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寒冷冬季,漫步北國江城吉林的松花江畔,經常能看到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象——霧凇。這時,只見江面上流水潺潺、霧氣氤氳、久久不散,而沿江長堤,蒼松翠柏、楊柳林立、銀枝素裹。這種童話般的銀色世界,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力。
“霧凇”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呂忱所著的《字林》里,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而最玄妙的當屬“夢送”稱謂,宋末黃震在《黃氏日鈔》中寫道,當時民間稱霧凇為“夢送”,意思是說它是在夜里人做夢時天公送來的天氣現象。吉林霧凇呈毛茸形、疏松體、水晶狀,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樹掛”或“雪柳”。
吉林與霧凇的情緣,似乎是上天注定的,因為有一條源自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當地人才獨享這鬼斧神工的神奇。“松花江”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天上的江”。松花江蜿蜒曲折,呈反“S”形穿城而過,造就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特有城市景致。每年的12月下旬到次年的3月上旬,是觀賞吉林霧凇的黃金時節。形成霧凇需要具備足夠的低溫和充分的水汽,這兩個自然條件苛刻又互相矛盾。建于1937年的豐滿水電站,恰好營造了這樣獨特的氣象環境:在滴水成冰的嚴寒季節,吉林地區的最低氣溫經常在-30℃左右,松花江水面結了厚厚的冰層,而從松花湖大壩底部經過水輪機流出的水卻在0℃以上,于是就有了不凍的松花江水源源不斷流過吉林市區。江水向空氣中蒸發大量的水汽,巨大的溫差使水汽遇上沿江的樹木凝結成晶瑩剔透的霧凇,但是輕微的溫度、風力的變化都會給它帶來致命的影響。由此可見,霧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苦盼數日難覓芳容。
在吉林,觀賞霧凇的典型景觀當屬霧凇島。近些年,一進入冬季,就有許多攝影愛好者從幾百里、幾千里甚至上萬里外來到這里,頂風冒雪觀賞霧凇,拍霧凇,人人樂不思蜀。
霧凇島是松花江上的一座小島,位于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境內。這個鎮的韓屯、曾通等村是霧凇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觀賞和拍攝霧凇的最佳地點。2021年元月初,我曾坐接站的小客直駛霧凇島。下車時,發現霧凇島渡口已有許多攝影愛好者在忙碌,有的已經在對岸架起了三腳架、調整焦距拍攝霧凇。
曾通村地處松花江的懷抱中,流動的江水揚起的霧氣比別的地方大,氣溫又偏低,島上榆、柳、楊等樹既高又大,霧凇生成條件得天獨厚,那附著在樹木上的霧凇輕盈潔白,宛如瓊樹銀花,清透雅致,形體千姿百態、婀娜多姿。近中午時,當松軟的霧凇冰消氣化,攝影愛好者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農家大院。第二天我獨自登上一座無名小島,想碰碰運氣,果然不虛此行,發現一個頗具北極風光的銀色小島。這座小島長寬均約四五百米,人跡罕至,地面上連綿起伏,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雪,霧凇隨著高大的樹木拔地而起,純凈潔白、亭亭玉立、令人心動。
在我原來的想象中,霧凇大同小異,畫面難有多姿多彩,經過兩天的觀察和拍攝,才感受到霧凇的豐富多彩。從攝影藝術角度看,霧凇可劃分為現實之凇、幻夢之凇,斜倒傷殘狀的滄桑之凇。從內容上分,又可分為凇之容、凇之神。凇之容主要展示凇之嬌艷、婀娜多姿、天生麗質、群體形象等;凇之神主要表現形之外的內涵氣質和精神,如高潔風雅、寧靜孤獨、滄桑悲情、旺盛生命力等。
冬天的北方本來是寒冷無趣的,而當地人卻因為有了霧凇生活得豐富多彩。每當霧凇出現時,他們便心曠神怡,霧凇給了人類太多的情趣、太多的靈感。人們放下生活的重負,走出暖洋洋的屋子,來到冰天雪地的大自然,心靈馬上變得純凈起來,童心大發,全身心地融進冰雪天地里。然后用最美的語言來形容,用藝術的手段來展現,用隆重的形式來欣賞,用真誠的情感來表達對霧凇的喜愛。于是,吉林就出現了享譽海內外的“霧凇冰雪節”,成立了匯聚文人墨客的“雪柳詩社”,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