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赤峰學院 音樂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2019 年3 月18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教師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領航人,更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的作用,明確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達到與時俱進地創新、歷久彌新地啟蒙,這也將成為當代大學思政教育的重點。
中國近現代的音樂作品、音像文獻以其直觀快捷的方式展現歷史史實和社會發展,其中尤以電影為載體呈現于傳播的大量經典歌曲,更起到了銘刻心靈的思想教育作用。《義勇軍進行曲》《我的祖國》《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等一系列流傳至今的紅色經典電影歌曲,有待于在當今的國內形勢下,列入未來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期待實現音樂育人的功能。
鑒于對紅色經典電影歌曲的史學關照,依托中國紅色文化的緣起和流變,關照其時代特征如何在電影中闡釋和發展的,特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時間發展為序,將紅色文化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歷程上劃分為四個主要時期[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燃起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隨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創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始了革命斗爭。由于我國當時的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有限,尚無電影產生。據資料顯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中國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2],產生于1931 年,也僅僅因為在電影中插入了一首歌曲,成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有聲電影的產生催生了電影音樂的問世,早期的電影音樂尤其以歌曲為主,較多的歌曲甚至比電影的流傳更為廣泛和久遠。諸多紅色電影歌曲也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應運而生,它們既反映了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軍民的生活狀況,又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這一時期的音樂多帶有戰爭色彩、民間特色,歌曲中呈現的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精神,也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和鮮明的地域性。
較有代表性的電影歌曲有聶耳創作的 《開礦歌》(1933 年電影 《母性之光》 插曲)、《大路歌》(1934 年電影《大路》主題歌)、《飛花歌》(1934 年電影《飛花村》主題歌)、《畢業歌》(1934 年電影《桃李劫》插曲)、《塞外村女》(1935 年電影《逃亡》插曲)等;任光創作的《母性之光》(1933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漁光曲》(1934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等。作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和任光站位于中國的革命戰事背景前沿,敏銳地捕捉到了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勞苦大眾、底層女性、革命戰士等人物形象,以傳唱廣、影響遠、口語化和號角式的音樂語言,依托電影這一媒介,成為中國早期紅色經典電影歌曲創作的先行者。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為擺脫國民黨的追擊,被迫離開中央蘇區,向湘西轉移,開始了長征。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被賦予特殊的社會功能,歌曲創作者兼顧了當時社會現實的審美傾向,使作品兼具政治性與藝術性,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1935 年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在當時的革命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甚至超過了電影中的劇情和人物,成為抗日戰爭有力的武器。2004 年3 月14 日《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同時期的電影歌曲還有賀綠汀創作的《西湖春曉》(1935 年電影《船家女》插曲);聶耳創作的《鐵蹄下的歌女》(1935 年電影《風云兒女》插曲);任光創作的《凱歌》(1935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大地行軍曲》(1935 年電影 《空谷蘭》 插曲)、《狼山謠》(1936 年電影 《狼山喋血記》 主題曲)、《游擊隊之女》(1940 年電影《東亞之光》主題曲)等。
