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圖/視覺中國
高分辨率多模綜合成像衛星投入使用儀式在京舉行。該星2018 年立項,2020 年7 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21 年12 月完成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功能性能正常,達到研制建設總要求規定的各項工程指標,滿足應用系統需求,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該星實現了四個“首次”:首次突破同目標同軌多角度成像、任意向主動推掃成像等敏捷成像技術;首次具備我國民用衛星高分辨率圖像地面大氣同步觀測數據校正處理的業務化應用能力;首次在軌實現星—星—地全鏈路中繼數據傳輸,大幅提升衛星應急響應能力;首次實現星上特定區域圖像的快速提取與處理技術在軌應用。在軌運行期間,衛星實現了新一代中型敏捷遙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及各項技術在軌驗證,提升了我國高分辨率敏捷成像衛星研制與應用水平。
預見
■ 香港中文大學相關課題組提出一種基于小尺度機器人的血栓定位及加速溶栓方案。螺旋形微機器人采用3D 打印工藝制造,采用動態磁場進行自動化遞送,同時采用超聲成像進行實時的機器人定位及環境監測。機器人能夠實時定位血栓位置,并加速血栓的溶解。這項研究有望為血栓癥的監測和治療提供新思路,同時也為小尺度機器人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開辟道路。
發現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研團隊通過分析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數據,在121 億光年之外,發現一例具有萊曼電離光子逃逸的星系。該星系的發現為探索星系驅動宇宙再電離過程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對象。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發表。
突破
■ 中國首顆全自研8K AI 畫質芯片正式發布,這意味著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8K 關鍵技術產業研發和產業化取得又一項突破。據參與研制的重慶郵電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成功研制出的8K 120Hz 超高清畫質芯片,填補了國產化超高清畫質芯片的技術空白。
轉機
■ 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個大分子生物制品貝安汀在全國多地開出首批處方單,正式開始惠及腫瘤患者。貝伐珠單抗是一種重組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以選擇性地與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并阻斷其生物活性,減少腫瘤的血管形成,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引領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EAST 控制大廳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EAST 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再次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1056 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最長時間高溫等離子體運行。據介紹,EAST 裝置取得的系列創新成果,為中國自主建造聚變工程實驗堆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
威脅
■ 《柳葉刀》發布最新研究,試圖量化抗生素耐藥(AMR)威脅人類健康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該研究指出,2019 年,全球有127 萬例死亡與抗生素耐藥直接相關,約495 萬人因耐藥菌感染病逝。這高于此前估計的每年70 萬AMR 相關死亡數。研究人員稱,AMR 是一場“無聲的大流行病”,比瘧疾、艾滋病更致命。
可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 納米機器人,亮相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成果展。
據介紹,智能型DNA 納米機器人項目成果來源于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相關團隊,是國家自然基金委與北京市自然基金委促成的第一個優秀成果落地轉化項目。智能型DNA 納米機器人基于DNA 納米生物技術,首次實現了智能納米機器人在動物活體內穩定工作,可高效完成腫瘤血管靶向阻斷。這一成果在肝癌等多種模型中展現了出色的治療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供圖/視覺中國

供圖/視覺中國
月球上有水嗎?來自嫦娥五號探測數據的最新研究顯示,1 噸月壤中大概約有120 克“水”。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行星科學團隊與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及南京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在《科學進展》上發表。這項研究利用嫦娥五號攜帶“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所探測的數據,首次獲得了月表原位條件下的水含量。
需要解釋的是,科學家研究的“水”并不是人們喝的水。光譜儀所探測到的“水”是指礦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羥基,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化為我們喝的水。
危機
■ 湯加火山的爆發引發了一系列令人費解的地球大氣漣漪,科學家正加緊研究這一現象。衛星數據顯示,這一事件引發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大氣重力波,以前的火山噴發尚未產生過這樣的信號。據《自然》報道,這一發現是2022 年1 月14 日湯加火山爆發數小時后,由美國宇航局Aqua 衛星上的大氣紅外探測器(AIRS)收集到的。
保障
■ 浙江大學相關團隊為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超大跨度索網結構建設施工與運維保障提供重要科技保障。場館施工期間,由浙大自主開發的無線傳感器對工程全程實時監測,進行力學分析。監測數據能夠實時掌握彎曲對鋼索的影響,為現場決策指揮和安全施工提供重要依據。
隱憂
■ 以色列多家媒體報道稱至少發現20 例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BA.2 變體的感染者,該變體相比奧密克戎原始毒株突變數量更多。多個跟蹤新冠病毒進化情況的研究人員在社交媒體警告,奧密克戎毒株BA.2變體正在多個國家出現,甚至開始逐步替代更早出現的BA.1 變體。這種“內卷”顯示,BA.2 變體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
奠基
■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團隊首次在高溫超導體中發現并證實了玻色子奇異金屬。團隊成功突破了費米子體系的限制,首次在玻色子體系中誘導出奇異金屬態。這一發現為理解凝聚態物理中奇異金屬的物理規律、揭示奇異金屬的普適性、完善量子相變理論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潛力
■ 香港城市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相關課題組基于皮膚電子提出了一種閉環的人機界面系統,這一設備通過皮膚集成電子設備將視覺和觸覺虛擬現實技術整合到機器人虛擬現實(VR)閉環人機界面中。這一工作在非接觸式生物樣本采集、傳染病患者護理等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生機
■ 由三峽大學和湖北工業大學聯合自主研發的“GCR 淡水生態修復設備(樣機)”完成中試。該技術可加速底泥及水體中污染物質遷移轉化過程,達到水體凈化目的。在不清淤、不換水、不撒藥、不曝氣的前提下,20天內使黑臭水體氨氮含量降至0.8 mg/L 以下,使2 米深的水清澈見底,半年內完成水生態系統的重建。
Science 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相關負責人和之江實驗室相關課題組的最新研究進展:團隊發現了飛秒激光誘導的空間選擇性微納分相和離子交換規律,開拓了飛秒激光三維極端制造新技術,首次在無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內部實現了帶隙可控的三維半導體納米晶結構。這將為新一代顯示和存儲技術提供新的方向。
研究團隊通過超快激光誘導的液體納米相分離將鹵素離子分布控制在納米級,以調控鈣鈦礦納米晶體(PNCs)的化學組分和帶隙,并闡明了通過液體納米相分離調節PNCs 組成的機制。所獲得的PNCs 在長時間加熱(高達 250℃)或有機溶劑和紫外線照射后表現出長期穩定性。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