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 劉良進
江漢大學附屬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放射科,武漢 430033
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于腦供血障礙而造成的腦部缺血、缺氧,臨床表現為肢體運動障礙,部分導致偏癱,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其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1]。研究表明IS 患者的側支循環越好,可增加梗死區的血流灌注,減少腦組織損傷,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帶越多,其預后越好,因此臨床需對側支循環進行明確評價[2]。臨床通常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為評價側支循環的金標準,但因其有創性且檢測范圍較窄,限制了臨床廣泛應用[3]。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多模式CT 檢查引起人們關注,它包括了CT平掃、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等模式,能夠全面評估患者的腦側支循環的結構及灌注情況[4]。因此本文探究多模式CT 檢查評價IS患者缺血半暗帶、側支循環與預后的關系,以期為IS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來江漢大學附屬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IS 患者120 例,男68 例、女52 例,年齡(62.96±4.23)歲。(1)納入標準:①符合IS 的診斷標準[5],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②發病至入院時間<7 d;③為首次發??;④患者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或存在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②既往存在卒中或嚴重神經功能缺損病史;③碘過敏;④雙側同時發生卒中或中線結構明顯移位。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的基本原則。
采用美國GE Revolution 256排CT進行多模式CT檢查:CT平掃、CTA 及CTP。首先進行CT平掃,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0 mA,層厚5 mm,層間距5 mm。CTP:采用筒高壓注射器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50 ml、生理鹽水30 ml,注射速率5 ml/s,延遲7 s 后,開始進行掃描,掃描參數:80 kV,200 mA,層厚5 mm,動脈期間隔2 s,靜脈期間隔5 s,總掃描時間約60 s,掃描范圍為顱底至顱頂,獲得全腦動態容積數據,并傳送至工作站。CTA 提取時相:依據CTP生成的時間-密度曲線,采用動脈峰值期及靜脈晚期的數據進行兩次重建。
CTP 圖像后處理:采用工作站上軟件進行處理,輸入動靜脈選擇大腦前動脈及上矢狀竇,得到腦血容量(CBV)、腦血流量(CBF)、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TP)、表面通透性(PS)等指標灌注影像。選取MTT參數圖異常灌注區為感興趣區(ROI),記錄ROI 患側與健側的相對值,包括相對腦血容量(rCBV)、相對腦血流量(rCBF)、相對平均通過時間(rMTT)和相對達峰時間(rTTP)。
(1)收集入院患者一般信息,如年齡、性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2)側支循環評估標準[6]:采用美國ASITN/SIR側支循環分級系統,將腦側支循環狀態分5 級:0~2 級為側支循環不良組,3~4 級為側支循環良好組。本研究中側支循環良好組51例、側支循環不良組69例。(3)比較兩組梗死核心區及缺血半暗帶的rCBV、rCBF、rMTT、rTTP 水平。(4)比較兩組梗死范圍及預后。梗死灶體積測量:入院7 d左右復查平掃CT,測量低密度灶長、寬及厚度,根據多田公式計算梗死體積=低密度灶長×寬×梗死層面數×層厚×π/6。隨訪6個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7]評估患者預后情況,0~2 分為預后良好,3~6 分為預后不良。(5)采用CTP 對出血性轉化(HT)(包括點片狀滲血及大面積血腫)情況進行評估,依據是否發生HT 將患者分為HT組及未HT 組,其中HT 組41 例、未發生HT 組79 例,比較兩組的CBV、CBF、MTT、PS水平。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NIHSS 評分、冠心病患者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側支循環不良組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側支循環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側支循環良好組與側支循環不良組在梗死核心區的rCB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側支循環良好組梗死核心區的rCBV、rMTT、rTTP 水平均高于側支循環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梗死核心區灌注參數比較(± s)

表2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梗死核心區灌注參數比較(± s)
注:rCBV為相對腦血容量,rCBF為相對腦血流量,rMTT為相對平均通過時間,rTTP為相對達峰時間
組別側支循環良好組側支循環不良組t值P值例數51 69 rCBV(ml/100 g)1.57±0.44 1.09±0.32 6.921<0.001 rCBF(ml/100 g·min-1)0.49±0.31 0.45±0.34 0.661 0.510 rMTT(s)2.61±0.73 1.87±0.51 6.538<0.001 rTTP(s)1.15±0.32 0.92±0.15 5.247<0.001
側支循環良好組與側支循環不良組缺血半暗帶的rCBV、rMTT、rTT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側支循環良好組缺血半暗帶的rCBF水平高于側支循環不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帶灌注參數比較(± s)

