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烽,田云鴻,周瑞菱,柏丹,楊明月,黃明翔,熊晨,黃斌,龔磊,任明揚
[1.南充市中心醫院(川北醫學院附屬南充市中心醫院) 胃腸肛腸疝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醫學院 臨床醫學系2016級臨床研究小組,四川 南充 637000]
胃癌發病率在所有腫瘤中占第五位,是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2018年因胃癌導致的死亡人數為782 685 例,占所有癌癥相關死亡的8.2%[1],手術是胃癌根治性治療的主要方法[2]。然而,胃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1%~41.2%[3-6]。一些西方國家認為胃癌手術是高風險手術[7]。術后吻合口瘺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包括血液動力學不穩定、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圍手術期死亡等[8-9]。本研究聯合胃鏡測漏技術用于預防胃癌術后吻合口瘺,旨在探討該技術對術后吻合口并發癥的預防作用。
回顧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207 例在南充市中心醫院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使用術中測漏(intraoperative leak testing,IOLT),將患者分為IOLT 組和無術中測漏(non-IOLT,NIOLT)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腫瘤標記物、合并癥、病理分期和胃切除術式等比較,其中性別、年齡、貧血和胃切除術式等有差異。見表1。經過傾向評分匹配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合并癥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高血壓、糖尿病和貧血等。腫瘤標記物包括:糖類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 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病理資料:根據2017年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10]的標準進行病理分析。手術并發癥分級依據Clavien-Dindo分級進行分類[1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傾向評分匹配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排除標準:接受新輔助化療(可能影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12])和姑息手術的患者。

續表1Table 1
操作醫生為具有200例以上胃癌根治術主刀經驗的醫生,參考“日本胃癌治療指南2014(ver.4)”[13]進行手術。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胃切除術和淋巴結清掃術。胃切除術包括全胃切除術、遠端胃切除術和近端胃切除術。多數胃癌患者接受了D2 淋巴結清掃術。重建技術包括Billroth Ⅱ術、Roux-en-Y 術和胃食管吻合術。
吻合完成后,使用Olympus 170 胃鏡進行吻合口測試。測漏程序如下:①在胃鏡下直接觀察吻合的完整性;②將吻合口浸入500~1 000 mL 溫熱生理鹽水中,吻合口遠端腸管暫時阻斷,然后通過空氣使吻合口的腸管膨脹;③吸出吻合口周圍腸道內的氣體,隨后通過胃鏡注入1%亞甲藍60 mL。若在吻合口處觀察到氣泡或亞甲藍滲漏,則診斷為術中吻合口瘺,術中通過縫合進行修補。
參照術后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方案[14]。術后第1天開始口服少量清水或通過空腸營養管滴注100 mL 糖水,術后2~5 d給予流質飲食。于術后1周行上消化道X線造影檢測吻合口的完整性,如果吻合口處有造影劑溢出,則診斷為術后吻合口瘺。診斷為術后吻合口瘺的患者繼續禁食,予以腸外營養,同時檢測患者生化和血常規指標,若無明顯感染或出血征象,則繼續觀察,1周后再行上消化道X線造影檢測。
術后參照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15]進行隨訪,術后隨訪時間為1年。
選用SPSS 22.0 和R3.1.1 軟件分析數據。采用傾向評分匹配以平衡兩組患者基線資料。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所有統計檢驗均為雙側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IOLT組2例出現吻合口活動性出血,經縫合后成功止血;5例吻合口不連續,經縫合后,未并發吻合口瘺。IOLT 組平均手術時間較NIOLT 組約長30 min。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sit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OLT組1例(1.3%)術后并發吻合口瘺,NIOLT組7 例(8.9%)術后并發吻合口瘺,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OLT 組住院時間最長為38 d,較NIOLT 組延長,住院費用最高超過10萬元,但兩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吻合口瘺是胃癌術后嚴重且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2.1%~14.4%[16-18]。有文獻[16-17]報道,吻合口瘺的死亡率可達50.0%,是導致術后死亡的主要因素。此外,術后吻合口瘺對胃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有負面影響[19]。因此,如何預防術后吻合口瘺至關重要。目前,對于術中吻合口瘺檢測及IOLT 是否可以有效地預防胃切除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存在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IOLT 組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低于NIOLT組(1.3%和8.9%),平均手術時間較NIOLT組約長30 min。
本研究結合IOLT 中最常用的胃鏡、空氣和亞甲藍技術[20-23],由胃腸外科和內鏡醫師共同討論并制定了IOLT 方法。第一步是觀察:在胃鏡下直視觀察吻合口;第二步是漏氣測試:如果吻合處有缺損,可以在吻合口外觀察到氣泡從吻合口冒出;第三步是亞甲藍測試:注入亞甲藍,將白色紗布包裹在吻合口處,如果吻合口處有缺損,亞甲藍會將白色紗布染色。
本研究中,IOLT 組通過術中縫合修補吻合口缺損,明顯減少了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有研究[23]提示:術中亞甲藍測漏避免了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但尚未驗證IOLT 中使用亞甲藍的可靠性。SETHI 等研究[24]發現,采用亞甲藍測漏不能預防吻合口瘺。
本研究中,IOLT 組術中測漏陽性患者5 例(6.3%),與文獻[20,22-23]報道相似。KANAJI 等[22]采用漏氣試驗檢測吻合口,結果發現:胃癌患者的IOLT陽性率為3.2%。NISHIKAWA 等[20]采用胃鏡檢查結合漏氣測試,發現胃癌患者的IOLT 陽性率為4.2%。CELIK等[23]報道,在胃或食管胃結合部腫瘤手術患者中,IOLT組的術中滲漏率為7.4%。
在手術期間常規進行IOLT,發現吻合口缺損并及時修復,可以避免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和腹腔嚴重感染等。有研究[25]表明,治療嚴重并發癥的額外費用占醫院總費用的27.0%。CIESIELSKI等[26]報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與外科醫生的手術經驗有關。本研究中的外科醫生具有豐富的胃癌手術經驗,手術中未出現重大失誤。聯合術中胃鏡模式還可以發現吻合口活動性出血,本研究術中發現2例吻合口活動性出血,經縫合吻合口后出血停止。
IOLT 組平均手術時間比NIOLT 組約長30 min。分析原因可能為:①IOLT 組的術中胃鏡測漏延長了手術時間,而術中測漏陽性的患者修復吻合口也延長了手術時間;②IOLT組淋巴結清掃數目較多。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樣本量較少,需進一步行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驗證,且本文為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綜上所述,結合胃鏡檢查、空氣測漏和亞甲藍測漏技術可以減少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IOLT 可以檢測出胃癌根治術中吻合口的不連續性,還可以避免術后吻合口瘺。因此,推薦在胃癌根治術中結合術中胃鏡測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