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淮安市洪澤區入選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典型案例,建設“洪澤湖大閘蟹”區域公用品牌,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地標產品,強化科技引領,塑造品牌效應,深入推進苗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奮力繪就“強富美高”的洪澤湖漁業新畫卷。
近年來,淮安市和洪澤區有關部門聯合江蘇省洪澤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洪澤湖漁管辦),堅持科技引領,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政策扶持,深入推進“三品一標”工作。洪澤湖區成立大閘蟹養殖技術服務小組、投入品工作委員會,組織20位專家學者舉辦“技術指導湖區行”活動,推出近20種特色加工產品,新技術普及率達到95%以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螃蟹的營養、價值等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大閘蟹產業依然面臨著蟹類病害多發、養殖技術水平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為此,洪澤湖漁管辦成立洪澤湖“蟹博士”志愿服務隊,目前共有隊員25人。
“今年湖區遭遇高溫和干旱,對大閘蟹生長極為不利,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我們第一時間編印了《高溫期水產養殖管理技術要點》,開展線上線下宣傳。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高溫缺氧對螃蟹帶來的影響,極大降低死亡率。”“蟹博士”志愿服務隊隊長劉孝珍說。
劉孝珍介紹,“蟹博士”們主動把好苗種質量關,推廣“諾亞1號”“長江1號”等優質水產新品種;大力推廣人放天養、立體混養等綠色健康養殖技術;配合洪澤湖漁政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檢查,形成了藥殘檢測、病害預報、環境監測的網絡控制體系;協助養殖企業申報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追溯管理,推動各類養殖主體納入追溯信息平臺,實現生產經營記錄電子化。
經過一年多的服務,轄區大閘蟹主要鄉鎮漁業經濟進一步壯大,160多養殖戶實現“扭虧為盈”,協助1家企業通過GAP、ISO9001認證,2家企業獲得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大閘蟹“水癟子”等病害發生率減少,抽檢質量合格率100%。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在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淮安洪澤湖董大生態大閘蟹有限公司的1050畝洪澤湖大閘蟹生態標準化養殖基地正迎來豐收時刻。
近年來,該公司立足水、草、魚、蟹自然一體,發明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應用魚蝦蟹立體混養、輪牧式、人放天養新模式,以生態養殖推動綠色效益增值。“我們養殖大閘蟹已有30余年,生態大閘蟹暢銷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去年在疫情情況下,我們通過線上、線下銷售,銷售額達到2500萬元,比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前增收了20%。”該公司董事長董繼富說。
洪澤湖重點涉蟹企業、合作社共計43家,注冊資金4.2億元,其中國家級漁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級示范社2家。目前,生態標準化養殖基地共計25個,綠色養殖模式正在成為洪澤湖大閘蟹養殖的新模板。
近年來,“洪澤湖大閘蟹”生產堅持把“三品一標”舉措貫穿于生態發展模式的全過程,不僅提升了其內在品質,也大大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實現優質產品與美麗生態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綠色、優質、天然已成為“洪澤湖大閘蟹”的亮麗名片。
截至目前,洪澤湖共有5家重點企業通過GAP、ISO9001認證,11家企業20個產品獲得綠色、有機食品等產品、產地認證,認證基地面積6萬畝,進入市場的水產品合格率100%。
如今,從清塘種草到苗種放養再到對外銷售,洪澤湖大閘蟹養殖的各個環節均有章可循,統一生態模式、統一養殖規模、統一生產標準,獸藥使用大幅度削減,試點開展使用生物制劑,配合飼料替代冰鮮餌料等,有效促進了大閘蟹生產標準化、科技化、安全化、生態化。
用“譽滿天下”來形容洪澤湖大閘蟹一點也不為過。“洪澤湖大閘蟹”先后榮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被授予中國優秀品牌、江蘇省十強公用品牌、中國馳名商標。
近年來,“洪澤湖大閘蟹”依靠政策扶持鑄品牌。淮安市和洪澤區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產業體系建設,斥資1億元支持基建、技術、質量等重大事項建設,健全“基地-園區-企業-養殖戶”一體發展體系,推動水產品健康生產、品質監管、品牌打造、按標生產的有效銜接。洪澤湖漁管辦牽頭成立“中國·洪澤湖漁業產業發展聯盟”,建立“五方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多部門聯合簽訂“出口合作備忘錄”,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強大合力。
在此基礎上,依托市場全域推進品牌建設,持續開拓“專營+電商”銷路,建成大型批發市場,設立品牌直營門店,建設網絡直播電商實訓孵化基地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近1萬名洪澤湖大閘蟹養殖戶被帶入產業化經營體系,訂單收購讓優質優價惠及蟹農,推動企業利潤增幅達30%以上,品牌溢價增值達10億元以上。
據介紹,同等規格下,地標區域內的大閘蟹價格較區域外每斤高出20元左右,出口價格每斤高出30至50元,推動企業利潤增幅達30%以上,致富帶動力顯著提升。
目前,洪澤湖大閘蟹出口量連續10年穩居全省之首。“洪澤湖大閘蟹”在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排名第37位,被評為“首屆江蘇省十強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達到154.28億元。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