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依據系統治療理論,未成年人出現的心理問題要放入系統中分析。而系統的問題大多是關系的問題。心理健康教師如果只對來訪學生進行個體咨詢,也許能帶來暫時的改變,但生態環境的不良刺激因素會導致問題再次發生。親子關系是所有客體關系中最深層的關系。在學生表現出問題癥狀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其家庭系統功能是否受損。因此,心理健康教師不能只盯著來訪學生開展工作,而應看到來訪學生所處的家庭系統環境。筆者通過與來訪學生的家庭系統建立同盟,策略性地開展咨詢工作,推進家庭系統發生改變,進而幫助來訪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系統合作的前提是心理健康教師與家庭系統建立良好的關系。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家庭會談時可以通過傾聽、共情、肢體語言等方式讓每個家庭成員感覺被尊重、理解、支持、信任,讓他們感受到在系統中的價值,進而結成同盟。同時,心理健康教師要讓家庭成員了解學校系統合作式心理咨詢的工作方式,讓他們明白孩子會得到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幫助,清楚系統合作時的一些設置,做到“心中有方向”。
系統成員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如果彼此協調合作,那么干預效果則會增強;如果分散用力,則會起到反作用。合作系統中每個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心理健康教師應積極推動系統合作。如某個來訪學生的母親曾因孩子犯錯多次被班主任請到學校,面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再次邀請,她顯得很無奈,一進門就開始抱怨。此時,心理健康教師如果能以母親的角度與其共情,用尊重和理解的溝通方式建立信任關系,真誠地表達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愿望,就更容易使對方打開合作大門。
心理健康教師只有規范合作流程,才能讓系統成員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推動合作變得順暢、有效。如,可以將家庭系統訪談和個體輔導結合。首先,心理健康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預設學校心理咨詢所需總時長和次數。其次,和家庭系統成員具體討論每次咨詢時長和預期目標。最后,雙方達成共識,簽訂輔導知情同意書。總之,規范合作流程有利于系統成員熟悉工作框架與內容,就每個階段的具體目標達成共識,使學校心理咨詢發揮更大功效。
家庭系統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認識事物的模式,即“內在解釋”。內在解釋不僅決定系統成員的行為模式,也會對家庭系統中的來訪學生造成較大影響。心理健康教師可用中立的態度照顧每個成員的內在解釋,讓其了解自身內在解釋的作用,進而激發系統內部力量。如,心理健康教師要讓系統成員看到自身行為改變給來訪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讓其明白改變的動力來自家庭系統內部,而學校教師只起協助改變的作用。此外,心理健康教師只有對系統成員平衡用力,調動每個家庭成員的主動性,才能更好地幫助來訪學生成長。
心理健康教師要從家庭系統的視角看待來訪學生的問題。每個家庭系統都有自己獨特的規則,如果家庭系統是開放的,那么其規則會根據成員個體內在、成員間關系、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樣的家庭具有發展和重塑功能。反之,如果家庭系統是封閉的,成員就容易通過維持現狀、否認或歪曲現實來應對不可避免的變化。那么,系統中的孩子也容易成為用“生病”擾動系統發生改變的癥狀承擔者。因此,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將孩子的癥狀“外化”,幫助家庭系統成員傾聽其癥狀背后的聲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家庭系統成員言行不一或意見不一致時,來訪學生會先通過解釋讓事情變得合情合理,但如果他無法合理解釋現狀,就會發生內在沖突,引發癥狀。如孩子犯錯時,母親會在憤怒的情緒狀態下打罵孩子,這導致孩子今后同樣也會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同伴沖突。心理健康教師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外化”母親教育孩子時的狀態,幫助她從教育者的角度理解孩子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明白孩子的問題是無意識中模仿父母行為所致。家庭系統合作模式可以幫助心理健康教師理解來訪學生問題癥狀的成因,讓其通過改變家庭系統成員的教養方式來改善來訪學生的癥狀。
家庭系統成員在思想和行動方面均存在差異。心理健康教師要幫助他們認識到孩子“問題”的原因,即表達其內在需求,且適應家庭系統的內在需求,進而接受孩子與自己期望的不同。如家庭成員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看法不同,父親堅決反對孩子使用手機,而孩子不認同父親的看法,卻不敢表達自己的意愿,就用消極怠工的學習態度回應父親的做法。在心理健康教師的協調下,家庭成員開誠布公地進行了討論,重新制定了手機使用規則。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開始學著接納彼此的獨特性,允許家庭中出現不同的聲音。家庭系統也由封閉轉向開放,來訪學生不再用癥狀代替真實想法了。心理健康教師幫助系統成員在家庭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成員相互理解、承認并允許彼此觀點存在差異。
家長需要遵循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一般來說,如果系統成員習慣按照過去的眼光看待問題。那么,這個系統會出現功能失調的問題。系統中的成員,特別是孩子,就會用癥狀來改變系統規則。如某位父親在孩子低年級時,一直采用默寫錯1個生字就用小棍輕輕敲1次手心,讓孩子記住生字的教育方式。但是,孩子進入中年級后出現了踢凳子、生字識記錯誤更多的現象。這時,心理健康教師運用具體化、追問、假設等溝通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同一種教育方式在不同時期的效果不同,養育孩子的方法需要與時俱進。
小學生的認知、自制力比較弱,只有得到家庭系統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成長。尋找資源是家庭系統合作成功的關鍵。
當心理健康教師把來訪學生的癥狀看作是其為適應現狀而做出的努力時,就能更好地尋找到癥狀背后的意義。如有個經常攻擊他人的來訪學生,任課教師和同學都覺得他是個小霸王,令人生畏。咨詢過程中,來訪學生解釋“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心理健康教師在理解這一癥狀所提示的信息后,尋找受損的部分,接著運用敘事、具體化等咨詢技術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癥狀,讓他們明白系統成員可以通過自身改變來影響來訪學生。
心理健康教師要明白系統成員之間的差異是一種資源,是多角度合作的契機。如家庭成員討論一個問題時,每個人的不同觀點都可以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每個人的性格互補也可以讓系統變得更加穩定。同時,家庭成員溝通和聯結的時候也要以差異為基礎,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協商和探索,進而作出決定。心理健康教師要引導來訪學生看到系統成員差異的優勢,讓其從中汲取自己成長需要的養分。另外,心理健康教師與家庭系統開展工作時,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至關重要的。
學校系統合作式咨詢將心理健康教師、來訪學生、家庭成員、班主任、任課教師結合起來構成了有效、健康的合作系統。系統的整合資源大于所有成員力量的簡單相加,如合作前,每個成員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孩子怎么了”“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事”。合作后,他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來訪學生的問題癥狀成因。系統成員的內部變化會推動整個系統的變化,而系統的變化會推動來訪學生發生改變。因此,來訪學生和系統成員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學會主動承擔責任,讓合作變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