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軍 宋曉秋 殷潔
自全球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便在大國興衰和國際政經秩序的構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向海而興,背海而衰”已成為歷史之必然。
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我國對海洋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知越來越深刻。國務院2021年12月27日發布《關于“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并明確要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維護和拓展國家海洋權益,暢通陸海連接,增強海上實力,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洋強國。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賦予大連“一核引領”重要使命,明確要求大連加快建設現代海洋城市。2021年,大連市地區生產總值7825.9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3000億元。大連海洋強市建設正加速推進,海洋經濟成為拉動大連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22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強力推動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支持大連建設海洋強市”。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加速轉化為新的具體部署和實施行動,大連要搶抓RCEP落地實施機遇,當好遼寧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確定大連市地區生產總值“三年過萬億”經濟發展新目標。
正如遼寧省委副書記、大連市委書記胡玉亭所指出,當前,中央及省委期待大連率先振興發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堅持向海發展、向海圖強,建設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治理高效的現代海洋城市,大連駛上了海洋強市的新航道。
“2022年1月,我們訂單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特別是4兆瓦以上產品訂單占比57%,為今年發展開了好頭!”來自大連瓦軸集團的齊彥山激動地說。
同樣迎來“開門紅”的還有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公司,2022年剛開年,就一舉簽訂兩項新造船訂單,與歐洲某知名船東簽署6艘雙燃料16000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與波蘭船東PZM公司開辟新的合作簽署4艘37000噸大湖型散貨船建造合同。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大連海關所屬營口和金普海關簽發東北首份RCEP原產地證書;大連港灣海關為大連礦產品企業首次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大連關區一派忙碌景象,也在忙碌中迎來了更多首票首單。
大連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堅持把海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重大產業項目為載體,以延鏈、補鏈、強鏈為路徑,加快“老字號”轉型升級,促進“原字號”深度開發,推進“新字號”培育壯大。以RCEP落地實施為契機,科技賦能“老原新”,大連這“三大篇章”越寫越精彩。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2022年1月公布的造船業全年成績單顯示,2021年,中國船舶集團三大造船指標首次全面超越韓國現代重工,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艘出口船、第一艘航空母艦……近年來,80多個“第一”誕生于大船集團。當年被稱作“小塢”的修船廠,如今已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現代化船舶制造企業,大船集團搬遷備受關注。太平灣合作創新區是遼寧省、大連市和招商局集團合作共建的重點產業園區項目,將建成集“港產城融創”于一體的東北新特區。2021年9月,大連市政府、招商局集團與中國船舶集團簽署了《大船集團搬遷項目戰略合作意向書》。
去年,大連陸海大通道建設邁上新臺階,著力提升“遼滿歐”“遼蒙歐”“遼新歐”跨境通道運輸效率,全年開行中歐班列121列,實現日本商品車跨境轉運通道常態化運營,完成跨境運輸24列。搶抓RCEP機遇,積極推進外貿集裝箱樞紐港建設,新增日韓及東南亞外貿航線5條,全市集裝箱航線達100條。
大連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6.7億美元,占比超過遼寧全省50%,同比增長153%,增速居全國同類城市榜首,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創10年新高。SK海力士并購項目取得新進展,嘉吉糧油產業園項目成功簽約,歐力士、東陶遼寧等項目加快推進,托克遼港、利勃海爾等30多個重點項目簽約落地。

為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配套的大型圓柱滾子軸承。 攝影/ 鞠家田
去年全年大連實現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48.5億元,同比增長10.3%。國家進口貿易促進示范區、數字服務出口基地、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外貿平臺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金普新區、普蘭店區獲批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金普新區(木業)、瓦房店市(軸承)、長興島經濟區(石化)獲批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東電二公司成功簽約巴基斯坦蘇基—克納里水電站配套輸配電項目,中標菲律賓巴拉望電廠生物質電站EPC項目。中冶焦耐簽約土耳其埃雷利鋼鐵公司?4號焦爐和化產建設實施項目。大連國合公司持續深耕蘇里南市場,推動總包、分包、聯營、PPP等業務齊頭并進。推進中車大連電牽國家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大連市入選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區,大連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更加緊密。
