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
(常州大學,常州 213164)
“跟進式教育”是一種參照經濟學領域商業活動理論和組織行為學“跟進”的方式及相關原理,為高校畢業生的精神成長和科學獲知提供人本服務的教育模式。“跟進式教育”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從有利于畢業生成才的角度出發,根據“以學生為本”的精神服務教育學生。高校通過不斷創新教育方法,使“跟進式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本文以常州大學2021屆畢業生為例,通過匿名問卷調查,探究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困惑,跟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旨在真正促使畢業生就業工作健康發展。
在常州大學2021屆本科學歷畢業生中,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1份(有效率為96.1%),其中男生425人,女生536人。
采用自編的常州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問卷由畢業生素質發展、就業競爭力提升、專業對口度、工作發展前景等方面共20題構成。
在調查畢業生對素質發展的需求時,希望提高實踐能力的人占82.7%,增長專業知識和提高技術能力的占71.4%,提高人際交往處理能力的占65.4%,提高管理與組織能力的占60.1%,提升個人修養的占32.8%,其他占5.2%。由此可見,被調查對象對自身素質的提高有了具體要求,希望自己是復合型的多面手,能適應社會用人需求。同時,該調查也折射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用人單位更需要勞動者具有專業性、團隊性和創新性素質。
在調查畢業生對于提升就業競爭力方面的需求時,75.5%的學生通過學校就業網站獲取求職技巧,69.1%的學生需要得到就業信息幫助,50.3%的學生需要職業生涯規劃的跟蹤服務,45.9%的學生需要求職技巧的學習和訓練,33.3%的學生需要心理的調整,20.2%的學生需要職業能力測評,15.0%的學生需要就業政策的解讀,4.3%的同學選擇了其他。由此可見,多數畢業生是在學校就業網站或一些商業性就業服務網站上面獲取提升就業競爭力的信息,了解就業信息與就業動態,掌握就業實戰技巧;同時,畢業生也會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就業創業科技競賽來提升就業競爭力。問卷分析顯示,有部分學生需要輔導員和專業課老師為其提供就業信息、面試技巧和心理調適。畢業生面對未來就業的一種積極接受挑戰的準備心態,反映了畢業生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的愿望,也反映出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自我就業壓力巨大的問題。
在調查畢業生對專業對口度的需求時,80.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與專業對口;32.1%的學生認為已落實的工作崗位與專業有一定關系,要用到專業知識;5.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關系甚微;還有4.6%的學生覺得已落實的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毫無關系。不難看出,畢業生對所學專業的依賴程度與就業工作的對口度成正相關,對自己專業滿意度高的專業與工作的對口度都較高;反之,則對口度較低。專業滿意度極大地影響到專業水平,學習積極性不高會導致專業基礎薄弱,專業與工作的對口度也會隨之降低。
在調查畢業生對工作發展前景的需求時,表示有明確的上升時間和空間的占95.3%;工資高,職務可以適當放后的占82.8%;無所謂的占5.2%。由此可見,未來的職位晉升中有明確的上升時間和空間,對畢業生就業質量有顯著影響。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都是精英教育下的天之驕子,但這并不意味著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沒有要求;恰恰相反,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成功發展方向有著迫切的愿望,往往工資水平高、有明確上升和發展空間的崗位更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高校的管理經歷了以“管理”為主向以“服務”為主的轉變,自然地,很多高校把“跟進式教育”的理念作為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實際的就業指導工作中,采用多服務少管理的理念結合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跟進式教育”理念,構建一個助推畢業生、高校、社會互動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
1.跟進畢業生畢業期思想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跟進式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跟進畢業生的思想動態、需求情況和興趣特點,采取“以學生為本”的方法,實質是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核心還是“以學生為本”。在就業服務實踐中進行“跟進式教育”,積極跟進畢業生畢業期思想特點,針對那些影響和制約畢業生就業的思想和觀念,引導畢業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就業觀。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案例評析、先進典型匯報會、校友返校宣講等形式,鼓勵畢業生先就業后擇業,看清社會就業形勢,自覺調整就業期望,樹立健康的就業觀,從根源上消除部分畢業生“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錯誤思想。把天之驕子的想法向普通勞動者轉變,轉變到行行出狀元,是金子不管干什么都能發光的敬業觀念上來。
2.跟進社會用人形勢變化,積極樹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觀
“跟進式教育”不是單一的、片面的、獨立的跟進,而是整體性、立體化、多維度的跟進。在環境維度上,要統籌跟進考慮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導致的企業周期性經營困難,及時調整擇業就業策略;在工作對象上,要跟進畢業生的思想訴求變化;在空間維度上,要跟進社會的人才需求變化。在就業服務工作中,學校、就業辦、院(系)應該主動跟進單位的發展變化,著眼于跟進當前用人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品行、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整體素質的要求。推進教育改革,加強與地方和市場人才需求特點的聯系,樹立科學的人才培育教育觀,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使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等更適應、更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
3.跟進用人單位用工特點,積極共育科學的人才消費觀
“跟進式教育”作為高校就業服務工作的一種基本策略,是全方位的跟進,包括與用人單位的跟進和聯系。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學校、院(系)應該積極主動跟進企業,了解并掌握對畢業生的道德水平、專業知識素質、實踐創新能力、整體素質等的要求,確保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能與企業用人標準相契合,確保畢業生的能力與市場需求滿意度相一致。同時,高校在與企業密切溝通、聯系、深入合作的過程中,要發現并糾正用人單位不正確的用人觀念,不能一味地迎合,需要共育科學的人才消費觀;另外,用人單位應積極參與學校畢業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工作,如通過產學研合作、鑲嵌式培養、訂單班合作、建立見習基地等途徑,促使用人單位吸納、留用畢業生,最后實現雙贏。
