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華 宋美霞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是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中堅力量。但是,單靠學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力量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服務需求,引進醫學界心理服務專業力量,進行醫教協同心理服務模式的實踐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1]“醫教結合”指整合醫療機構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多重干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一種工作機制。[2]醫療機構與學校協同合作、整合資源,能夠及時對可能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評估和轉介,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能力[3],共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勝任力包括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專業能力指教育教學能力、心理咨詢(輔導)能力、科研能力,通用能力指組織協調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4]醫教結合框架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具有以下4種能力。
轉介是醫教結合工作中的常見工作模式。轉介前,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對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基本的識別和判斷,對學生心理危機處置原則有一定的掌握,包括何時需要醫療人員介入、醫療人員介入后可能存在哪些風險、如何告知并說服學生和家長同意轉介。總體來說,了解常見心理障礙癥狀及影響、學習心理咨詢(輔導)和危機預防技能,能夠有效幫助心理健康教師及時識別問題,把握轉介時機,作出準確判斷。
通過醫教結合幫助學生應對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時,我們有時需要把學生轉介到醫院進行診治,有時需要醫院精神科醫師來學校督導心理咨詢(輔導)工作或處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心理健康教師發揮橋梁作用,做好多方溝通協調工作,包括向家長解釋當前咨詢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說服學生和家長接受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醫生的專業治療;向學校相關部門匯報心理咨詢(輔導)工作中的困難和局限,解釋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的必要性;向醫療專業人員介紹當事學生在學校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情況,為醫療診斷提供和補充相關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咨詢人員應當尊重接受咨詢人員的隱私,并為其保守秘密”。但是,心理健康教師在醫教結合工作中常常會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學生在醫院就診的同時,依然在心理健康教師處接受心理咨詢(輔導)。此時,學生的病情是否要告知上級部門和主管領導,涉及心理咨詢的倫理問題,這容易讓心理健康教師陷入咨詢倫理的困境。
在醫教結合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可能會出現力不從心、勝任力不足的情況。具體如下:存在因隱私保密帶來的倫理困惑,還可能存在因醫療資源緊張帶來的學生沒有及時得到診治的問題,甚至存在轉介醫院后學生癥狀改善不明顯等情況。這些都可能讓心理健康教師和學校領導、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關系緊張,從而導致自身焦慮情緒陡然上升。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以應對自身心理耗竭。
面臨諸多困難和困惑,我們可通過以下路徑幫助心理健康教師提升勝任力,從而更加有力地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撐,更好地為其心理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在實踐中不斷積累醫教結合專業勝任力。首先,注重自我學習,積累經驗,不斷開拓工作視野,提升心理咨詢(輔導)技術和能力。其次,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文件,提高綜合判斷能力和風險預測能力。在面臨倫理困境時,能夠做到“一切以來訪者為中心”,在保障學生受教育權、同伴交往等其他合法權利不受侵害的同時,盡可能維護學校教學秩序和所有學生的安全。必要時,應該及時尋求督導,處理個人咨詢倫理中的兩難問題,應對個人專業發展中的瓶頸和困境。
在醫教結合工作中,要重視督導和培訓對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勝任力的指導作用。區域或學校需要成立醫教結合專家顧問組和工作組,根據學生需求,動態增加醫教結合專家人員并予以專項經費支持。另外,每月或每季度定期組織工作會議,在區域或學校心理健康領導小組的帶領下,討論醫教結合框架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總體設計、工作內容、督導時間和形式等。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醫教結合工作需要在醫療系統和教育系統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設立協調部門,為心理健康教師與醫療部門的溝通提供便捷,為校園危機預防與干預提供快速反應通道。對于醫療系統而言,可在疾控部門或醫務管理部門設立醫教結合聯絡處,由醫院安排專人負責醫教結合協調和溝通工作。對于教育系統而言,可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設立醫教結合聯絡處,對接醫療系統相關人員。此外,醫教結合需要長期投入,績效先行,醫教雙方需要在人員編制、職稱、待遇、績效收入、職業發展等方面做好妥善安排。
區域或學校心理健康部門要定期聘請兒童精神科醫師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授課,安排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國內外心理咨詢(輔導)專項研修,加強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技術培訓并定期演練,提高其危機應對能力。醫院與區域學生心理健康部門簽署協議,鼓勵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到專科精神衛生中心門診和病房跟崗,參加醫院組織的心理治療個案案例督導,幫助心理健康教師提升咨詢能力、積累咨詢經驗。
為了保障醫教結合的工作質量,我們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減輕心理健康教師的壓力和負擔。由于醫療系統工作繁忙、專家資源稀有、門診服務量有限等,心理健康教師轉介的學生,一方面存在難以及時就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存在藥物治療起效周期長(如抗抑郁藥物一般至少需要2 周起效),學生仍然需要心理健康老師定期開展心理咨詢(輔導)的情況。即使學生休學在家,心理健康教師仍然需要定期隨訪,了解學生的變化。這就需要學校明確心理健康教師的責任,合理安排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避免其超時、超負荷工作。針對需要服務的學生,每所學校至少應該配備兩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人員,輪流值班,協商解決問題,避免單人長期處于應激環境中心身耗竭。此外,學校心理咨詢(輔導)工作,應實施預約制,明確設立預約人數上限和工作時限,在超出預約人數和工作時限時,應視實際需求聘請兼職心理咨詢(輔導)人員,聘請兼職醫師參與校園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確保心理健康教師身心健康和服務質量。
如何協調衛健委等多部門協作以及有效引入家庭和社區的力量,是進一步落實和拓展醫教結合需要考慮的問題。從學校的角度出發,要鼓勵心理健康教師根據醫教結合工作實踐,立足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心理輔導和面向個別學生的矯正性心理輔導,借助醫療專業資源,積極提出問題,大膽解決問題。從家庭的角度出發,醫療部門專業評估和干預措施的最終落地需要征得學生本人及其監護人的同意,需要家庭改變觀念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心理治療中。從社區的角度出發,需要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科普宣傳力度,消除人們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病恥感。同時,社區要關注學生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為特殊家庭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只有多方通力合作,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提早干預,真正實現家、校、社、醫攜手,才能幫助學校心理健康教師不斷積蓄能量,應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挑戰,全面提升醫教結合框架下的專業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