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223400,江蘇淮安)
《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以項目課程(包括任務中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群,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要落實這一課程改革精神,必須做好項目的選擇與設計。筆者曾參與編寫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發行的中等職業學校機電類實訓系列叢書,現以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中的電工實訓項目為例,探討電氣控制實訓項目的選擇與設計思路。
項目教學指的就是把某個專業課程按類別分幾個技術或技能單元,每個技術或技能單元成為一個教學項目,實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每個單元教學都以應用該項技術或技能完成一個作業來結束,并進行下一個項目的教學。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技能教學是一項貼近生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教學。因此,項目教學非常適用于中職專業技能教學。目前,項目教學已經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學中普遍推廣。
俗話說“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技能意味著在社會有生存之術,具備發展之基、創業之本。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有效實施項目教學,必須合理做好專業技能實訓項目的選擇與設計。電氣控制實訓項目的選擇與設計,必然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高度重視實訓和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做中學、做中教”之職業教育特色,緊貼職業崗位要求,注重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著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
電氣控制實訓項目的內容組織以實用的電氣控制項目為基礎,以模塊為重點,以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工作任務為引領,全面引入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精神,與維修電工四級職業資格考核緊密配套;力求貼近行業、貼近企業、貼近學習者的能力水平;理實一體,追求“教本”與“學本”相統一;注重中職學生自身潛力的開掘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努力做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工學結合,將培養維修電氣控制專業人才的任務落在實處。
在確立項目時,要堅持實用優先的原則。要在對行業、企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實用、夠用為起點,統籌安排,合理兼顧。按照國家職業標準,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中職學校設備的配置情況,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調整電氣控制課程內容,以適應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反復研究與探索,確立五個項目,作為中職學校維修電氣控制教學的實訓內容。五個項目及其課時安排如下。
項目一:照明電路安裝,安排10 課時;項目二:萬用表的裝配與使用,安排10 課時;項目三: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拆裝與檢修和三相異步電動機修理,安排20 課時;項目四:電動機控制線路安裝與調試,安排36 課時;項目五:CY6140 型車床電氣故障維修,安排14 課時。
中職教師采用項目教學法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項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完成項目的積極性。目前,中職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除去文化基礎與德育課程等必修內容,留給專業課程教學與實訓的時間不是太多,要把以上每一單元內容涵蓋在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并且要嚴格按照中級維修電工的標準來評價學習情況,達到上述要求的難度很大。在實際教學考核中,應刪繁就簡,少講理論,少做驗證性實驗,以基礎性理論來指導教學,以基本性技能來拓展實踐能力,以培養職業素養來拓展再教育的空間,以盡快入門上崗為宗旨,內容力求淺顯實用。
中職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與選擇與項目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構建體現項目課程特性的新型教學體系。電氣控制訓練項目的確定與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多媒體仿真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專業項目-能力-模塊結構關系為:項目(群)-綜合職業能力分析(崗位能力、通用能力、內在能力)-項目結構分析(專業技術模塊、專業內容、隱性能力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專業項目-能力-模塊結構關系圖
上述崗位能力、通用能力與內在能力共同作用于一個個體,使之具備一定的綜合職業能力。從能力的層次角度看,從內在能力到崗位能力是由低到高排列。一個人的內在能力是最低層次的能力,是任何專業活動的基礎;通用能力是較高層次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相對穩定的專業崗位群內工作的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是最高層次的能力,是一個人能夠勝任某一專業性較強工作的能力。對綜合職業能力不同能力層次的劃分,為中等職業學校建構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項目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
電氣控制實訓項目的內容設計,遵循電工行業內技術通用、與行業內新技術同步的原則,結合維修電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級工鑒定內容,對電工基礎、電機與變壓器基礎、電氣識圖基本知識、電氣傳動基本環節、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儀表與測量等課程中含有的電氣控制訓練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工作任務。
項目的形式采用通用的項目課程編排方式,即項目-模塊-任務-內容。在具體的某一模塊或任務的內容編制上,強調能力本位,可快捷地切入到當前工程實踐的應用現狀。每一任務包括任務實施、實操過程、任務評價等內容。項目內容根據核心技能培養的需要,按工種安排,融合綜合職業能力教學,貼近學習者。由于評價需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增加了附錄,附錄包括中級維修電工模擬試題、中級維修電氣控制考核試題、維修電工國家職業標準等。
在項目計劃中沒有具體安排隱性能力的培養,但是隱性能力對學生內在能力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要開發與利用好隱性課程,將企業的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在學校的實訓工廠引入企業車間文化、舉行類似于企業的技能節等,如舉行照明線路安裝、電氣控制線路安裝等技能比賽,使學生在體驗中形成與提高內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