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子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中國歌劇創作自20 世紀20 年代始,至今已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之路。在這近百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作曲家們在創作中不斷探索、嘗試,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創作模式和方法?;仡欉@段歷史,中國歌劇在作品創作上有著相當可觀的數量,中國當代歌劇的相關評論研究的文獻數量在2000 年開始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但對2000年至2020 年間的文獻研究尚未有相對全面的整合梳理。筆者意圖通過本文,對這二十年間關于中國當代歌劇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綜述,所涉及期刊、專著及學位論文數據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及讀秀學術搜索數據庫中所收錄篇目,掛一漏萬,通過此兩種數據庫的文獻梳理,以期為今后的創作研究提供索引參照。
根據讀秀學術中以“中國歌劇”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得自1949 年起收錄圖書6544 部,期刊13706 篇,3785 篇,學位論文1508 篇,會議論文70篇。其中,2000 年后圖書3436 部,期刊11106 篇,報紙3636 篇,學位論文1469 篇,會議論文69 篇。通過上述數據可看出,自2000 年后,關于中國當代歌劇的相關研究增長趨勢明顯,以中國知網中關于中國當代歌劇的期刊發文量曲線圖便可見一斑。(圖一)

圖一
通過對以上文獻進行梳理,筆者將中國當代歌劇研究的主題歸納為五個主要方面,即中國當代歌劇的劇本研究、中國當代歌劇音樂創作研究及評述、中國當代歌劇表演藝術研究、中國當代歌劇歷史研究和中國當代歌劇美學研究五個方面。下文將從這五個方面分別論述。
通過文獻檢索,可獲得有關中國當代歌劇劇本研究(專門針對中國當代歌劇劇本的研究文獻,兼論其他因素的分析文章暫不納入在內)相關期刊文章28 篇,內容涉及原創歌劇《釣魚城》《駱駝祥子》《馬可·波羅》《運河謠》等劇目的劇本分析,通常從歌劇劇本的創作、文學改編、戲劇性展開和戲劇性結構、民族化表達以及歌劇劇本的文學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歌劇劇本在中國當代歌劇的戲劇性建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居其宏的《在戲劇性與音樂性的強烈互動中高歌民本主題:評大型歌劇〈釣魚城〉的劇本文學創作》[1],以徐占海先生創作的大型歌劇《釣魚城》為例,對作品的劇本文學進行分析;居其宏,許曉明所作《戲劇動作與歌劇音樂的戲劇性展開——評歌劇〈楚霸王〉的一度創作》,對歌劇《楚霸王》中的劇本的結構原則和音樂展開的基本方式進行分析后認為《楚霸王》深度挖掘了項羽這一人物中所具備的英雄悲情史詩性和戲劇性的心理刻畫。并對歌劇創作中,特別是該劇的創作中“劇作家和作曲家應當如何認識和把握歌劇的戲劇本性,以及歌劇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的關系,如何處理戲劇動作中外部動作與內部動作、外部戲劇性與心理戲劇性”[2]進行獨到的分析和評述。
同時,也可以從一些對于不同版本劇本歷史演變的研究分析中探得在中國當代歌劇劇本來源的多樣性,及在適應社會形勢和歷史時期上的調整與改動。如惠雁冰發表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題為《〈白毛女〉的修改之路》[3]一文,從《白毛女》在修改創作中產生的三個代表性版本“1945 年延安版”“1949 年人民文藝叢書版” 及“1952 年定稿版”入手,對這三個版本中修改的細節進行辨析,來探尋經典作品的塑形之路。綜上所述,歌劇劇本作為歌劇創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研究者從不同視角進行切入,對劇本中的戲劇結構、戲劇性展開以及劇本的文學性上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郝維亞教授2021 年在中國音樂學院的講座中說:“歌劇創作要從劇本出發,但中國歌劇的劇本通常也不是中國人容易理解的唐詩宋詞昆曲,一定要提供足夠有力的思想,基于劇本給的基本概念進行創作?!庇纱?,足見歌劇劇本在歌劇作品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關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相關研究專著共計14 部,學位論文29 篇,期刊文章118 篇。主要分為表演藝術史、表演藝術形式和價值觀、唱法以及表演教學幾個方面。這些文論對于表演藝術所涉及的各方面都有較為全面詳盡的論述。
首先在表演藝術史方面,除了對中國當代歌劇表演藝術的歷史梳理和斷代史研究外,還有基于歌劇表演藝術史視角,對于后續歌劇表演藝術發展的前瞻性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章有郭建民2002 年發表在《音樂研究》的文章《20 世紀20-60 年代的中國歌劇表演藝術》。作者認為20 世紀20—60 年代的中國歌劇從創生、定型到成熟,發展脈絡清晰,民族風格鮮明,民族品貌穩定、恢宏,同一時期,也掀起了中國歌劇發展中的兩次高潮。故此,對于這個階段的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并在最后提出了中國歌劇創作中的一些不足和反思[4]。
其次是唱法研究方面,可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及分聲種的表演研究,從理論上為表演者們提供了參考,還有部分針對具體作品的表演方法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期刊文章有張嫻發表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的文章《關于歌劇〈運河謠〉聲樂演唱得失的思考》,在文章中作者對歌劇《運河謠》 的聲樂演唱方面的正反兩方面問題進行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作者認為在《運河謠》的表演過程中,有兩個聲樂演唱的主要問題,一是“主要演唱者和其他演唱者風格不統一”;二是“民族聲樂發展困境對于民族歌劇表演存在制約”[5]。
