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指的是鮮活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農業系統。目前,有超過20個國家的60多個農業系統被世界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這些古老農業文明中所蘊藏的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農耕智慧,仍然能為我們的現代農業帶來啟發。

中國江蘇垛田傳統農業系統是將農、林、漁業相結合,在沼澤洼地中巧妙利用垛型土地造田耕作的濕地生態農業系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孟加拉國浮田農業系統是當地農戶為適應洪水與長期雨季氣候而建立的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農業模式。人們采用科學的方法在這些可以“拉回家”的田地里種植糧食和蔬菜。

墨西哥傳統架田農作系統是一種濕地秧田農業系統。俯眺遠望,架田像一座座人工浮島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河流之中。當地農戶因地制宜,利用蘆葦做成筏子,并在上面加蓋厚厚的河底淤泥用以種植作物。架田生產力很高,每年可收獲五季。

突尼斯加爾梅爾潟湖沙地農業系統為在沙灘上種植糧食提供了絕妙的方法,它利用被大海潮汐帶來的浮于海水上層的新鮮雨水灌溉農作物。當地農民必須定期計算海平面高度,并通過增加沙子和肥料來控制土壤的水平高度,以防作物根部因接觸到鹽水而死亡,或因缺水而干枯。

秘魯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是5000多年來當地人民適應環境,積累關于梯田、壟田、灌溉系統、傳統農具,以及不同海拔的作物和牲畜等農業知識的最佳范例之一。當地人利用該系統培育的作物多達177種,其中多數為根莖類作物。

韓國濟州島石墻農業系統是當地傳統旱作農業的一種。千年來,為適應多風的火山地環境,當地人利用石塊堆砌出一條長度超過2.2萬公里的石墻,用以抵御風沙和水土流失。

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綠洲農業系統是當地農戶為應對山區極度干旱、水源極度缺乏而創造的農業系統,由河流沿岸小片肥沃田地組合而成。當地農民根據季節嚴格限制開墾規模,將農作物種植與畜牧養殖相結合,使得貧瘠的土地充滿生機。

日本宮崎山地農林復合系統位于陡峭的山區,那里森林密集,平地稀疏。當地人通過對林業、農業的長期有效管理,平衡了林業保育和農業開發,保障了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