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當開國大典的17架受閱飛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沒有一架飛機是國產的。2021年7月1日,71架飛機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飛過,這71架飛機全部是國產的……70多年來,中國航空人的奮斗史熠熠生輝。這期間,我國自主研制的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和直升機等裝備,成為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里程碑,中國航空人用不懈奮斗的熱情和堅守奉獻的執著,詮釋著“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
“要有自己的航空工業,要讓中國人自己的戰斗機飛上藍天”,航空產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代表,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始終承擔著國防建設的重任。誕生于抗美援朝戰爭硝煙中的中國航空工業歷經創建、探索與發展的不同階段,現在又承載著軍工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的首發重任,一直以來重視改革,擁抱改革。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深化改革年”,為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落地見效,航空工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大決策部署,把改革作為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用減法思維激發改革乘數效應,用督導考核穩定改革實戰實效。
航空工業統籌推動、變革引領,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在2021年綜合完成率達到90.4%,超額完成國資委要求的70%的考核目標。經營真向市場、創新真搞自主、指標真要提高、任務真做獎懲,改革不斷走深走實,市場機制逐步健全,綜合效能持續釋放,黨的領導更為加強,主責主業更加聚焦,經營效益更好提升。

航空工業6型71架軍機組成空中儀仗隊致敬祝福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航空工業高度重視改革三年行動,統籌部署、上下貫通、縱深推進,成立了由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任組長的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由集團分管領導兼任主任的辦公室,并從各部門和所屬單位抽調人員組建了改革三年行動工作組專班,各單位都成立了以“一把手”為組長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推進機構,按照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總體要求,聚焦7個方面的重點進行工作推進。
航空工業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中國航空工業從最開始的飛機修理起步到自行試制、跟蹤創新,再到自主創新;從單純的生產軍機發展到軍民并重,并在民機領域取得相當成就,這其中無不蘊含著航空人堅持不懈的努力與堅守。
目前,航空工業牢牢把握“兩個一以貫之”,全面加速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通過修訂各級單位《公司章程》落實和鞏固黨組織的法定地位。制定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落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
以制度建設規范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夯實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基礎。制定以《公司章程》為核心的“1+N”治理體系,構筑起“一個實施辦法、三個方案、六個權責清單、五個規則、十項基本制度”的制度框架體系。
加強董事會建設和落實董事會職權相統一,確保授得出、接得住、行得穩。納入董事會應建范圍的420戶子企業實現100%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數的企業戶數占比達到100%。
航空工業以“建設航空強國、創建世界一流”為主線,構建新時代航空強國的先進裝備體系、現代產業體系、領先創新體系和數智能力體系,聚焦主責主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改革成效斐然,優化了資源配置,調整了產業布局,盤活了閑置資產。
航空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方面,航空工業完成了西飛產業集團的組建;推進貴飛產業布局深化改革;實現了機載板塊7個專業化事業部整合;優化了通航運營業務布局。在發達城市群打造新型產業示范基地,與沈陽、西安、成都、南昌等共建高質量航空產業園。在產業組織優化方面,建設快速試制體系,提升正向研發能力,航空工業沈飛、成飛建設快速試制中心,航空工業機載組建共性技術有限公司,資源共享、集約經營,打造了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和企業。
航空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布了《創新決定30條》,制定了科技創新“十四五”及中長期規劃,建立科技創新長效機制;以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為主導,聯合產學研用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各方資源,組建國家級創新平臺,共建氣動聲學、飛機精細化強度設計與制造等一批聯合技術中心,聚力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加大科研人員獎勵力度,首次探索實施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工資總額激勵,積極探索“揭榜掛帥”。
對標世界一流,航空工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對標提升行動清單任務完成率超96%;集團戰略規劃體系和薪酬激勵體系入選國資委標桿項目創建名單,航空工業成飛、自控所入選國資委標桿企業創建名單。
航空工業持續推進虧損治理、壓層級、減戶數、清“兩非”、清參股等專項工作。法人層級由11級壓縮至6級,管理層級由8級壓縮至5級;累計減少法人單位1093戶;清理參股股權350項;虧損企業減少21%;先后退出房地產、煤炭、林業、風電設備、船舶制造、玻璃和礦產資源等非主營業務,業務門類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精簡了50%,主業更為聚焦,通過退出非主業累計回收資金600多億元。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收尾取得積極成效,平穩過渡,有效銜接。
航空工業圍繞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三項制度改革評估、激勵機制進行重點突破,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級次所屬單位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文書簽約率100%。
