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瑛
(中共晉城市委黨校,晉城 048000)
在黨的百年歷史中,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所發揮的能量是相當巨大的。中央蘇區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經濟建設的伊始。共產黨人從1931年11月7日起,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用了近三年時間在中央蘇區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許多成就,也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研究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濟建設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內容。
蘇維埃的經濟建設,是在國民黨統治十分薄弱且社會經濟基礎極其薄弱的農村根據地開展的。這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決定當地經濟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傳統的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紅色蘇區受地理環境及時代的深刻影響,基本上以半封建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為主,依賴山區因地制宜,商品經濟有一定發展,但屬于低端形態,生產力十分低下,階級剝削嚴重,農民生活也極其貧困。當共產黨帶領軍民進行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之后,本地的小農經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為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基本條件。第二,紅色經濟在反動勢力的雙重包圍下發展。國民黨反動派為了破壞和消滅紅色政權,不僅組織武裝力量進行軍事上的圍剿,還企圖通過經濟封鎖使根據地軍民“不能有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的補給”。1933年5月,蔣介石在南昌行營頒布了封鎖蘇區的辦法,規定在蘇區及鄰近區域建立“封鎖管理所”,全面實行物質上與交通郵電上的一系列封鎖。嚴密的封鎖使蘇區經濟出現了很大的波動,給當地的軍需供給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嚴重困難,在此情形下更加大了中國共產黨進行經濟建設的迫切性。
共產黨人從蘇區的經濟社會現實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到了此地經濟建設的斗爭復雜性。為此,中國共產黨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制定“一要打仗,二要建設”的指導方針,正確處理了戰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1933年8月,蘇區人民委員會先后在中央根據地召開了兩次經濟建設大會,其中毛澤東同志在南部17縣召開的經濟建設大會上做了題為《粉碎敵人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他重點指出了兩類錯誤認識:一種是將開展經濟工作與革命斗爭對立割裂起來的,認識不到經濟工作的開展能為革命戰爭提供強有力保障,紅色政權有了穩固的經濟基礎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有些同志認為革命戰爭已經忙不了,那里還有閑工夫去做經濟建設工作…誰說經濟建設,就要罵為‘右傾’……以為革命戰爭的環境不應該進行經濟建設的意見,是極端錯誤的……如果取消了經濟建設,這就不是服從戰爭,而是削弱戰爭。”另一種是只認識到當前的中心工作是開展經濟建設,而不明白目前革命戰爭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經濟工作是圍繞和服從于革命戰爭的。“…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是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的。…國內戰爭中企圖進行和平的,…為將來的環境所許可而現在的環境不許可的那些經濟建設工作,只是一種瞎想。”毛澤東重點論述了在戰爭環境中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為蘇區進行經濟建設做出了正確的指導,使根據地的各項建設逐步開展起來。
根據地經濟的現實主要是農業經濟,農業生產自然在經濟建設中是占第一位的。蘇維埃政府采取了很多積極有效的措施。首先,發動群眾開展勞動互助合作運動,有計劃地調劑勞動力的使用。其次,組織工農群眾建立犁牛合作社和合作站,把集資購買的及沒收地主獲得的耕牛作為集體共有的生產資料,較好地解決了耕牛不足的問題。最后,蘇區政府還大力組織農民開荒擴地、興建水利工程、增加農業的投入等,廣大根據地的農業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例如,在贛南閩西區域,1933年的糧食產量比1932年增加了15%,在閩浙贛區則增加了20%。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更好地支持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為鞏固紅色政權提供了堅實物質保障。
中央蘇區的經濟結構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方面組成。黨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根據地農村經濟,創新地對各種經濟成分實行了不同經濟政策。
由于實際經濟的需要,蘇區發展了一定規模的國營工業,主要是開辦國營的軍需工業和工礦企業。中央軍委領導的官田兵工廠是規模最大的,此外,還有中央被服廠、中央鎢砂公司、中央印刷廠、紡織廠等企業。蘇區的國營工業發展有限,但也初具規模,逐漸成為蘇區經濟的主力軍,有力保障了革命戰爭建設。
合作社經濟是蘇區經濟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蘇維埃政府組織工農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一環。根據地大規模地發展合作社經濟,實施了一系列有關組織合作社的條例、綱要及章程,對于合作社的組織原則、管理方法、利潤分配等方面,進行了標準統一的規范,整合各地的經驗方法,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合作社的建設,并迅速壯大起來。在1933年9月江西、福建兩省17個縣的統計中,各種合作社數量已達到1423個,股金30余萬元,其中發展得最大是消費和糧食合作社,其次是生產合作社。各種類型合作社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資本家的盤剝,緩解敵人對根據地的殘酷封鎖,也有利改善了廣大工農的生活困難,成為蘇區經濟建設的主力之一。
對于私人經濟的發展,黨深知其重要性,在根據地宣布了很多保護私營工商業的政策,例如,頒布《工商業投資暫行條例》鼓勵私人資本的投資,使蘇區的私營工商業得到一定發展。
