼寧綠色發展的重大考驗。推進綠色制造、節能減排,是實現雙碳目標關鍵。目前,遼寧省從強化能耗雙控入手,加強對固定資產項目投資的節能減排審查,加強制度約束,提出指導方針。針對“兩高”項目認真審核,降低能耗需求,遼寧省減少了159個“兩高”項目,降低能耗標煤8988萬噸。遼寧省積極開展清潔電源項目建設,系統進行核電、風電和光伏電站建設,整體規劃能源供應與保障,如遼西北清潔能源消納工程,遼河儲氣庫群等項目建設。
遼寧省對重點行業和領域推廣綠色制造工程模式,低碳發展。目前,遼寧省已完成第五批省級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單位遴選工作,一共有綠色工廠22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家、綠色園區2家、綠色設計產品7種,累計示范單位達236家。但是,遼寧省綠色產業轉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①產業綠色轉型方面:在遼寧省,針對綠色制造系統性、成功的方案不多,綠色制造轉型的核心技術需要持續著力解決與突破。當前,在遼寧省,傳統“三高一低”產業在全省工業結構中的占有很高比例,現有綠色技術無法對產業轉型進行系統全面支撐。一方面,針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制造解決方案尚未形成,依靠節能減排產業綠色技術著重進行末端治理。體現在某一單一產品、單一技術、單一工藝流程的單項末端治理,而系統化、集成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制造技術創新相對滯后。另一方面,零碳、負碳等新技術尚不成熟且成本很高。其中,碳捕集利用與碳封存技術,由于尚未出現突破性成果,投資和運行成本十分高昂,未來可能對工業領域碳中和目標實現產生影響。
②綠色技術創新主體方面:遼寧省企業對比南方經濟發達地區而言,企業綠色制造轉型存在戰略方向不清晰、資金投入低、技術與管理能力。企業既是綠色技術使用者也是綠色技術供給者,是綠色技術的市場化核心紐帶。但是,企業從自身發展戰略的角度,對綠色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普遍不積極,綠色技術研發人員少、研發技術薄弱、研發資金不足。另外,由于綠色技術的研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如果政府沒有有效政策支持的情況下,企業在生存發展、利益最求和生態環境之間進行選擇時,很多企業都不會在綠色制造技術上投入很大人力和物力。部分已經采用綠色技術的企業,也由于資金、技術、運作管理、安全穩定等因素限制,只愿意使用末端處理技術,從另一側面也限制企業深度研發和使用綠色制造技術。
③綠色技術支撐環境方面,綠色制造技術使用與交易平臺尚未建立,評估交易管理和服務體系還不完備,研發機構、企業和高校三者之間的市場體制、機制未能融會貫通,尚未融通。綠色知識產權(如綠色專利、技術)創造、保護、交易、使用和服務等方面管理系統還處于萌芽狀態,即進一步影響了綠色技術服務的市場化,也不能對綠色技術研發者利益進行有效保護。而且,在綠色技術轉化過程中,綠色技術創新者目標與企業的創新目標不能完全一致,兩者之間缺乏有效激勵、溝通、和協調機制。同時,如何系統有效協調、激勵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研發,如何解決的聯合研發成果歸屬權,也是束縛三者聯合研發創新熱情。此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供需之間信息不對稱,綠色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尚未標準化、協同化,進而使創新技術研發主體與使用主體不能及時有效進行供需信息交流,也制約綠色制造的推廣與實施。
在碳中和目標下,遼寧省綠色制造的實施策略如下:
①注重綠色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綠色創新技術服務體系。
綠色技術行業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研發投入是綠色技術企業占據價值鏈高端環節、保持全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針對遼寧企業仍未完全成為創新主體的現狀,一方面要進一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應保障和加強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投入,提升綠色技術創新策源能力。通過加強制造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深度協作、直接成立衍生企業等方式將原創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②孵化培育綠色技術創新主體,突出綠色技術競爭力。
孵化培育綠色制造的典型示范企業、龍頭企業,發揮綠色制造企業市場示范效應,節能減排、加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持續強化對重點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的全產業鏈支持。針對綠色環保能源、節能減排、清潔加工、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核心技術領域,突出綠色技術競爭力。
③全面開展綠色制造工程,構建低碳經濟新模式。
要實現碳中和,實施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當前,遼寧省積極開展綠色制造工程,建設綠色工業園區,綠色產業鏈企業,綠色工廠;推廣綠色產品,效果顯著,形成了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經濟模式。要求將碳排放水平作為核心要素,納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繼續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
④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以數字創新賦能工業低碳發展。
數字創新將為工業低碳發展賦能。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和石化化工等行業進行工藝流程和設備升級改造。提升兩化融合建設能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工業全過程能源消費及碳排放的精準監測與科學分析,構建覆蓋生產全過程的碳排放同步監測、控制、協調與優化自動決策式管理體系,以資源高效配置驅動生產過程減排。
⑤優化市場調節機制,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
工業碳減排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市場化手段來降低工業碳排放成本。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在碳減排領域的平臺服務作用,以市場化機制激發各類碳減排主體的內生動力。同時,鼓勵引導金融市場在工業碳減排中發揮基礎性資金融資作用,完善金融支持工業領域碳達峰的融資工具、融資手段和市場服務體系。
⑥開展低碳領域國際合作,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遼寧省在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對全球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深度參與。應把握全球以實現凈零排放為導向的發展契機,深度參與全球工業綠色發展,擴大綠色低碳產品及服務出口,利用現有的多雙邊機制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以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能源為重點領域,增強與發達經濟體合作深度,拓展與發展遼寧省合作廣度,突出遼寧省在碳中和碳達峰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