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蓮丹
在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12個比賽日中,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見證了10個項目的奧運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尤其是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比賽中,荷蘭的兩位選手實現一場賽事兩破奧運紀錄的表現。一項項新紀錄的背后,除了奧運選手的硬實力,也離不開“最快的冰”的助力。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的速滑場館。利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制成的冰面冰溫非常均勻,最大溫差能夠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冰面硬度始終一致,有助于運動員創造運動成績。多位冰雪健將都對“冰絲帶”稱贊有加,在此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的瑞典速滑選手尼爾斯·范德普爾稱:“這是一個非常酷、非常棒的滑冰館,也可能是我這輩子滑過的最棒的冰場。”

在接受韓文《中國》記者的采訪中,在華韓國創新中心(KIC?China)代表金鐘文也對此次冬奧會上的高科技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我對此次冬奧會上使用的高科技非常關注。希望以此次冬奧會為契機,進一步擴大中韓科技交流合作。”他說。
談起北京冬奧會的高科技,金鐘文稱,最吸引他的是各種機器人。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期間,水陸兩棲機器人實現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在水下的火炬傳遞;在競賽場館,智能機器人自動噴灑消毒,在場館里來回巡邏,測掃周邊人員體溫;在冬奧會官方酒店中,機器人代替服務員配送食物;主媒體中心的智慧餐廳里,“機器人大廚”能烹調中西特色菜肴,“大白機器人”可制作大師級別的手沖咖啡,機器手臂還能模仿人類調酒師調制雞尾酒……智慧機器人在冬奧會上的諸多應用,讓金鐘文相信未來智慧機器人將更加走進人類生活。
2024年,韓國江原道將舉辦第四屆冬青奧會,這是冬青奧會首次在亞洲舉行。金鐘文表示,北京冬奧會上一些經驗非常值得韓國借鑒。其中,運行時速350公里,實現自動發車、區間自動運行、到站自動停車并開門的全程無人駕駛的京張高鐵讓金鐘文眼前一亮。金鐘文說:“首爾與江原道的距離和北京與張家口的距離差不多。考慮技術、經濟成本等因素,未來京張高鐵智能系統將有更廣闊的應用市場。如果韓國能夠因地制宜,將這種智能系統進行完善并利用起來就好了。”
金鐘文所在的在華韓國創新中心是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下屬非營利性機構,一直致力于促進中韓科技合作。在華工作20余年的金鐘文親身體會到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心對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元宇宙等科學技術以及相關企業發展非常關注。中國相關領域發展飛快,特別是中國“雙創”政策落實得好,高新科技創業項目非常活躍。”金鐘文認為中韓兩國各具優勢,促進兩國形成協同發展格局,將有助于兩國走向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