事實證明,國營經濟、合作社和私人經濟三位一體的經濟結構對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極其重要的,三者緊密聯系,不可割裂。共產黨人創新實施靈活的經濟政策,例如:對于私人經濟,只要其不違反政府法律范圍,就積極提倡和獎勵;對于發展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的政策,則是一以貫之地支持,讓其快速發展,確保其將來成為蘇區經濟的領導力量。正是務實有效的政策,才使得根據地的經濟逐漸繁榮發展壯大起來。
由于國民黨不斷加大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工業品緊缺、農副產品銷不出去、物價上漲等問題經常發生,給中央蘇區廣大軍民的生活造成了許多困難。為此,蘇區在保證基本自足的前提下,大力開展對外貿易。1933年2月,蘇維埃政府在國民經濟人民委員會下設對外貿易局,并通過在鄰近白區的一些縣設立對外貿易分局、采辦處和采購站等,加大與白區的貿易交換,主要是用中央蘇區生產富余的糧食、鎢砂、茶葉等工農業產品,換回白區的食鹽、布匹、煤油等日用必需品,而且頒布了對部分日用和軍需品實行減稅的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紅區與白區的貿易交往。“從出入口貿易的數量來看,……第一個大宗出口是糧食。每年大約有三百萬擔谷子出口,三百萬群眾每人平均輸出一擔谷交換必需品進來。”根據地得到了需要的物資,蘇區經濟也能夠良性運轉起來。蘇區對外貿易的開展,有效緩解了紅色政權的經濟困境,成為發展蘇區經濟建設的樞紐。
新生的紅色政權和國民黨舊政權斗爭的根本力量還是源自經濟實力,而民生是經濟的基石。共產黨人非常重視蘇區的民生問題,在蘇區大力開展經濟建設,不僅要為革命戰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改善廣大工農的生活現狀,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提醒紅軍干部要注重群眾的民生問題:“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蘇區當年流傳一首紅色歌謠,盛贊共產黨人的工作作風是“自帶干糧去辦公,穿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群眾”。由此可見,蘇維埃政府從上到下的黨員干部都非常重視民生問題,時刻關注解決民生問題,切實代表群眾的利益,執政為民成為紅色政權的根本宗旨。
中央蘇區從成立伊始,經過根據地廣大干部和軍民的努力,經過短短的三年時間就形成了一種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截然不同的新的民主主義經濟雛形,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早期成功領導經濟建設的艱難探索。在當今世界發展風云變幻、中國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對歷史經驗的深入了解研究大有裨益。
當年,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正是從實際出發,領導發動廣大群眾自力更生地開展經濟建設,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紅色經濟體系。因此,黨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經濟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今,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階段,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前進的首要前提。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國情,總結經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做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認清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立足新發展階段,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構建起新發展格局。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國情出發,深刻把握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大勢,為中國經濟謀求更加行穩致遠的發展之路。
當年,蘇區堅持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人經濟“同時并進”的經濟制度,不僅使根據地的經濟得到了快速恢復和發展,也讓根據地的貿易經濟繁榮起來,極大改善群眾的生活,鞏固了工農聯盟,為蘇區革命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總結歷史經驗,創新性地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十八大以來,我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保證全國各族人民都能共享發展成果,同時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奇跡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要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完善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讓非公有制經濟創造活力,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準繩。黨的生命活力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年,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最根本就在于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中央蘇區,新生紅色政權也非常重視廣大工農群眾的民生問題,切實解決大家的生產和生活困難,最終贏得了民心。黨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新時代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例如: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所有這些都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和發展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進行的生動實踐。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必將帶領人民不斷開創出美好的生活,共同創造出人類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