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萃韌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東莞 523808)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突出了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地位。偉大建黨精神放在大歷史觀的思維下,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歷史鏈條中的重要坐標,囊括了信念、行動、意志、情感四個維度,四個維度彼此關聯,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立體化的特征。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源”不僅僅是一個平面化的坐標,它還是具有豐富內涵、呈現出立體化的結構特征。可以從信念維度把握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從行動維度理解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從意志維度解讀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從情感維度詮釋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四重維度構成立體化的偉大建黨精神,彼此關聯,互相支撐。
偉大建黨精神始終以中國的社會為實踐土壤,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乃是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沃土中生長發育而來的,是在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實踐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閃耀著真理的光輝,照亮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處于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時應運而生,帶領中華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跡。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便是建設“自由人的聯合體”。至此,馬克思主義便是真理,到達共產主義社會時期以實現每個人自由發展,便是理想追求。
經過大革命時期的尋路,經過殘酷的戰斗和人民鮮血的教訓,中國共產黨在人民革命斗爭中開創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跟我國革命斗爭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著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實踐性、人民性的特點,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根本的工作路線——群眾路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論研究成果,反映了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統一的特征。百年歷史證明,凡是成功的經驗都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真理的偉力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并逐漸靠近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可見,真理與理想唯有根植于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時才最可信,也最管用。
偉大建黨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踐指向,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通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持續努力,已經完成了一個百年歷史交匯階段的任務,正意氣風發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挺進。百年前的覺醒,百年來的奮斗,光輝的革命斗爭經驗誕生了崇高的革命斗爭風險精神,紅船上的“初心和使命”就像星星之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燎原之勢開天辟地,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偉大建黨精神像是站在歷史高度的舵手,引領航向,潮平岸闊,風正帆懸。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帶來了巨大成果,塑造了新時代的偉大抗疫精神,顯示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走群眾路線的巨大成效,舉國動員,齊心協力,在無數共產黨人沖鋒奮進、模范帶頭的作用下,凝聚了全體中華民族的力量,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發揮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集中力,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踐行初心和擔當使命中所帶來的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無論是紅船精神、偉大建黨精神,還是偉大抗疫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代不同時期初心和使命的具體反映和生動描述,都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踐指向。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中華民族經過苦難生活所形成的民族智慧,是對偉大建黨精神信念、行動、情感維度的意志支撐。中國共產黨堅定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重精神的優秀傳統,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厚基礎是由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所塑造出的偉大民族精神。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優秀文化傳統,體現著中國古人對物質生命和文化社會精神生命之間的深刻認識,指出了人和動物之間的最主要差異就在于是否有精神追求,并主張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來指導和抑制動物情欲。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中,逐漸塑造出了自己的精神氣質與精神品質,自古以來便具有的憂患意識,是主體以國家生存、社會發展、民眾利益為己任的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是主體將愛國意志深入刻進骨髓的活生生的反映。這種社會、國家憂患意識源于主體對民族危亡狀態的強烈自覺。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意識覺醒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進一步升華與突破。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兩個務必”思想,到全黨要做好“進京趕考”的思想準備,到改革開放之初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黨中央多次要求全黨同志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提出全黨同志“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論斷,要求黨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中國共產黨人十分重視防范巨大風險,積極應對外界各種挑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由此可見,所謂憂患意識,繼承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凝練的民族生存智慧,這種責任和擔當在行動上就直接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品質。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必備的優秀品格,是中國共產黨人情感層面的表達。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任何一個政黨的最顯著標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民為邦本是貫穿百年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要紅線,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本質所在。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無論在黑暗還是光明時期,都能展現出對黨忠誠、挺身而出、不怕困難、英勇犧牲的信念之源,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肩負為人民謀利益的神圣職責與高尚責任。團結一心,鑄就鋼鐵血肉萬里長城,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完成中華民族由艱辛而偉大、經苦難而奮進的命運轉變,無數犧牲的生命鐫刻了“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無悔承諾。