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明 顧正宇 苗立云
鼻飼是危重癥病人短期腸內營養支持的常用方法,簡單易行,且能減少誤吸繼發吸入性肺炎。而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鼻飼病人罕見報道,現將我院收治的1例食管裂孔疝病人鼻飼伴肺部感染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病人,男,88歲,因“反復胸悶、胸痛12年,再發伴氣喘20 d”于2020年12月28日收入我院心內科。病人12年前在外院確診“急性心肌梗死”,植入冠脈支架,12年來反復胸悶、胸痛,20 d前癥狀加重伴活動后明顯氣喘,多臥床,有“腦梗死”病史,遺留反復進食嗆咳,體溫: 36.5 ℃;呼吸: 22次/min;血壓:118/60 mmHg;神志清,兩肺可聞及散在濕性啰音及哮鳴音;心率89次/min,律齊,心界向兩側擴大,胸骨左緣可聞及收縮期雜音,腹軟,雙下肢輕度水腫。心臟超聲:左心及右房增大并室壁運動異常,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CT冠脈造影:左前降支近端、回旋支近中段、右冠狀動脈遠端均見鈣化灶,管腔輕度狹窄(<50%)。胸部CT:慢性支氣管炎,心臟增大。血常規:WBC為11.0×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NE%)為 70.9%。CRP為 10 mg/L。腦鈉肽為 3862. 8 pg/mL。血生化:白蛋白 為29.60 g/L、肌酐為 163.00μmol/L。治療上予利尿、擴張血管改善心功能,止咳祛痰、解痙平喘、莫西沙星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病情逐漸趨于穩定,復查血常規、CRP水平下降。2021年1月6日,病人咳嗽加重,有黃膿痰,發熱38 ℃,復查血常規:WBC為 11.9×109/L、NE% 為80.2 %。CRP 為12 mg/L。胸部CT:兩下肺淡薄片狀模糊影(如圖1c)較入院時(如圖1b)新發現。呼吸科會診,予頭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咳喘減輕,膿痰減少,痰培養結果示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敏感,但病人一直有低熱,進食少,嗆咳,全身消瘦,營養不良。于1月10日置鼻胃管分次注射流質營養支持,病人出現咳喘癥狀逐漸加重,1月11日高熱39.5 ℃,陣發嗆咳、憋喘、呼吸加快、胸悶、心慌,面部口唇紫紺,緊張煩躁,難平臥,末梢血氧飽和度較前明顯下降至85%,較多膿痰,經口鼻吸痰見鼻飼液殘留物,兩肺布滿干濕啰音,復查血常規:WBC為 12.9×109/L、 NE%為 85.6 %。CRP為 34 mg/L。復查胸部CT:兩下肺大片狀模糊影較前明顯進展,并見走行相反穿行于疝囊和食管的鼻胃管影(圖1a、1d、1e)。拔除胃管,改予美羅培南進一步抗感染并轉入ICU,病人出現意識障礙,行氣管插管呼吸支持,1周后死亡。

注:a: 兩中下肺片狀模糊影,“→”示走行相反穿行于疝囊和食管的鼻胃管影;b:兩肺紋理增多;c:兩下肺背側見淡薄片絮狀模糊影,右側較明顯;d:兩下肺背側大片模糊影,右側斜裂弧形彎曲提示局部肺不張;e:兩下肺底背側實變影,心影后方見氣液疝囊腔,“→”示鼻胃管穿行于疝囊的橫斷面影圖1 胸部X線及CT影像圖
病人因“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變”入院,心功能很差,腎功能不全,胃腸瘀血,納差腹脹,誘發和加重腦梗死后遺癥吞咽障礙,嗆咳誤吸,繼發吸入性肺部感染(如圖1c),置入鼻胃管鼻飼后病情迅速加重,立即行胸部X線及CT檢查(如圖1a、1d、1e)提示鼻胃管遠端蜷曲在食管裂孔疝的疝囊及食道內,鼻胃管末端朝向食道近端,經鼻胃管分次注射流質射向食道開口,大量誤吸入肺加重感染,繼而呼吸衰竭。
特別對于長期臥床老年病人,合并多種慢性危重疾病,多器官功能下降,尤其是吞咽障礙、咳嗽反射減弱、痰液儲留,易并發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威脅病人生命[1]。醫院內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可達20%~65%[2]。食管裂孔疝病人容易誤吸繼發肺炎。本例病人置入鼻胃管前后均發生誤吸,特別是置管后,導致大量誤吸入肺加重感染。治療上除了抗感染外,預防二次誤吸是防止病殘及死亡的重要環節[3]。
食管裂孔疝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加,>60歲西方人群中發病率達60%[4],>70歲人群占70%[5],并以滑動型疝最常見,約占85%[6],常常漏診,即使檢查發現,臨床未必重視。食管裂孔疝形成的原因為:食管裂孔肌肉張力減弱,食管裂孔擴大,對賁門起固定作用的韌帶松弛,在腹壓增高時,腹腔段食管、賁門和胃底通過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在腹壓降低時,疝入胸腔的結構可回納入腹腔。疝入胸腔的食管下段暴露在胸腔的負壓之下,其括約肌功能喪失,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出現反酸、胸骨后疼痛、誤吸嗆咳等癥狀。
本例老年病人嗆咳除與心功能不全腹脹反流、腦梗死后遺癥吞咽障礙有關外,食管裂孔疝亦參與其中,且置入鼻胃管后反流風險增大——病人鼻胃管遠端隨著胃及滑動性疝的逆向蠕動進入疝囊和食道,但也有可能置鼻胃管時,其末端直接進駐疝囊并蜷曲,并未進入腹腔胃。對于存在食管裂孔疝的病人,準確置入鼻胃管是避免再次誤吸的前提。而常用判斷方法(在置入后向鼻胃管內充氣會聞及傳導致腹壁皮膚的氣過水聲)較難判斷鼻胃管末端的確切位置,因為疝囊內也會殘留較多液體(如圖1e)。抽取胃液法也難鑒別。但如立即行全胸X線檢查就一目了然。防治食管裂孔疝病人鼻胃置管誤吸的發生,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置管時因人而異,確定鼻胃管具體置入長度,減少遠端胃內蜷曲。妥善固定鼻翼部并定時觀察防止胃管松動,避免隨著滑動性疝的形成和回納過程鼻胃管上下移動,遠端折回胸腔疝囊;可疑病人置管后定期或根據病情變化隨時攝片也能及時發現。(2)鼻飼時,重癥病人可采用持續泵入或滴注的方式,營養液輸注速度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確定,相對間斷分次注射的方式,可減少胃殘余量,降低胃內壓和食管反流,是更為安全和容易耐受的腸內營養方式。持續泵入或滴注既可避免瞬時大量反流誤吸出現病情急劇加重,又為及時發現鼻胃管遠端位置及移動變化留取時間。腸內營養輸注期間,病人取坐位、半臥位、抬高床頭保持上胸部抬高≥30°的體位。(3)避免或減少滑動性疝形成,既能減少食道反流,也是降低胃管遠端移位事件發生率的簡單且易行的方法。(4)適時用藥對癥處理,目前臨床上最常用、最主要的藥物為促胃腸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治療和預防食管裂孔疝反流[7]。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經內科保守治療大部分癥狀能緩解。(5)進一步也可采取小腸喂養方式,如經鼻空腸導管,胃空腸造瘺[8],若條件允許可外科手術。
有食管裂孔疝病史或胸部CT檢查發現存在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容易繼發肺部感染,如需置鼻胃管鼻飼營養支持,由于其消化道局部解剖及生理異常,置管、鼻飼、跟蹤觀察值得臨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