隨著“左翼電影運動”蓬勃開展,和“國防電影”口號的提出,這個時期創作的電影歌曲大多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主流宣傳保持緊密聯系。如劉雪庵創作的《長城謠》(1937 年電影《關山萬里》插曲);賀綠汀創作的《春到人間》(1937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天涯歌女》(1937 年電影《馬路天使》插曲)、《春天里》(1937 年電影《十字街頭》插曲)等。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歌曲也隨之而生,如任光創作的《游擊隊之女》(1940 年電影《東亞之光》插曲);冼星海創作的《在太行山上》(1940 年電影《風雪太行山》插曲)等。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創作表現為更加注重使用民族音樂語言,通過電影的聲影元素把中國的革命戰事同中國人民的心聲聯系在一起。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推翻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統治,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王云階創作的《青春的夢》(1948 年電影《關不住的春光》插曲);黃貽鈞創作的《梅花操》(1949 年電影《鶯飛人間》插曲);章正凡創作的《我要回去》(1948年電影《還鄉日記》主題曲)等。這些歌曲在影片中根據劇情發展有著不同的情感表達,反映了戰爭勝利后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特別是1956 年毛澤東主席提出“雙百方針”并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負責人會見時發表了談話,一定程度上為解放音樂觀念提供了思想基礎。文學藝術界也學習并貫徹了方針,出現了相對活躍的局面,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促使包括音樂創作在內的文藝創作一度出現繁榮景象。國家政治昌明、經濟發展,各行各業從業者工作更加穩定,電影以“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導向,起了一定的政治宣傳作用,對電影音樂的創作給予了有力支持,拉開了我國電影音樂創作的新篇章。
這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電影歌曲有雷振邦創作的《青天藍天晴朗的天》(1955 年電影《董存瑞》插曲)、《祖國我們的母親》(1956 年電影《國慶十點鐘》插曲)、合唱歌曲《三里灣》(1958 年電影《花好月圓》插曲)、《只有山歌敬親人》(1960 年電影《劉三姐》插曲);閻述詩創作的《五月的鮮花》(1959 年電影《青春之歌》主題曲);張棣昌創作的《幸福不會從天降》(1959 年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插曲);胡士平、王錫仁創作的《珊瑚頌》(1961 年電影《紅珊瑚》插曲);踐耳創作的《唱支山歌給黨聽》(1965年電影《雷鋒》插曲);傅庚辰創作的《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1965 年電影《地道戰》插曲);閻飛創作的《翻身農奴把歌唱》(1965 年電影紀錄片 《今日西藏》主題歌)等。除了少部分戰爭題材的電影歌曲,大部分電影歌曲充分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與民族凝聚力,描繪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喜悅心情。
這里特別要提到雷振邦創作的幾首少數民族電影音樂歌曲,比如《蝴蝶泉邊》(1959 年電影《五朵金花》 插曲)、《幸福花開遍地香》(1960 年電影《鴻雁》插曲),作曲家運用了塔吉克族、白族等民族的舞曲素材音調加入電影的情感表達方式,融入了時代特色和旋律改編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隨著文革的到來,電影創作的滯后,電影音樂的優秀作品也頗少,影響力較大的有雷振邦創作的《奪得一個個豐收年》(1973 年電影 《戰洪圖》插曲)、《工人階級頂天立地》(1974 年電影 《鋼鐵巨人》插曲);傅庚辰創作的《紅星照我去戰斗》(1974年電影《閃閃的紅星》主題曲);王酩創作的《漁家姑娘在海邊》(1975 年電影《海霞》插曲)等。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中國的文藝創作逐步活躍起來,大批優秀的經典電影歌曲產生。王酩創作的《絨花》(1979 年電影《小花》插曲);雷振邦創作的《大別山上杜鵑開》(1979 年電影《吉鴻昌》插曲)、《赤橙黃綠青藍紫》(1982 年同名電影主題歌);呂遠、唐訶創作的《牡丹之歌》(1980 年電影《紅牡丹》插曲)等。
