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來
蘇軾有首五言詩,是寫給他的兩個侄子的,詩的開頭四句為: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
詩有多聯,清人王文誥在其輯注的《蘇軾詩集》卷三0《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這首詩下施以按語說:“起四句該通篇之意?!蓖跷恼a的理解準確,的確這四句概括了全詩的主題。詩的意思很直白,不難理解,就是說,經營家業謀生計不追求巨富,讀書不謀求做官,就像飲酒處于不醉的狀態,才最為適意。
在這四句中,讓我最為注目的是“讀書不求官”一句。北宋從太宗朝擴大科舉規模,這一在各種綜合背景下持續技術操作的客觀效果,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打破了官場的貴族或武人壟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流動。為了吸引知識精英都加入到宋王朝“彀中”,從皇帝開始,便有《真宗皇帝勸學》所講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益誘導。社會宣傳也應和這種誘導。北宋成書的《神童詩》開篇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背晒Φ赝ㄟ^科舉改變命運的范仲淹還如是勸諭鄉人:“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闭尸F的,也是如南宋張端義在《貴耳集》所描寫的那樣,“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確,讀書求官,不止在宋代,甚至也是傳統社會的主流。明代一個文人在《重刻夢溪筆談后序》就寫下過自己的經歷:“吾少喜聚書,十年來既無志進取,益聚書為樂,家有刻板,專用以新易故,每僦居遷徙,累日不能盡,家人輩潛相詆誚:‘讀書不求官,多奚以為?’”意思是說,你讀書不求做官,要這么多書有什么用?
蘇軾和他的父親、弟弟也正是通過科舉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為士大夫的翹楚的。蘇軾走過的道路,可以說是士大夫政治成為主宰的時代里多數士人的必由之路。通過讀書求得官位而走上仕途的蘇軾,為什么還告誡他的侄子們“讀書不求官”呢?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與時代潮流相悖,甚至與儒學經典“學而優則仕”的教誨有違呢?
運用學到的知識參與政治,體現了回饋社會的責任感,這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也沒有錯?!白x書不求官”,蘇軾的這種認識看上去與主流認識頗為疏離,其實是折射了時代潛在的變化。南宋政治與經濟重心合一,商品經濟發達,地域社會強盛,平民文化繁榮,仕途行路難導致士人流向多元化,諸種因素,讓南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一輪社會轉型—宋元變革。然而,任何社會轉型都不是在一個早上突然發生的變化,一定經歷有相當長時期的潛流運行。就像北宋造成士大夫政治的科舉規模擴大,其實也是適應了唐末五代以來崇文的潛流一樣,開啟于南宋的宋元變革,在北宋便逐漸積蓄了各種變革的因素,最后才終于在各種契機交織的綜合作用之下得以形成。
各種變革的因素也包括觀念的變化。“讀書不求官”,便體現出一種不同于傳統的觀念變化。士大夫政治所呈現出的社會流動,讓讀書所追求的目的變得過于單一狹隘,而社會的需求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人生的選項并不僅僅是從政。或許蘇軾是出于對侄子們科舉落第安慰的用意,但“讀書不求官”無疑折射了讀書應當擁有多種面向的意識。這種意識不會僅僅是天才的蘇軾靈光閃現,而是基于他對社會觀察所形成的思考。蘇軾觀察到的正是包括士人流向多元化在內的在南宋顯像化的各種因素的北宋潛流。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詩句講“讀書不求官”的,并不僅僅是蘇軾一個人,與蘇軾同時代的文同也在《崔覲詩》中寫道:“讀書不求官,但與耕稼親?!蔽耐脑娕c蘇軾完全相同的表述,則反映了當時對這一認識認同的普遍性。由此可見,除了讀書做官的主流選項之外,讀書還有許多目的取向。這些潛流意識,到了時代變革的南宋,便應和社會轉型的氣候,獲得了顯著的共鳴。
社會意識一定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南宋呂祖謙受孝宗之命編《宋文鑒》,他在蘇軾眾多的詩作中,居然也選入了“讀書不求官”這一首。這可以看作社會意識被朝廷主流認識所認可。這是朝廷主流認識的認可,那么社會下層是如何接受的呢?
