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英超



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浙江省西北部,位于杭州市臨安區境內,區內有吳越古道、徽杭古道、浙西天池、天龍峽谷、十門峽等徒步旅游景觀,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4米,系天目山脈最高峰,也是浙西第一高峰,有“浙西之巔”“浙西屋脊”之稱。清涼峰前身是龍塘山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龍塘山、千頃塘、順溪塢三大區塊組成,是以華南梅花鹿、安吉小鯢、象鼻蘭、銀縷梅等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據調查,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452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6種,模式標本植物30種,中國特有屬20個,浙江特有種11種;有脊椎動物357種、昆蟲256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7種。尤為珍貴的是這里保存著珍稀瀕危物種華南梅花鹿的最大野生種群,極具科研保護價值,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庫,也是中國重要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之一。
清涼峰擁有完善的自然教育基礎設施,建有清涼峰科技館(室內有昆蟲、兩棲類、爬行類、猛禽類、獸類、植物蠟葉、浸制標本等標本1000余份)、生物多樣性展廳(室內面積約300平方米,系統展示了清涼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科普教育宣傳、對外交流的最佳場所)、清涼峰珍稀瀕危植物園等自然教育場所。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基于國內外自然教育的發展趨勢,清涼峰因地制宜建立了清涼峰野外博物館2.0版,清涼峰野外博物館以清涼峰、石林和百步嶺三條原有的生態旅游線路為基礎進行展線設計,對游線兩側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進行調查,包括野生植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多樣性、植被類型及其分布、生態系統特征、群落演替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生境和干擾狀況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地質地貌特征、氣象水文特征等,挖掘符合野外博物館展線思路的主題和內容,設置文字、圖片與多媒體融合的科普展牌80塊,實現自然教育的系統升級。近三年組織開展國際友人參加的生物多樣性科普研討及野外參觀調查活動5次。初步統計,清涼峰每年接待研學、生態旅游、夏令營、自然教育以及來清涼峰開展科學考察、實習的高等院校師生及青少年逾2萬人次。
清涼峰自然教育“引進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實施科普下鄉、送教到校等系列科普宣傳活動,開展生態公益林管理知識競賽、清涼峰生物多樣性科普劇創作、清涼峰自然筆記大賽、“清涼峰野生動植物”進杭城、清涼峰博物課堂等系列講座,積極參加“美麗浙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十佳優秀案例”評選活動,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月暨愛鳥周、生物多樣性保護日、森林消防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周等主題日開展系列科普宣傳。在2018年杭州市科技周活動中,清涼峰保護區申報“兒童自然親和性教育——走近清涼峰”主題科技周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周邊社區群眾、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普遍增強,學生的自主創造力、協作力、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到明顯培養,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顆自然的種子,并形成良好的自然教育機制。此外,還與大型媒體開展各類直播訪談活動,比如與中央電視臺一套綜合頻道《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合作,播出以清涼峰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相關的人與事的兩個專題科普節目《關于蟲癭,哪個說法是錯誤的?》《野放鹿群脖子上的項圈,不具備什么功能?》;與浙江衛視中國藍新聞欄目合作開展《賞雪模式開啟!浙江這些地方下雪啦》慢直播活動;在省林業局組織指導下,與浙江日報天目新聞欄目合作開展《踏青清涼峰 探訪梅花鹿》直播和慢直播活動。清涼峰已累計開展科普講座20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5萬余份,展出動植物標本600余件次,贈送科普書籍科教光盤5000余張,直接或間接受教育人數達10萬余人。
此外,根據前期科考成果,清涼峰出版《清涼勝境、呦呦鹿鳴》《華南梅花鹿》宣傳冊與《清涼峰生物多樣性》《浙江清涼峰》《清涼峰植物》《清涼峰動物》等相關書籍,制作《華南梅花鹿》《浙西之巔》《守望清涼峰》等專題宣傳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清涼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價值。清涼峰先后被評為“杭州市環境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生態道德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和“全國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基地”等。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清涼峰已成為眾多院校、教育機構開展自然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清涼峰將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從實際出發,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做足“護山、活山、富山、樂山”的“兩山”轉化通道文章,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持續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