改革開放的進行,國民經濟和經濟體制的調整,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電影歌曲有雷雨聲創作的 《風雨難滅心中的火花》(1980 年電影《喬廠長上任記》主題歌);施光南創作的《年輕的心》(1981 年電影《當代人》主題曲)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起了積極作用,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時代正氣的電影音樂作品。如張廣天創作的《離開雷鋒的日子》(1996 年同名電影主題歌);艾立群創作的《紅軍不怕遠征難》(1996 年電影《長征》主題曲);《大江邊的愛戀》(1999 年電影 《共和國不會忘記》插曲)等。
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文化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了文化創新活力,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張廣天創作的《毛澤東》(2003 年文獻紀錄電影《走近毛澤東》主題歌);楊坤創作的《兄弟》(2007 年電影《集結號》主題歌);張和平、舒楠創作的《追尋》(2009 年電影《建國大業》插曲);馬上又創作的《有一天》(2010 年電影《建黨偉業》插曲),這些電影及電影歌曲以藝術化的手段詮釋了黨的領導性、先進性,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圍繞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拉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幕。一些正能量的電影也紛紛在這個時期前后上映,特別是“建國三部曲”電影《建國大業》(2009 年)、《建黨偉業》(2010 年)、《建軍大業》(2018 年),成為電影史上靚麗的紅色篇章。
這個時期優秀的紅色電影歌曲有,舒楠創作的《背影》(2011 年電影《楊善洲》主題歌);張宏光創作的《辛亥頌》(2011 年電影《辛亥革命》插曲);黃勇創作的《等待黎明》(2015 年電影《百團大戰》主題曲);梁明創作的《蒼生》(2015 年微電影《南岳清風》主題歌);那吾克熱創作的《趁年輕》(2018 年電影《建軍大業》主題曲);張征創作的《時光擦身而過》(2019 年電影《八子》主題曲);熊黏創作的《金沙水暖》(2021 年同名電影主題歌)等等。脫離了戰爭年代,近十幾年的電影歌曲創作,音樂旋律更唯美、更溫情、更感人,更貼近人心,更宣揚一種情懷和思想,也有了更多的受眾群體。
有的電影作品,特別使用了“老歌新唱”在電影中全新演繹,獲得了難以忘懷的效果。比如秦詠誠創作的 《我和我的祖國》(2019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劉熾創作的《英雄贊歌》(2020 年電影《金剛川》片尾主題曲)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往往在電影最后極大地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電影推向了高潮,著實讓人難忘。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國家電影局特別印發了《關于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優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動的通知》,由此,2021 年全國上上下下都開啟了觀影活動。每當一部部電影緩緩地落下帷幕時,相信回蕩在每一個觀眾心中的不僅僅是難忘的劇情,還有那催人淚下的電影歌曲。
縱觀紅色經典電影歌曲的史學脈絡,其創作在歷史題材、結構呈示、藝術手段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呈現了豐富的多樣化特征。作為中國近現代歌曲創作的重要分支,猶如中國早期的“學堂樂歌”,作為近代音樂的開端,從驅除韃虜、復興國運到倡導維新、文化救國,一直有著和政治發展相關聯的特色屬性,在藝術審美上,最直觀、最深刻地博得了當時社會受眾的認可,紅色經典電影歌曲亦是如此。深入地分析某一歷史時期電影歌曲的創作技法,透視時代歌曲對中國革命發展的積極促進意義,觀察其中的經驗是否被運用到同時代或其后時代的創作之中,將會對中國近現代以來的電影歌曲創作有更為深入和完整的認識。
近百年的電影歌曲創作發展,較多地顯現為作曲家注重對民族化的追求,積極探索音樂如何具有更加濃郁的民族風格,借鑒號子、山歌、小調等典型音調和優美片段,吸收特色元素,并結合電影的主題、融合時代氛圍,進行藝術再創作。通過電影歌曲突出時代氣氛,盡可能與中國的歷史史實結合,電影的紅色文化主題相契合,傳唱大江南北。比如黃準創作的 《娘子軍連歌》(1959 年電影 《紅色娘子軍》主題曲),吸收了海南民歌及革命歌曲的音樂語言;呂其明、蕭培珩創作的《誰不說俺家鄉好》(1963年電影《紅日》插曲),采用了膠東民歌《趕集》的曲調,把沂蒙地區的音樂元素巧妙地運用到了歌曲之中。由此可見,民間音樂早已成為電影歌曲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一大批以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創作的歌曲應運而生,這些作品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獨樹一幟,推動了中國紅色電影歌曲創作的發展。