一路走來,艱辛苦難都未能將我們碾碎、壓垮,這正是靠千千萬萬黨員“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忠誠與共同的理性信念。只有身體力行,引領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戰斗,才能在推動我國革命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保護好、實現好、發揚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推動偉大事業的根本動力。人們的理解思考、思想、精神生活均從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偉大實踐經驗的匯總和歸納。善于探索實踐、敢于探索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的巨大歷史功績和成就,充分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是形成于百年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建設實踐。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仍需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把這一精神之源轉化為動力之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也仍需繼續融入偉大建黨精神,其從中獲取的強大動力將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帶來豐厚的滋養。
追求真理不停步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立場追求。偉大建黨精神要想永不褪色,發揚光大,首要的是始終堅守信念,追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真理的腳步不能止步,方能實現中國夢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持續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理論境界,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現實社會,而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實踐也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形成了一系列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導的理論成果。隨著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中國也許會出現一些新問題和新狀況,必須繼續解決新時代和現實中出現的新的重要課題,這需要人們在實際問題和理論研究中時時保持探求精神,不斷突破困難。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精神統一起來,根據社會新的史記不斷進行新的理論創新,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保持活力的奧妙所在。
所以,應該以更加深刻的歷史視野和更為寬廣的世界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抓住事物發展的實質規律與內在聯系,堅定社會問題發展導向,秉承“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強化馬克思主義戰略意識,傾聽時代呼聲,更廣泛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為璀璨的真理光輝,而我們也一定能以真理之光照亮社會主義前進之路,照亮中華民族輝煌的宏偉征途。
為民謀福守初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宗旨本色。偉大建黨精神要想向現實轉化,就必須將思想層面的初心使命轉化為行動層面的偉大實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帷幕已徐徐揭開,百年歷史中深知握住初心使命的紅線,方能致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步入全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發生了轉變,對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必須要繼續秉承深厚的人民情懷,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才能不畏艱險,攻堅克難。例如,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為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新的指標。
可見,當前中國人民持續性發展的美好生活,囊括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憧憬。為人民謀幸福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每個時期人民的需要是根據時代不斷改變的,只有將初心自覺轉化為行動,在行動中始終守住初心,才能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描繪到底。
艱苦奮斗再創業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重要精神特質。偉大建黨精神要想融入新時代偉大實踐,需要始終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意志作為支撐。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全球環境來說,現在正處在過去百年間前所未有之重大變局,多邊合作主義和自由貿易體系受到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世界的經濟運行中存在著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從國內環境來說,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正在面臨攻堅克難的深水區,無論是國際環境或是國內環境,都存在著風險、危機與挑戰。
從中國共產黨內部環境來看,相對和平的環境,易使某些黨員干部丟失理想信念,淡忘奮斗精神,缺少憂患意識,這必將阻礙前行之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歷史起點,再創業的活力不能少,中國共產黨的再創業的活力來自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定,以及對謀求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守。艱苦奮斗作為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再創業不僅要延續這一優良傳統的工作作風,還需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總結新的歷史經驗,不斷實現改革與創新的新突破,始終保持創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形成的生存智慧塑造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意志,直接驅動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再創業。
勇于斗爭再前行是中國共產黨人歷久彌新的政治品格。偉大斗爭的行動來源于“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深厚情感。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斗爭中成長起來,斗爭主題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有敵我的斗爭,人民內部矛盾的斗爭,與自然界的斗爭,國際上的斗爭,但斗爭精神中所獨有的以民為本毫不褪色。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時期靈活運用“三大法寶”,取得了革命斗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繼續通過偉大斗爭,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歷史轉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臨新的偉大斗爭所取得的實踐成果。然而,偉大斗爭到新時代并未停止,深化改革、勇于面對國際挑戰等,100年來,無數的斗爭帶來的巨大成就,在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用青春、熱血和生命的澆筑下更加璀璨奪目。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多次重申“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強調“這是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我們要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頻頻出現“偉大斗爭”的政治話語,這些都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防范重大風險、積極應對外部挑戰的高度重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這是對偉大斗爭始終存在的重要判斷,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深厚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