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宇丹

時代殷殷囑托院士砥礪前行
2021 年11 月18 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1 年增選院士名單。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鄭津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以身垂范、因材施教,為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他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矢志推動學科和行業縱深發展。
在2021 年11 月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鄭津洋領銜的“氫氣規模化提純與高壓儲存裝備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從2002 年開始,團隊緊盯高壓氫脆防控、氫氣高效儲存和規模化提純三大世界難題,開展科研攻關,通過該項目將我國大容量高壓氫氣儲存裝備技術和大型高壓氫氣提純裝備技術推至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該成果已運用于我國氫能高壓儲運全領域,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具有儲氫高壓容器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儲氫壓力從35MPa 躍升至國際先進的98MPa。批量生產的系列設備在加氫站建設、自主品牌氫燃料電池汽車、日本豐田公司在華首座加氫站建設等工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2019 年,鄭津洋當選國際標準化組織氫技術委員會副主席,擔任美國能源部氫能項目年度會評專家,成為聯合國和美國、加拿大規范標準編制專家。
30 年間,除了儲氫高壓容器領域,鄭津洋還在深冷壓力容器、柔性高壓復合管方面持續鉆研,而每一項研究,從理論、技術、標準、檢測到產品研發和應用都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幾十年的時間里,我一門心思地做幾項研究,但是每項研究,我都力求做深做實做細,務必‘落地’,以真正推動產業的迭代升級和整個行業的健康成長。”對于“落地”,鄭津洋對自己有三個嚴格的標準:研發高端產品、制定行業標準、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數十載間,以“四個面向”為科研出發點,鄭津洋將服務國家需要作為聚焦方向,不斷向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主持研制的三大類系列產品,均實現產業化批量生產,關鍵技術指標創國際新高,廣泛應用于能源、化工等領域,持續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教29 年來,鄭津洋培養了42 名博士、85名碩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他主張實現“三贏”:學生要贏、老師要贏、學科要贏。而這三者中,學生的發展又是放在首位的。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鄭津洋總結了兩點“研究智慧”:一個是“堅持問題導向”,一個是“磨礪堅毅品格”。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他也總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們。
鄭津洋向同學們強調,個人能力有大小、問題選擇有難易,但是每個人都要盯準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展研究,看他是否解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是否讓研究切切實實“落地”了。
在明確的培養目標下,鄭津洋會著重做好三個工作:在分解團隊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尋找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給予學生獨立研究的空間,并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關鍵幫助;嚴把出口關,讓每個學生切實有所成長,提升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關于“落到實處”,鄭津洋還特別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個性化培養,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優勢、創造價值,從而通過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來進一步提升科研興趣。
每年新生見面,鄭津洋都會“叮囑”三句話:“陽光心態、強健體魄;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全面發展,形成特色。”他尤其重視溝通,除了日常的團隊例會、小組會議等線下交流外,他也早已習慣了和大家進行頻繁的線上溝通,乘火車、搭飛機的間隙給學生們打個電話是常規操作,24 小時內回復消息是師生默契。他還鼓勵大家鍛煉身體,“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還能進一步提升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幾十年的持續鉆研,并非易事。大多數情況下,“幸運”的完整表達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鄭津洋勉勵學生們,要耐得住寂寞、堅持自我。在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堅持積累,一定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而鄭津洋一直在做的,就是在學生們最需要幫助的年紀,給予具體實際的關懷和支持,為他們心無旁騖地開展科研提供一臂之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浙大人,鄭津洋說:“我對浙大,有著‘不一般’的情感。”
1983 年9 月,鄭津洋踏進求是園,在化學工程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學業。十年后的1992 年8 月,他留校任教,成為了浙江大學化工機械研究所的一名青年教師,開啟了與浙大的另一段緣分。
當時,面對其他選擇,他義無反顧選擇留在浙大。談及原因,鄭津洋說:“一方面,能夠進到這樣一個有歷史、有沉淀、有愛的學校和專業,我一直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另一方面,在我求學階段最無助的時候,是浙大的老師同學們幫我渡過難關,那我也想為浙大做點事情!”
鄭津洋認為,化機專業的優秀傳統始終滋養著他的成長。我國化工機械學科的開拓者王仁東老先生,治學中就非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倡從實踐中提出研究問題,再回到實際。以問題為導向,科研要解決實際問題的傳統,深深影響了鄭津洋。他的導師朱國輝先生,總是引導學生思考當前領域的短板及未來發展的途徑。這種做學術的思路和方法,在鄭津洋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方向比勤奮更重要,做科研必須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作為團隊帶頭人,鄭津洋總是跟成員們探討一個問題:未來5 年、10 年、20 年,我們需要做什么?我們可以做什么?在不斷深化現有研究、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的過程中,他們的路也越走越寬、越走越堅實。
“我非常感恩浙大,感恩學科,感恩這個時代,能夠讓我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術研究。作為一名教授,最大的價值也就是為這個學科、為這個行業作出貢獻。老師輩已經做得這么優秀了,我想,作為后輩,唯有更加努力工作,繼續推動這個學科、行業向前走,才能不負所托。”鄭津洋每每想到老師們,一份深厚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總是油然而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新的頭銜意味著什么?對于鄭津洋來說,更多的是一份使命感。這位對浙大、對學科滿懷深情的新晉院士,引用了蘇義腦院士送給他的九字箴言來表述自己心里那個“具有挑戰性的夢想”——“搭舞臺、唱大戲、寫劇本”。“希望在國家級研究平臺建設、重大科研項目承擔、學科整體發展謀劃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位始終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晉院士,言語中充滿著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