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畢業生創業已經不只是畢業生個人的事,高校應該積極構建“以政策保障促創業,以學校依托做保障,以課程教育育文化,以主題活動打基礎,以平臺搭建促孵化”的新形勢下“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新體系。高校應該堅持把促進畢業生創新創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構建高校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通過創業培訓、創業政策、創業孵化、創業服務等一系列工作,形成完備的跟進創業服務的工作格局。
在實踐運用中,第一,納入學生教育教學大綱。以課程教育為主導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是高校創業教育的基礎,以第一課堂教育為主力,第二課堂參與做配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增強畢業生創新創業意識。第二,建設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是畢業生創業教育成功的關鍵,一支具備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又有相關實踐創業背景的創業導師隊伍,能科學地指導和幫助畢業生成功走上創業的道路。第三,定期舉辦創新創業科技競賽,營造校園良好的創業氛圍,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科研活動、創業競賽活動,鍛煉和提高畢業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比賽中選拔出優秀的作品成果,包裝提煉后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通過不斷修改、比賽、凝練,最后推廣并走向社會,也有利于使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更濃厚。第四,以創新創業的基地平臺為支撐,推進畢業生創新創業成果孵化。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區專門作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提供一站式服務,從創業前期的法律咨詢,中期的工商稅務登記和專利申請,到后期的技術認定和交易等服務機構進駐創業服務中心。同時,成立“創業社區醫院”,設創業“體檢室”“藥房”“急救室”等科室,直接服務進駐創業服務中心的畢業生,針對創業過程中出現的“身體不適”進行早期預防、中期治療、后期服務,分段應對,并成立“專家門診”進行權威指導。另外,創業畢業生在學籍延長、學分抵扣等方面可享受優惠政策,以此支持畢業生創業。
生源地就業市場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陣地,對就業工作是否有效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應該加以重視,積極有效地開展各項畢業生生源地就業市場建設工作。通過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動跟進,對接地方,從招生時的主動適應當地社會經濟需求設置專業招生,到培養過程中的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再到畢業時與生源地就業市場的需要相契合的人才培養路徑,縮短企業培養新人成本。要全方面、多路徑,通過各種方式開拓生源地就業市場,使畢業生就業由“單一路徑”向“多層立體路徑”轉變,不斷創新就業市場推介模式。通過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
1.跟進“產學研”推介模式,創新就業市場
隨著高校與地方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產學研”工作在高校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要努力把“產學研”工作揉進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中去,把與“產學研”結合作為畢業生質量提升工程的核心競爭力去開展工作。建立高校與企業、學科與企業、教授與企業的產學研互動新模式,聘用企業領導作為聯絡員,建設產學研合作站、校外實踐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大學生科技園、科技鎮長團等,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斷開拓就業新渠道。同時,要開展課外競賽、社團活動、就業指導及校友公益講座等工作,針對不同學科門類組織專場就業招聘會,跟進就業工作,有效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
2.跟進行業協會推介模式,創新就業市場
隨著社會工作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高校應該重視與行業協會的聯系,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與行業的最新動態、專業建設、人才需求等方面進行密切聯系。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通過各級行業協會,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接工作,定期舉行以學科、專業劃分的各類專場就業求職招聘會,如電子信息類、文化藝術類、金融保險類、生物醫藥類、建筑工程類等招聘會。行業協會推介模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專業性強,對口度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和自信。在平時的就業工作中,要繼續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挖掘行業協會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潛能;同時,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業碩士聯合培養、生產(畢業)實訓等方面也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可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3.跟進生源地人才市場推介模式,創新就業市場
生源地人才市場是地方就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組織者,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人才流動市場,針對大學生就業,生源地就業市場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原因有三點:其一,生源地人才市場掌握當地企業崗位、人才需求信息,具有較強的信息優勢;其二,畢業生回生源地企業就業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與前幾年畢業生蜂擁前往北京、長三角、珠三角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相比,有了理性的回歸;其三,當地企業愿意招聘生源地的畢業生加入企業,生源地的畢業生相比外地生源的畢業生穩定性強。以常州大學為例,常州大學與常州、溧陽、海安、昆山等十幾個生源地大市的人才市場保持著密切聯系,每年邀請各地就業主管部門負責人、人才市場開展就業指導講座或專場招聘等活動,有力推動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4.跟進院(系)主導就業推介模式,創新就業市場
高校就業處應該是一個政策上傳下達的服務機構,是一個把握大局、指引方向、服務學生的機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導單位應該在各個院(系)。學校在做好服務工作的同時,要加強對院(系)就業工作在宣傳、策劃、組織、協調、開展、反饋等方面的指導,提高院(系)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不同學科背景的畢業生,可以協調院(系)開展專場招聘會,因為院(系)主導就業推介模式具有針對性強、招聘成功率高、專業對口等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