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紅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給全體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其中,學校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服務的難點。筆者對學校心理咨詢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借鑒系統治療相關理論,探索出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模式,幫助來訪學生獲得系統支持,激發自身力量,以消除或緩解其心理困擾,促進其心理健康與自我發展。
筆者對所在地區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咨詢案例數量不足,且咨詢效果不佳——大多數來訪學生是被動來訪者,求助意愿不強;心理健康教師在心理輔導室只對學生個別咨詢,咨詢效果不盡如人意;等等。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有以下4種原因。
學生出現心理困擾,除了個體自身因素,還受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影響。學生心理問題是高度異質性和個別化的。[1]家庭成員的矛盾沖突、教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學生繁重的學業負擔、升學的競爭壓力、校園欺凌以及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等因素給學生帶來了各種心理困擾。
針對有心理困擾的來訪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和學生本人的咨詢目標經常存在差異。如面對一名做作業拖拉、上課搗亂的學生,家長更關注學習問題,任課老師更關注品行問題,學生更關注自尊心。如果心理健康教師以來訪學生的需求為目標,那么就會與家長和任課教師的目標不一致。
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防護機制,任課教師會關注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動態。對于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學生,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在無力解決問題時會向學校申請,由心理健康教師負責對其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如果輔導效果不佳,心理健康教師就向學校申請,將該生轉介給校外咨詢部門。這樣的合作容易各自用力,不能匯集成強大而持續的助力體系。
按照咨詢倫理要求,心理健康教師對來訪學生的信息需要保密。在任課教師或家長向心理健康教師了解來訪學生的具體情況時,心理健康教師如果嚴格按照咨詢倫理,不透露任何信息,就無法與教師或家長形成合作;如果透露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健康教師盡管得到了任課教師和家長的理解,但會失去來訪學生的信任,進而影響后續的咨詢關系和咨詢效果。
心理健康教師要敢于面對現實困難,努力探索,破解困難。筆者和研究團隊借鑒系統治療相關理論,構建了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模式,即以來訪學生為中心,靈活遵守咨詢倫理,采用匹配的心理咨詢技術進行個別咨詢,啟動來訪學生的內在力量。同時,積極主動與來訪學生所處的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形成合作同盟,調動來訪學生的外在支持力量,使來訪學生的獲益最大化。該模式的內涵包括“系統會談”和“個別咨詢”兩個部分,二者相互穿插,相輔相成。
1.關于“系統會談”
“系統會談”指心理健康教師積極主動與來訪學生所處的家庭系統、教師系統、班級同學系統等相關人員進行合作性對話,進行信息交換,全面了解來訪學生,理解來訪學生行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探索可能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案。在系統會談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
(1)平等性。系統會談中的參與者沒有主次高低之分,沒有權威立場,都是對來訪學生會產生影響而不能被取代的重要他人。本著尊重、真誠的態度,參加會談的人員可以平等溝通,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傾聽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進而增進相互理解。
(2)開放性。開放式對話不要求達成一致意見或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或合理解釋。會談的目的是彼此傾聽,互相啟發,從而獲得更多關于來訪學生的信息,找出新的想法或做法幫助來訪學生突破困境。
(3)動態性。系統會談不是一次性的,對來訪學生的工作目標需要多次交流后才能逐漸形成共識。系統會談的焦點不在于各司其職,而在于合作的協調歷程。系統成員通過會談不斷獲得來訪學生的具體而真實的信息,調整合作目標和合作策略。
(4)靈活性。系統會談的成員不固定,可以根據來訪學生的當下情況選擇適合的會談人員,分別與學生所處家庭系統、學校系統中某個或幾個重要成員會談,還可以與家校兩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會談。
2.關于“個別咨詢”
“個別咨詢”指心理健康教師在心理輔導室運用共情同感和助人技術幫助來訪學生探索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了解自己的問題,作出選擇,并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作出改變。個別咨詢一般經歷3個階段。[2]