健全市場化用工機制。航空工業出臺評估辦法,建立評估機制,強化制度剛性約束,持續開展綜合考核評價、干部擔當作為分析報告和專項測評,果斷調整不勝任崗位的領導人員,2019年以來因擔當作為、考核評價、激情減退等原因“下”的黨組直管干部約20%。突出用工機制市場化,各單位勞動用工管理規范性、科學性進一步提升。加大關鍵崗位和核心技術人才引進力度,以上率下開展“三定”,“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全員勞動生產率較2020年增長12.6%
航空工業堅持激勵與約束相協調、即期激勵與中長期激勵相促進,系統構建具有航空特色的薪酬激勵體系,基本實現主業領域、重點單位激勵機制全覆蓋,84家軍品單位全部建立了特殊人才津貼制度,覆蓋近6萬名從事軍品科研生產的核心骨干。具備條件的單位中80%已開展中長期激勵,激勵對象累計4.5萬人次。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獎勵力度,出臺涵蓋科研項目立項、預研、轉化全流程的專項獎勵政策,近3年獎勵總額2.5億元。
航空工業構建了“兩大制度、三大思路、五大方向、三層工作”架構的混改工作體系,累計分層分類推動30余家企業實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融資共計72億元。
2020?—2021年航空工業推動15戶企業完成了混改主體工作,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實施員工持股的同時融入社會資本20億元,有效補充運營資金,轉換經營機制,增強發展動力。其中江航裝備作為國家首批混改試點企業,實現在科創板成功IPO上市,成為集團混改標桿示范企業。
航空工業大力推動安吉精鑄、巴山濾材、陜硬工具、宏峰機械等多家“三線”困難企業實施混改,業績大幅提升,實現了歷史性扭虧,走出了一條“三線”企業混改脫困的新路子。
航空工業持續優化總部職能定位,不斷梳理修訂職責、流程和制度,實現觀念轉變、職能重塑、組織重構和業務轉型,加強探索在投融資、產業研判、產業鏈、價值鏈管控等能力方面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功能作用。
航空工業確立了對航空及防務業務以戰略管控為主,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以財務管控為主,構建出“集團總部—新型產業集團—新專業公司”三級新管控架構,加大授放權力度,分類管控與考核相銜接,優化風控與合規管理體系。發揮投融資運作能力,設立“航新資產”“航空資產調整基金”“航空升級增效基金”等資產接收處置平臺和產融平臺,去存量,優布局,構建新型航空產業結構,打造形成多家千億級、百億級領軍龍頭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載系統集成供應商,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聚焦主責主業,培育新興類航空及防務產業。借力市場化手段,完成資本運作20項,總計融資近200億元,發揮上市公司平臺作用,資產證券化率超過71%。
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納入“雙百行動”試點的航空工業機載、通飛、中國國際等企業,全力落實國家有關改革舉措,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航空工業機載促進了由零部件供應商向系統集成供應商全面轉型升級的嬗變,全力聚焦“專業化整合”,實現發展提速增效。一是破除“番號鏈”、重塑產業鏈,加快重組有核心競爭力的7個事業部。二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三是建立集成交付中心。
航空工業通飛在激發境外子企業經營效率與活力的同時助力加速“鯤龍”騰飛,統一AG600飛機研發、制造、營銷、客服價值鏈,并堅決做好存量結構調整,進一步聚焦通航主業和優勢產業。
中航國際抓住深圳“雙區”建設機遇,布局推進“二次騰飛”。一是營建依法治企、管理規范、決策透明、運營高效的治理文化。二是完成總部、深圳公司與原上市公司運營平臺管理結構和法人結構“三合一”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三是動態調整業務布局,資產質量大幅提升。
科改示范企業創新加速,航空工業洪都深耕預研和基礎科研,筑牢科技創新根基。預研項目較“十三五”同期提高超10%,科技創新獎勵政策有效激勵了預研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并積極開展制造端、研發端等項目合作形成以洪都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集群。

在第13屆中國航展期間,AG600 完成飛行投水功能演示首秀。
航空工業凱天堅持融通變革,跑出創新“加速度”。引入IPD變革科研管理模式,構建“市場—機會—訂單—交付—回款—服務”端到端核心業務流程,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產品線為核心、項目為紐帶的矩陣化穿透式業務組織架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著力打造一支與高科技企業相匹配的創新人才隊伍,干部100%公開競聘選拔,近兩年因考核退出的中層干部達8%,人才集聚效應顯著提升。
航空工業將黨的領導有機融入企業治理各環節,完善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的制度和清單,進一步明確決策主體、理順決策程序,創新干部任用、激勵擔當作為,防微杜漸、建立防腐機制,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同時推進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激勵領導人員擔當作為;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廉潔風控等管理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推動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今年,航天工業聚焦鞏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體系,形成高效運轉的公司治理機制;加快構建現代航空產業體系。聚焦“航空及防務、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三大主業,當好航空產業鏈“鏈長”,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持續強化市場主體地位,放活與管好相統一。持續增強發展活力動力,深化差異化分類考核,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督機制,實現信息公開全覆蓋。
中國航空人秉承著“國之重器,以命鑄之”的工匠精神,一直默默無聞地奮斗在一線,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騰飛而努力。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改革的任務依然繁重,航空工業總部及各級單位將推改革、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改革破困境、抓機遇、開新局;切實增強政治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不移抓緊抓實航空工業改革三年行動,既要呈交一份完美的改革答卷,還要切實推動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為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貢獻航空工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