大多數的電影歌曲創作,調性結構相對簡單,不做太多的轉調,但是表現力豐富,是時代文化和電影史實的縮影。曲式結構的安排也多以簡單的并列單二部曲式,典型性主、副歌的創作模式為主。比如王立平創作的《大海啊故鄉》(1982 年電影《大海在呼喚》主題曲),F 大調,辨識度極高的主、副歌的二段體;劉熾創作的《我的祖國》(1955 年電影《上甘嶺》插曲),主歌部分敘事抒情,副歌部分激昂向上、膾炙人口;施光南創作的《年輕的心》(1981 年電影《當代人》主題曲),主歌部分是清晰的四句式,副歌部分襯詞“啦啦啦”朝氣歡快。這些紅色電影歌曲大多調式簡單、旋律流暢,常常會運用色彩化的、語言化的、激勵性的音樂語匯去描繪電影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變化。
紅色電影歌曲承載的電影語義內涵較為清晰明確,大部分歌曲的節奏多簡潔而明快,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生活時代氣氛。比如雷振邦創作的《懷念戰友》(1963 年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新疆手鼓的切分節奏,較好地烘托出悲痛的情緒;呂遠、唐訶創作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1979 年電影《甜蜜的事業》插曲),運用3/4 的節拍,以溫暖舒心、清新向上的旋律線條,與電影的畫面相得益彰。
早期的紅色電影歌曲大多數以獨唱為主,合唱為輔,兼有少量器樂伴奏。音樂與情感結合緊密,通常起著表現角色心理、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也發揮了音樂審美和育人的功能。尤其是在革命歷史時期,英雄人物的表達均伴隨著正面的、歌頌式風格的音樂,在音樂形態上體現為莊重的旋律、深情的表現,易于傳播,廣泛傳唱。比如時樂濛創作的《紅軍不怕遠征難》(1959 年電影 《萬水千山》插曲),混聲合唱加上電影的紅軍長征的畫面,有了極強的時代代入感,效果非常好;劉熾創作的《英雄贊歌》(1964 年電影《英雄兒女》插曲),女生領唱與混聲合唱的結合,成為電影史上聲畫組合的永久紅色經典。
紅色電影歌曲在歷史時間與空間維度中共同表達出一種特殊的藝術氣質,體現了一種藝術與時代生活深度結合的音樂創作思維。依據時代變遷的歷史史實和電影表現的文化內涵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歌曲多以進行性、號角性風格的歌曲為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歌曲多以抒情性、頌贊性風格的歌曲為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歌曲多以敘事性、描寫性風格的歌曲為主。電影與電影音樂充分描繪了中國革命曲折前進到迎來勝利的發展過程,以及中國人民堅強不屈到歌唱幸福的喜悅心情。
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易被引領、易被教導、易被激越,也是紅色革命的研習者、后備軍、繼承人,任重而道遠。由此,音樂的教化功能是打開其思想大門的智能鑰匙。音樂教育一般是通過樂曲所表現的情感和情緒的感染而實現的,聽者可以從中體驗對情景、對生活的態度,進而擴展到體驗某種概括性的人生哲學。音樂在某種特定的外部環境影響下,諸如革命斗爭和抵御外敵入侵的戰爭中都顯現出難以估量的教育激勵功能,立即發揮出巨大的鼓舞作用。大學生在欣賞這些紅色音樂的過程中逐漸潛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教化,增強他們對理想的美好向往,激勵他們為夢想奮斗的決心。紅色經典電影歌曲對大學生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豐富情感體驗,獲得情感共鳴,能夠讓大學生們更加積極樂觀地生活和體會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比如呂其明、蕭培珩創作的《誰不說俺家鄉好》(1963 年電影《紅日》插曲),借山借水的描繪,唱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心聲;鄭秋楓創作的《我愛你中國》(1979 年電影《海外赤子》主題歌),描寫了海外游子對山川、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提高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能夠讓大學生們充分地理解作品的題材內涵,在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立德樹人。比如肖珩創作的《永遠跟著共產黨》(1965 年電影《苦菜花》插曲),表達了革命時期,中國人民依靠黨、擁護黨的決心和斗志;踐耳創作的《雷鋒,我們的戰友》(1965 年電影《雷鋒》插曲),表達了在新中國困難時期,我們要以雷鋒為榜樣,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共同渡過難關。
培養愛國情感,增強集體觀念,能夠激發大學生們對祖國、對人民、對優秀歷史文化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比如賀綠汀創作的《勝利進行曲》(1941 年同名電影主題曲),展現了從一種悲痛到勇敢的情緒,散發出愛國青年蓬勃向上的朝氣;張廣天創作的《敵后武工隊》(1995 年同名電影主題歌)激發了華夏兒女的錚錚血性,表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
