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

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項目作為秦創原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后將成為秦創原建設的使命踐行區、核心引擎區和示范樣板區。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作為科技大省、人才大省,陜西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雄厚,是我國西部地區的創新高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努力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以科技助力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式發展。
2021年3月,為進一步加速釋放創新創造潛能,陜西省高規格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下簡稱“秦創原”)。作為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秦創原以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為目標,著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水平平臺。
經過一年多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框架基本形成,總窗口設立規模為2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常態化舉辦路演活動130多場,116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并注冊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2.3%,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高校院所、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快速聚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平臺相繼落地,自建成以來,秦創原創新活力持續升溫,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總窗口作用逐步發揮。
秦創原是陜西依托科技和人才資源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圍繞高質量發展,陜西省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系列思路規劃全面布局、精準落子,紙面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化作強勁創新引擎,蘊蓄起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2月4日晚,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萬眾期盼中開幕。隨著奧運圣火在“鳥巢”內傳遞,當最后一棒兩名火炬手健步跑向火炬塔,龐大的主火炬宛如一片巨型雪花通過靈巧旋轉升降,脫離火炬塔飛向夜空……最令人期待也曾引發無數遐想的主火炬點燃,以出乎意料但又近乎完美的方式呈現給全球觀眾。
“這次開幕式最大的創新是點火方式和火炬臺設計,可謂百年奧運史上前所未有:將熊熊燃燒的奧運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潔、靈動的小火苗,這一創意來自低碳環保理念。”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奧運之火既要靈動持久地燃燒,又要體現低碳環保理念,驚艷全場的圣火“飛揚”正是源自陜西“智造”。
據了解,圣火“飛揚”除外觀外,所有系統的設計和制造都由位于陜西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火炬研制團隊完成。據專家介紹,為適應奧運火炬綠色環保、清潔的發展趨勢以及科技奧運的發展方向,這次采用的是高壓儲氫火炬,也是世界首套高壓儲氫火炬,首次實現了冬奧會歷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不止于此,“嫦娥探月”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奮斗者’追夢深海”標注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北斗全球組網”讓世界見證中國精度……一項項代表著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成果,讓人感受到創新的澎湃動力。其中,陜西科技功不可沒。
諸如此類的高端科研成果,三秦大地每年都會帶來驚喜,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項目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陜西省共有2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2020年度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總數的9.85%。

2月10日,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2022 年一季度產業項目及配套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西咸會議中心舉行。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科研基礎雄厚。根據日前公布的新一輪“雙一流”高校名單,陜西省共有7所高校上榜。此外,眾多科研院所也落地陜西,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8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6家。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多項城市排名中,陜西省均表現突出。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完成的《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20》顯示,陜西省基礎研究競爭力排名全國第八;《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顯示,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西安位列全國第六;《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顯示,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67.86%,排名保持在全國第9位、西部第2位。
1月28日,2022年秦創原總窗口首批項目“云簽約”活動儀式正式舉行,涵蓋產業鏈、平臺及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眾多項目。13天后,2022年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一季度產業項目及配套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也成功舉行,線上、線下共簽約項目48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0家、中國500強企業6家、行業500強3家,總投資額達到860.46億元。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簽約方式,為開啟秦創原新的一年帶來了良好開端。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站在新的歷史時期,誕生過周秦漢唐等王朝的陜西,如今更應該做好創新。自秦創原建設啟動以來,西部科技創新港和西咸新區充分發揮秦創原總窗口示范效應,優化創新生態,釋放創新活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落地一年來,西咸新區發布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等系列優惠政策;啟動建設金灣科創區、科創生態島等科創載體93個,規模達到2217萬㎡;設立總規模46億元的10只基金;推動秦創原與漢中、安康、銅川、寶雞、商洛、榆林等六地市簽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校地合作框架協議》;助力秦創原總窗口吸引20家孵化器、48家專業服務機構、65家金融機構、18家省屬國有企業入駐,全年引進科技型企業431家,春種基金完成出資承諾2.28億元,占地2266畝的秦創原科創生態島全面啟動建設。
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項目作為秦創原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后將成為秦創原建設的使命踐行區、核心引擎區和示范樣板區。秦創原集成電路加速器項目占地417.84?畝,總投資88?億元。建成后,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優勢,一批院士工作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際國內知名研究院將完成入駐,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先行標桿。
截至2021年年底,陜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首次突破萬家,達11396家,排名全國第8位;登記技術合同68950項,成交額2343.44億元,同比增長33.23%;科創板上市(含過會)企業11家,居西部地區前列。秦創原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西安秦玄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陸曉峰,曾在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獲得2002年“亞洲微軟學者”稱號,先后在中興通訊、華為供職。陸曉峰選擇退休再創業,正是被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協同創新港科技孵化資源立體聯動的概念和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所打動的。
“秦創原是個大平臺,通過這個紐帶,能為公司集聚匹配大量上下游資源,并在高校人才和技術儲備方面,給公司發展帶來幫助。”陸曉峰說,2021年初,公司正式投入運營,已累計申請23項知識產權,授權10余項,并和西安光機所、中航電測等展開合作。“截至目前,公司營收500萬元,預計今年將達2000萬元。有秦創原的支持,我們有了更大目標——力爭2027年進軍科創板。”
在秦創原,還有一大批陸曉峰這樣的“追夢人”,他們匯聚而成的“創新天團”成為陜西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對于人才,陜西省誠意滿滿。為加強和支持創新創業人才引用工作,陜西省將連續3年設立秦創原高層次人才引用專項資金1億元,用來重點支持高端科技人才攻克陜西省企業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支持科技經紀人解決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支持創新創業人才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企業,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對于實現重大科研突破、重要科技成果轉化、重點產業發展培育、社會事業領域貢獻突出的各類人才,秦創原綜合服務平臺將給予30萬至50萬元的獎勵,對獲特別貢獻獎的個人則給予150萬元獎勵。
為全面釋放人才創新活力,以西部科技創新港為突破口,陜西省不斷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方式,試行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領銜專家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讓科研人員從各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與此同時,陜西省在人才聚集上著力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新雙創”隊伍“三支隊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保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二二年新年賀詞中如是說。2022年已經開啟,三秦人民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當砥礪自立自強之志、錘煉獨創獨有之能,在創新賽道上再創佳績。

龍頭企業不斷落地,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秦創原成為地區經濟高質量運行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