(1)探索階段。此階段的目標是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建立信任關系,告知咨詢設置,采用傾聽、提問、共情等咨詢技術幫助來訪學生從混亂的思緒和情感中找出線索。心理健康教師要盡可能全面準確地了解來訪學生的問題,設定咨詢目標,確定咨詢方案。
(2)領悟階段。此階段的目標是促進來訪學生自己覺察和領悟問題,產生新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師根據來訪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匹配的咨詢技術。針對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認知行為療法、焦點解決療法、敘事療法等;針對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沙盤、繪畫、游戲等表達性藝術療法。另外,也可以整合各類心理咨詢技術,如將認知行為療法與表達性藝術療法相結合。
(3)行動階段。心理健康教師幫助來訪學生確定行動目標、選擇學習策略、進行行動嘗試,如采用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健康教師,會給來訪學生布置任務清單,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饋、評估,并進行相應調整,幫助來訪學生形成新的適應性行為。
心理健康教師一方面與來訪學生進行深入的心理咨詢,另一方面與來訪學生所處的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進行真誠的合作會談。心理健康教師想要取得雙方信任并形成系統內外合力,就必須靈活運用操作策略,確保咨詢的專業性和實效性。
1.身份定位策略
(1)靈活切換角色。心理健康教師在校內有多重角色,可以根據工作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進行身份切換,在不同情境中發揮著不同的角色功能。比如,與來訪學生約定時間在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咨詢時,就是心理咨詢師身份;在課堂給學生上心理輔導課或其他課程時,就是任課教師身份;在行政辦公室處理矛盾糾紛時,就是行政領導身份;在與家長及任課教師會談時,就是主持人或觀察員身份。心理健康教師要學會靈活切換身份,同時要建立好各個角色之間的邊界。
(2)靈活遵循中立原則。心理健康教師要靈活遵循價值中立原則,在學生出現價值偏差時,要突破“價值中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面對來訪學生的負面情緒和問題行為時,要用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幫助他們明白情緒和行為問題來自認知觀念偏差,引導他們調整不良信念觀點,改變不良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咨詢設置策略
(1)用好保密原則。個別咨詢時,心理健康教師要讓來訪學生知曉會談過程中會遵守保密原則,也會有保密例外原則。另外,系統會談前,要由學生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告知家長或教師,以及如何告知。當信息不明確時,可讓學生參與會談,讓家長和教師聽聽孩子的想法。心理健康教師既要遵守與來訪學生的保密原則,又要及時回應來訪學生的家長和老師對真實信息的需要。
(2)協調咨詢時間。學校個別咨詢時間可以固定在午間,每次40~50 分鐘。系統會談時間可放在上學前或放學后1 小時。個別咨詢與系統會談的次數沒有明確固定,可以在個別咨詢前進行1 次系統會談,全方面了解來訪學生的問題及其他信息,進行全面評估,再進行深入的個別咨詢。也可以在數次個別咨詢后進行1次系統會談,讓系統成員理解來訪學生,達成一些共識,形成穩固的支持力量。
3.整合資源策略
(1)優選會談主持人。心理健康教師要從全局進行了解,可以靈活選擇會談對象和會談主持人。如果來訪學生的家長對學校誤解,并且不配合,可以邀請學校行政領導主持;如果班主任熱情,組織能力強,且家長信任班主任,可以邀請班主任當主持人;如果來訪學生的家庭系統和學校系統都不清楚合作內容,可以由心理健康教師主持會談。
(2)協調合作資源。系統合作并不是要讓大家放棄原本在做的工作,助人者可以繼續原本擅長的工作,加上系統合作,會使來訪者的改變更快、更明顯。而且經過協調分工,每位助人者的工作目標會更聚焦,不會彼此重疊或拉扯,從而提升工作效能。[3]心理健康教師在心理輔導室給予來訪學生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探索心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在班級中給予學生在人際交往、合作學習等方面的鍛煉及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作為系統合作的推動者,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幫助來訪學生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資源。
總體上,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有很多優勢:一是整合咨詢力量優勢,學校心理咨詢的各種力量充分發揮合作優勢。二是綜合技術優勢。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融合了多種咨詢理念和技術,吸取了多種心理咨詢技術的優點。三是操作便利優勢,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注重實操,適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使用。
當然,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如咨詢流程不夠靈活。由于心理健康教師擅長的咨詢技術不同以及每個來訪學生的生態系統資源不同,在系統合作時可能找不到清晰的目標,不能形成整合力量,反而影響咨詢效果。
心理健康教師需要通過聚焦個案,深入行動研究,大膽創新,不斷積累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的實踐經驗,提煉更豐富的操作策略,提升專業勝任力,從而增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