推動中日醫藥生命健康產業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建設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先行示范區”。高質量建設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加快推動與SK海力士、歐力士、豐田汽車、巖谷產業、武田藥品、斗山集團、浦項建設等日韓世界500強和知名企業合作項目,對日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氫能源、精細化工、半導體等重點產業領域招商取得積極成效。
在國際權威機構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DI雜志發布的2021全球最佳自貿區排名中,大連自貿片區在全球70余個參評自貿區中脫穎而出,榮獲2021全球最佳自貿區第三名和亞太地區冠軍。
大連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之一,稟賦優越,也使大連得以加快“耕海牧洋”、走向深藍。2022年初,第七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名單公布,大連又有3處示范區獲批。目前,大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增至25處,居全國首位。
大連長海縣已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3家,正在加速推進北黃海裝備型5G智能海洋牧場項目。項目建成后,通過5G傳輸的水下視覺監控系統,通過監控指揮大屏或者直接用手機就可觀察水產品生長情況,通過圖像AI智能分析直接獲取水產品生長數據,科學投喂。同時,建設的智能平臺上還搭載了海洋牧場大數據監測系統,利用5G技術可實現氣象、水溫水質、流速流向等海洋數據實時監測。
2021年,大連聚焦海洋牧場及海水魚加工等方向,支持了“扇貝種重點質創制及綠色增養殖關鍵技術研究”等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了“搜索救助多功能無人艇系統”等重點科技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了“海洋牧場生態立體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目前,大連海洋牧場面積達500余萬畝,“藍色糧倉”已具規模。2021年,大連水產品產量達240萬噸,漁業經濟產值超700億元。
以水下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與“藍色糧倉”有機結合,將成為大連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2021年9月24日,在大連金石灘海域,潛入深海中的一臺臺水下機器人,一邊游走一邊伸出機械臂,將海底的海參、扇貝等海產品抓取裝進筐內……這是在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上出現的場景。
在“人工智能與水下機器人高峰論壇”上,大連理工大學與大連金普新區管委會、鵬城實驗室簽約共同建設國內首個海洋智能裝備評測與試驗基地,圍繞水下機器人等海洋裝備智能關鍵技術開展協同創新,與大連市委、市政府一道,布局新興的信息技術和海洋智能裝備產業鏈,形成“官、產、學、研”多方位、多層次合作模式,推動關鍵技術和新興科技、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重大項目、高端人才的集聚,更好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和大連海洋強市建設。
“關愛海洋”并不是一句口號,大連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2021年,全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97.9%。奏出一曲人海和諧的發展樂章。
近年來,大連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海洋牧場建設、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等措施,加速修復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示范區內海洋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經濟品種產量提高20%以上。“十三五”期間,大連全力打造“藍色糧倉”,放流規模、數量逐年遞增,累計投入資金2億余元,放流各類苗種150億尾以上,放流規模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漫步在濱海路木棧道上,滿目皆是海天一色的碧藍。《大連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用最嚴制度捍衛“藍色生命線”成效顯著。《大連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又在遼寧省內率先印發,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大連市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232個入海排污口中已在2021年全部完成整治。此外,大連先后印發多個方案及規定,完善了“灣長制”制度體系建設,設立市、縣、鄉三級灣長,建立基層巡查員隊伍202人。
而在《大連市“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打造“美麗海灣”成為主線。由生態環境部主辦的2021年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評選中,大連金石灘灣在多輪嚴格篩選中脫穎而出,入選全國首批8個美麗海灣案例。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運輸車輛往來穿梭,施工人員爭分奪秒搶工期……來到大連金石灘東部海濱時,看到了一幅幅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總投資80億元的航海時代海洋文旅城,是大連近十年引資額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文旅項目了。
2022年一季度,新簽約開工項目中,聚焦海域風電場及相關裝備制造、海上旅游和海洋漁業、船航制造業等圍繞海洋強市建設項目33個,總投資466.6億元。新簽約項目中包括總投資200億元的長海縣清潔能源開發項目,總投資41億元的莊河市海上風電場址IV2項目,總投資30億元的金普新區海昌文旅綜合體項目,以及總投資41.5億元的太平灣合作創新區系列項目等。新開工項目中包括總投資37.6億元的太平港港區公共航道項目,總投資22.5億元的航運中心大廈項目,總投資26億元的金石灘陽光海浪文旅項目,總投資2億元的長海縣養殖工船……
海洋之于大連,既是城市底色,更是高質量發展的莫大機遇,一個更深邃、更澎湃、更有活力的大連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