南宋中期,曾經撰著過有名的筆記《獨醒雜志》的曾敏行在樊仁遠《浮云居士曾公行狀》中被這樣記載:“年二十遇疾,棄舉子業,嘆曰:‘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東坡此詩似為余發也?!谑遣┯^群書,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雜家、里談巷議,無不記覽。訪收法書、名畫,多所訂正。字畫祖米元章,人謂得其筆法。又仿章伯益飛歧墨戲,亦曲盡其妙。頗喜陰陽五行推測吉兇之說,如郭景純、李常容所論著,研深尤精。假日縱談,逆定時人窮通得喪,皆如其言?!睆挠涊d看,放棄走科舉之路的曾敏行,從事各種文化事業,也包括了給人打卦算命這樣的下層職業。他說蘇軾的“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這句詩,就像是寫給他的,可見蘇軾“讀書不求官”的影響力了。
南宋后期,與文天祥同鄉的劉振道,一生未曾入仕,被稱為“隱君子”,元代大儒吳澄在為其寫的墓志銘中記述道:“酒酣興適,浩歌東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之句,拊掌擊節,殆不知世間有榮辱事。”未曾入仕,并不妨礙他與宰相章鑒、文天祥等名流交往。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趨勢,既模糊了士人與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與不仕。與政治的疏離,讓蘇軾的“讀書不求官”獲得了更多的共鳴。南宋陳模在《懷古錄》中評價“讀書不求官”等佳句為“立意高卓,而辭又足以達其意”。說蘇軾辭達其意,其實更是陳模以當世的感懷,在說蘇軾道出了他的心聲。
《宋元學案》記載南宋的士人余芑舒,“臨卒,口吟東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之句,以告后人”。臨終不是對子孫交代后事,而是吟誦“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可見蘇軾所傳達的觀念,在南宋人那里已經是刻骨銘心的浸潤了。
元代長時期停廢科舉,進一步促進了士人流向多元化,因而“讀書不求官”更變為已然之事實。不過盡管不求官,但書還是依然在讀。這樣讀書的目的反而更為純粹。元代王惲的《賢哉霍生行》,以一個教書先生的口吻記載了一個商人之家,其中有云:“讀書不求官,此語聞大蘇。譬如飲不醉,陶然歡有余。賢哉霍君心,能與坡意符。因之訓二子,此詩不可無?!痹娭兄敝浮白x書不求官”來自蘇軾。寫這個商人請先生,買詩書,希望孩子能夠躋身于士人之列。他認為這種做法很符合蘇軾的意愿。這是對儒學的向往,也是對知識的崇尚。王惲的《商鼎歌序》還記載過一個北方人“燕士張君文季讀書不求官,治生不務富,稍有贏余,即購求古器、書畫為事”。
元人劉敏中也在《題燕山許文仲余歡堂》詩中寫道:“生不治而餒,書不讀而愚。此外富與官,有命不在吾。一堂俯仰吾愿足,不羨六印歸來金錢撐破屋?!边@首詩實際是反過來說,治生是為了溫飽,讀書是為了避免愚昧。在這一目的以外,能否富與官則是命數。恬淡的心態,讓士人有一室安居便可滿足,并不欽羨高官與巨富。這首詩有詩人自注云:“取東坡先生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之詩也?!痹谒卧鐣D型的時代,蘇軾的這句詩讓讀書擁有了更為廣泛的意義。
曾代表元廷到江南征辟宋朝士大夫入官的程鉅夫,在《真樂亭》中也這樣吟詠道:“讀書不求官,為樂得其真。”讀書為了自娛,精神的充實會不在意身份的低賤與財富的匱乏。從求官的單一追求中擺脫出來,讀書的天空便變得更為廣闊。
元人程端禮的《送戴與善》這樣寫友人戴與善:“客有戴與善,家世今移居。讀書不求官,富貴浮云如。”游覽山川,著書立說,蘇軾或許不曾想到,他寫給侄子的詩句,在后世宋元社會轉型的潮流中,改變了很多人的世界觀。
從地域上看,一代文豪蘇軾的這句詩也超越了宋朝的疆域。金朝人楊云翼也有詩云:“名利走朝市,山居良獨難。況復山中人,讀書不求官?!?/p>
從時代看,蘇軾的這句詩在身后上千年間一直有著遙遠的回響。清人張問陶《贈吳寄廬》詩云:“讀書不求官,此意吁可知?!睆摹对鴩匪d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十二月十一日的日記中,甚至還可以看到晚清名臣曾國藩對蘇軾這幾句詩的補作:“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言?!蓖ㄟ^補作,曾文公對讀書作文進行了更為意義深遠的道德闡發。
盡管有社會變化潛流影響作用其中,但在士大夫政治鼎盛時期,讀書人紛紛涌向讀書做官的上行路途之時,蘇軾能寫下“讀書不求官”的詩句,頗有些驚世駭俗。宋元變革,是傳統中國走向近代的濫觴。蘇軾“讀書不求官”之句,從南宋歷元到明清,在士人流向多元化的社會轉型背景下,獲得了更為廣泛和長久的共鳴,改變了許多讀書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