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華 邱勛定 劉凱 高照 張堃 盧少泉 胡安全 王春苗
認知障礙或癡呆是老年人殘疾和生活質量下降的常見原因[1]。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指記憶力或其他認知功能進行性減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且未達到癡呆的診斷標準。隨著人口老齡化,預防和治療認知障礙對于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質量非常關鍵。1997年,Kato等[2]最早描述老年大鼠牙齒脫落與空間記憶障礙之間的關系。Horibe等[3]提出,磨牙缺失引起的咀嚼能力下降可能是老年癡呆的危險因素。Ribeiro等[4]發現,咀嚼能力下降與認知功能低下有關。牙齒缺失和咀嚼缺陷是密切相關的[5]。但目前關于咀嚼能力與認知障礙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使用變色口香糖客觀評估咀嚼能力,探討其與MCI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2020年1~10月,選擇海口市210個城鄉社區中年齡≥60歲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根據初步數據計算MCI粗患病率約為20%,采用PASS 15.0軟件,取雙側α=0.05,估計誤差不超過2.5%,失訪率約20%,計算樣本量約為2950。入組標準:(1)同意參加本研究;(2)能夠獨立完成調查問卷。排除標準:(1)合并影響咀嚼能力的口腔疾病或口腔手術后;(2)腫瘤病人,預計存活期≤1年;(3)明確有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抑郁等慢性精神病史者;(4)長期口服助眠藥物;(5)依從性不佳。
該研究已由海南省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01320249A2003)。 所有參與者或法定監護人在注冊前均已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這項研究完全按照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進行。
1.2 基本信息采集和老年功能評估 由接受過培訓的護士對參與者進行訪談。收集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住狀況、吸煙、飲酒和慢性病等信息。日常活動能力分為軀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P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越差,得分≥11分為依賴,≤10分為獨立。采用微型營養評估(MNA)量表評估營養狀況,并根據總分分為3類:正常營養狀況,>24分;有營養不良風險,17~24分;營養不良,<17分。
1.3 咀嚼能力評估 由2名訓練有素的老年病專業醫師使用變色口香糖評估咀嚼能力(木糖醇,70 mm×20 mm×1 mm,3.0 g;日本樂天)。在參與者咀嚼口香糖2 min后,醫師將口香糖的顏色與制造商提供的顏色圖表進行比較。研究前進行顏色校準檢查。咀嚼能力被分為5個等級:1,非常差;2,差;3,中等;4,好;5,非常好。
1.4 認知功能評價 根據《2018 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五):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與治療》[6]中 MCI 的診斷標準,采用MoCA進行MCI初篩,文盲組≤13分,小學組≤19分,初中及以上組≤24分。再對初篩病人使用MMSE進行復測,MMSE評分標準:文盲組:≤17分,小學組≤20分,初中及以上組≤24分為MCI。

2.1 受試者一般特征和不同特征人群咀嚼能力比較 2950例參與者的中位年齡為81.5歲(70~102歲),MCI有590例(20%),女性有2000例(67.8%),獨居者有1830例(62.0%),合并慢性病者2460例(83.4%)。年齡<80歲、男性、既往飲酒、無慢性病、獨立PADL和IADL、正常營養狀況、認知功能正常或受損風險人群的咀嚼能力較強(均P<0.05),見表1。

表1 2950例受試者的一般特征和咀嚼能力比較分)
2.2 MCI組與認知功能正常或受損風險組一般特征及軀體功能比較 2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吸煙和飲酒狀況、ADL、營養狀況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基于認知功能的軀體功能比較(n,%)
2.3 MCI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MCI為因變量,以年齡(≤74歲=0,75~79歲=1,80~84歲=2,85~89歲=3,≥90歲=4)、性別(男=1,女=0)、受教育水平(未受過教育=0,小學=1,初中=2,高中及以上=3)、飲酒狀況(飲酒=1,從不飲酒=0)、吸煙狀況(目前吸煙=2,既往吸煙=1,從不吸煙=0)、慢性疾病(有=1,無=0)、PADL(獨立=0,依賴=1)、IADL(獨立=0,依賴=1)、營養狀況(營養不良=1,正常或有營養不良風險=0)、咀嚼能力(實測值)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和咀嚼能力是老年人群認知功能受損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MCI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對海口市社區居住的老年人群進行抽樣調查,發現MCI的患病率約為20%。目前國內尚無MCI患病率的調查數據。另外,咀嚼能力水平與認知功能顯著相關,咀嚼能力較低的受試者認知功能較低。對于這種聯系,有人提出了幾種合理的解釋。在認知任務開始前咀嚼會增加與學習和記憶過程相關的幾個大腦區域的氧氣含量[7]。另一方面,咀嚼能力的降低會降低空間記憶,促進海馬細胞的抑制[8]。由于咀嚼活動減少,感覺輸入的數量變化會影響大腦回路、神經傳遞系統和神經發生活動,從而可能導致認知障礙[9]。因此,基于這些研究的發現,筆者認為本研究的結果是可信的。
本研究還發現,日常生活能力差的參與者咀嚼能力較低。一般認為,日常生活能力差的老年人在獨立刷牙和用牙線清潔牙齒方面存在困難,這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口腔健康,降低咀嚼能力。此外,咀嚼能力較低的參與者營養狀況較差,而咀嚼困難的參與者更傾向于吃軟性食物,導致飲食不均衡。由于不良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營養狀況與認知障礙有關,因此在回歸模型中納入PADL、IADL和MNA進行校正。此外,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也被調整以控制混雜因素,因為據報道,具有高學歷的老年人認知功能和口腔健康狀況更好[10]。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潛在的混雜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一般疾病等,這些因素可能削弱咀嚼能力與認知障礙之間的聯系。例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可能會關心他們的口腔健康,這與更好的咀嚼能力有關,并且往往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有更好的認知功能。
本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橫斷面研究,不能確定咀嚼能力和MCI之間的時間順序或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來證實咀嚼能力對認知功能改變的影響。第二,雖然我們用變色口香糖作為咀嚼能力的客觀替代指標,但在咀嚼能力的評估中存在觀察者間差異的可能性。
本研究表明,咀嚼能力較低的社區老年人MCI的風險增加。因此,口腔健康與MCI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