表3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帶灌注參數比較(± s)
注:rCBV為相對腦血容量,rCBF為相對腦血流量,rMTT為相對平均通過時間,rTTP為相對達峰時間
組別側支循環良好組側支循環不良組t值P值例數51 69 rCBV(ml/100 g)1.01±0.43 0.98±0.29 0.456 0.649 rCBF(ml/100 g·min-1)0.81±0.42 0.59±0.17 3.764<0.001 rMTT(s)1.32±0.36 1.41±0.42 1.232 0.221 rTTP(s)1.06±0.15 1.12±0.18 1.612 0.110
側支循環良好組的梗死范圍、mRS 評分均低于側支循環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比較(± s)

表4 兩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比較(± s)
注:mRS為改良Rankin量表
組別側支循環良好組側支循環不良組t值P值例數51 69梗死范圍(ml)5.98±1.47 18.03±4.21 19.560<0.001 mRS評分(分)1.64±0.35 4.31±1.13 16.291<0.001
HT 組與未發生HT 組患側的CBV、CBF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HT組的MTT水平低于未發生HT 組,PS 水平高于未發生HT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HT與未發生HT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患側灌注參數比較(± s)

表5 HT與未發生HT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患側灌注參數比較(± s)
注:HT為出血性轉化,CBV為腦血容量,CBF為腦血流量,MTT為平均通過時間,PS為表面通透性
組別HT組未發生HT組t值P值例數41 79 CBV(ml/100 g)3.51±0.59 3.84±1.02 1.910 0.059 CBF(ml/100 g·min-1)52.47±3.58 53.62±4.13 1.512 0.133 MTT(s)3.25±0.87 5.06±1.29 8.074<0.001 PS(ml/min·100 g)17.15±4.18 2.03±0.54 31.765<0.001
IS是致殘、致死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上升程度,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該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影響,同時還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8]。臨床是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使患者缺血腦組織得到新的血流灌注,從而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情況,達到改善預后效果,因此建立側支循環有效評估體系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9]。近年來隨著CT掃描技術的發展,多模式CT檢測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其包括了CT 平掃、CTA、CTP,三者可以獲取全面的IS 患者有關信息,從而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10]。
CT 平掃是使用率最高的CT 檢查,對出血性與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11]。CTA 能夠顯示腦血管的三維結構,有效判斷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程度及側支循環情況[12]。CTP 用于評估可逆的腦組織和梗死的核心部位,可獲取CBV、CBF、MTT、TTP 等腦灌注參數,再經患側、健側腦灌注參數比較,獲取相對值rCBV、rCBF、rMTT、rTTP,能更為準確反映提供最早、最直接的腦血流下降的信息[13]。有研究表明CTP 最早可在發病后30 min 出現異常灌注區,從而早期診斷急性IS,篩選適合溶栓的患者[14]。因此結合CT 平掃、CTA、CTP 能為臨床診療提供有效指導。本研究中,側支循環良好組梗死核心區的rCBV、rMTT、rTTP 水平均高于側支循環不良組,而rCBF 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側支循環良好組缺血半暗帶的rCBF 水平高于側支循環不良組,而兩組rCBV、rMTT、rTT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采用多模式CT 檢測能夠對患者梗死核心區、缺血半暗帶灌注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從而了其側支循環狀況。既往研究表明,CBV 水平是梗死核心關系最密切的參數,與側支循環相關供應有效性存在直接關系[15];而MTT、TTP 延長主要是由于側支循環出現代償,局部腦組織缺少血管供應,使灌注時間延長,提示腦部組織血供障礙。
研究表明梗死體積越小預后越好,本研究中,側支循環良好組的梗死范圍、mRS評分均低于側支循環不良組,這與前人研究具有一致性,提示建立并促進良好的側支循環能減少梗死病灶體積,改善預后。同時側支循環不良組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側支循環良好組,提示在臨床治療中應注意控制患者的血壓及血糖,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研究表明,HT 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16],而血腦屏障(BBB)的破壞可增加卒中后HT 發生風險。本研究中,HT組與未發生HT 組患側的CBV、CBF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HT組的MTT水平低于未發生HT組,PS水平高于未發生HT組,提示采用多模式CT 檢測能夠對HT 進行較好的預測。PS 是近年來新采用的CTP 指標,可確定患者BBB 的通透性,其數值越大,則BBB的完整性越差[17]。
綜上,多模式CT 檢測能夠對IS 患者的側支循環、缺血半暗帶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建立并促進良好的側支循環能減少梗死病灶體積,改善預后;同時能對HT 的發生進行較好的預測,有利于指導患者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