培養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意識,能夠讓大學生們在了解作品藝術風格、形態特征基礎上,領略作品的民族特點和時代風格,發揚光大革命精神。比如高如星創作的 《汾河流水嘩啦啦》(1963 年電影《汾水長流》插曲),表達了山西人對母親河汾河的贊美和熱愛,唱出了對農業合作化的贊美;梁明創作的《蒼生》(2015 年微電影《南岳清風》主題歌),展現了共產黨員堅守初心、廉潔為公的赤膽忠心。
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觀念,在任何時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重要的生命信條。正所謂“種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精神世界的正能量早期介入,必定會對大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紅色經典電影歌曲對于當代大學生所起到的“鑄魂育人”作用也便不言而喻了。
紅色經典電影歌曲以正能量為主題的音樂與時代、與社會緊密合拍,成為人們歌唱祖國、歌頌共產黨、向往新生活的最佳載體,它們激勵著人們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也及時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歷史史實對于時代歌曲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能否準確把握時代風格是紅色經典電影歌曲傳播和流傳的關鍵。這里的史實特征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電影歌曲所處的時代,另一個是政治事件發生的時代。這二者是相互制約的,詞曲作家在這二者之間很好地尋求到了平衡,使得這些優秀的歌曲得以雋永流傳。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尤以保家衛國、愛國愛民、奮進圖強為頌揚的時代特點。在反映愛國情懷、歌頌大好河山、抒發美好情感、流露愛慕之情、體現積極向上、表達意氣風發、刻畫英雄人物等各類電影作品中,涌現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傳唱久遠的電影歌曲佳作,這些歌曲已深深扎根在社會民眾的心中,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音樂的題材和體裁是時代歌曲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在服從音樂創作整體構思與需求前提下,才可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段的高度融合,又為音樂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使音樂更好地融于歷史事件,作曲家不僅要表現在音樂對時代和歷史史實特征的刻畫,更表現在與民族特色和時代發展需要的適應性上。因此,音樂創作藝術手法的選擇,是這些紅歌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
從百年紅歌的縱向整理上看,分明可以感受到政治和藝術不同側重的兩種語境。同時,這種不同又是有著統一認識的集體訴求,使其中每位參與者都表現出熱愛祖國的強烈責任感和高度使命感。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是如此,仿佛無限性有意存在于其中: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能被無窮地闡釋,然而人卻無從說明,這種無窮性究竟存在于藝術家本身,還是僅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但是經久不衰的傳承和傳播,使這些經典紅色電影音樂作品,以一種潤物細無聲地方式表達著幾代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美好心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紅色革命的百年征程,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廣大音樂工作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不朽藝術魅力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紅色經典電影歌曲。從這些代表了人民情感、思想與意志的時代之聲中,不僅可以感受到社會風俗、思想潮流和百姓生活,更是忠實記錄中國共產黨百年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謳歌一路上取得的偉大功業,弘揚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的奉獻與奮斗精神。如今,這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影響力,也定能真真切切地開啟當代青年人崇真、明理、勵耘、展拓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