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兆鈞

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二期)
鍛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金名片,上虞實施“125”創新驅動行動,讓“五大體系”建設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紹興市上虞區具有深厚的創新基礎和強大的創新基因。已有高新技術企業380 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00 家以上,集聚大學(校區)3 所、大學研究院12 家;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 家、省級企業研究院29 家、院士工作站近40 家;眾創空間累計達到27 家,服務410 余個初創企業及團隊。2021 年,上虞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比達3.56%,綜合創新指數列全省第7 位。
在2022 年的區黨代會上,上虞區委提出了鍛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金名片的目標,以更堅定的步伐推進全區科技創新發展。聚焦這一目標,上虞實施“125”創新驅動行動:聚焦加快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設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高地“一大目標”;抓牢建設省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和爭創省科技創新鼎“二大載體”;完善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創新人才引育、創新開放合作和創新環境支撐“五大體系”。
精心構筑“科創走廊+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創新平臺能級提升。進一步完善曹娥江科創走廊公共服務配套,推動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半導體裝備及材料聯合創新中心等項目落地,打造上虞科技城。以新材料技術研究為核心,完善曹娥江實驗室運行體制機制,推進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有機互動和深度融合。鼓勵多種主體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建成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5 家以上。加快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建設,造濃人才科技資源共創共享氛圍。構建“研發、小試、中試、產業化”創新孵化機制,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10 家,新增孵化加速面積10000 平方米以上。
建立健全“上市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主體培育激勵體系,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產能,增加有效投資,高新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2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15%以上。實施規上企業無研發活動“清零”行動,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激勵。加快核心技術“揭榜掛帥”,支持龍頭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建成省級實驗室1 家,省級企業研究院超過30 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超過120 家,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不斷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制度體系,全方位培育、引進、用好人才,建設人才高地。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娥江英才計劃”,優化人才和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機制,確保人才和科研項目取得實效。圍繞產業鏈精準招才,力爭全職引進海內外院士實現零的突破。實施“上市企業+省級領軍人才”“百強企業+市級領軍人才”行動計劃,確保每年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不少于100 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推廣應用“一卡通”“人才碼”,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深化拓展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全面合作創新新格局。推進大學研究院轉型升級,深化拓展科技服務企業“十百千”行動、院士專家“上虞行”活動,探索大學研究院“一院一園一基金”發展,按照“智力+資本”模式加快轉型步伐。強化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G60 科創走廊等的聯動,謀劃建設離岸科技企業孵化器、海外創新孵化中心、海外聯合實驗室(研發基地)等科技飛地,探索“國外孵化+國內加速”模式。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各研發節點網絡化有機聯系、研發產值大幅提升的科創云平臺。
全面構建區鎮企一體的創新支撐體系,全面激發科技創新引擎作用,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創新首位戰略,加強科技創新考核比重,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有效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資金申報和常態化兌現機制,推進科技在工業“雙碳”、農業“雙強”中的積極作用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拓展科技金融合作,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權、商標權、股權、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融資、供應鏈金融等新型業務模式,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探索建設提升高創園、醫藥產業園等高端項目基金投資產業園,年均新增基金投資項目產業園1~2 個,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5 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