在分聲種演唱研究上代表性的文章則有薛皓垠發表在《人民音樂》 的《論中國歌劇人物的二度創作——析〈大漢蘇武〉〈方志敏〉 中男高音角色的塑造》,文章論述中國當代原創歌劇的男高音塑造經驗[6]。
第三,在表演的藝術形式和價值觀方面,作者們傾向于從歌劇表演中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李眾川在文章《歌劇應借鑒戲曲表演實現民族化》一文中指出“必須改變現有‘話劇加唱’模式和借助大制作等‘外延發展’方式,借鑒戲曲‘載歌載舞’的表演特點和歷史經驗,認識美化舞臺動作的意義”[7];以及葛麗英在《戲劇之家》發表的《試析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民族特征》,此文闡述了中國歌劇表演在結合西方歌劇發展的基礎上創新自身的表演形式,“在表演過程中盡顯民族特征,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歌劇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在藝術的大舞臺中盡展風姿,同時與西洋歌劇表演形式相融合,構建了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中國歌劇表演體系”[8]。
最后,還有部分針對歌劇創作中對聲樂表演的導向問題的研究。如石惟正在2009 年發表于《音樂研究》的題為《歌劇〈原野〉的旋律創作對聲樂表演的良好導向——兼論聲樂旋律創作的三種類型》[9]。
以上這些研究對中國當代歌劇對表演藝術從史學理論角度出發到實踐方法論的梳理,使中國歌劇表演者們有著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方法支撐。對很多具體的歌劇作品有著具體的表演指導,可以使初次參演的作品的演唱者有前人之鑒可供參考,也可以使更多表演從業者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表演的作品,從而對作品和角色有一個準確的詮釋。
在對于中國當代歌劇等歷史學研究中,有專著20 部,期刊23 篇,學文論文2 篇。其中期刊主要分為中國當代歌劇歷史回望、中國當代歌劇歷史重要事件解析及思考、中國當代歌劇的歷史特征以及以某部中國當代歌劇創演為例的歷史學研究四類。
代表性文章如金湘的 《當代中國歌劇發展掠影——兼談歌劇思維與歌劇創作》[10],文中梳理了中國歌劇發展的三個階段、五種類型以及創作中的悲劇性、歌劇思維、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三個方面,對中國歌劇的創作發展進行了概述。蔣力刊載在《歌劇》中的《中國歌劇百年回望》系列文章從中國歌劇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歷史事件和對應的藝術特征來進行歷史梳理,目前該系列已刊載文章12 篇。滿新穎發表在《人民音樂》的《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歌劇的歷史特征》[11]一文從橫縱兩個層面對中國當代歌劇的歷史特征進行考察,就中國當代歌劇中的“現實主義傾向”“偏重合情合理”“表達集體意識”“形式簡約、美在民間音調”“導演和表演上取外用中”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另有田亞茹刊登在《人民音樂》的《中國歌劇史上的三次高潮引發的思考》[12],以歌劇《白毛女》《江姐》《原野》 為例對中國當代歌劇創作史上的三部重要作品進行闡述,并表達自己的思考。
有關中國當代歌劇美學研究的期刊文章30篇,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中國當代歌劇民族化、中國當代歌劇審美特征以及歌劇美學以及特定歌劇作品中的美學及音樂學分析幾個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金湘、鄒長華的《融入東方美學觀的歌劇創作——關于歌劇的探討之二》[13],文章是鄒長華與金湘的訪談錄,就金湘所提出的“虛空散含離”的東方美學觀在其歌劇作品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于中國當代歌劇的審美特征的代表性文章有李芳屹發表在《音樂創作》中的文章《女性·審美·文化:20 世紀中國歌劇女性主題研究》,文章從社會學、文化學的視角梳理、分析中國歌劇中的女性主題,分別從“中國傳統藝術觀的影響、現代意識的覺醒、政治因素和男性社會意識的潛意識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14]。居其宏的《于顛覆處重構 在自況中反思——郭文景〈詩人李白〉中的歌劇美學解讀》[15]從音樂語言、歌劇范式、人物形象、跨時自況與現實反思幾個層面,對歌劇《詩人李白》進行美學層面的分析,他認為國際樂壇上對于《詩人李白》相異甚至相左的評論引發了他對中國當代原創歌劇中一些基本美學命題的思考。有關中國當代歌劇的美學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無論是對具體歌劇作品本體所表現出的美學意味還是對整個中國當代歌劇所體現的美學傾向而進行的宏觀研究,在這20 年間均由涉及,成果顯著。
自2000 年至2020 年的二十年間,有關中國當代歌劇音樂創作本體的分析研究共有期刊文章169 篇,專著7 部,學位論文176 部。
對于中國當代歌劇音樂創作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體現與應用、戲曲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體現與應用、具體劇目中的宏觀分析、具體劇目中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分析,以及將音樂創作與表演相結合的分析研究幾個方面。
(一)民族音樂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體現與應用。梁岳龍的《淺談民族歌劇的創作素材》[16]對民族歌劇素材的選擇上提出一些參考性的建議,從古譜、古曲、古舞及歷史題材方面來詮釋民族歌劇創作素材的選擇。龐宇的《郭文景歌劇作品中的兩性形象剖析》闡述了郭文景在中國歌劇作品中如何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進行多維度融合,構筑了當代中國歌劇的主體性音樂話語?!皬淖畛醯摹犊袢巳沼洝罚健兑寡纭贰?,這些擷取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創作的作品不但表達了當代中國音樂家對歌劇藝術的獨特理解,更滲透出中國文化傳統以及當代中國歌劇創作者對女性以及兩性關系的認識。這種社會性別建構觀念既存在于原始文學文本中,更經過歌劇音樂創作者的音樂修辭,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蘊?!盵17]
(二)戲曲元素在中國當代歌劇創作中的應用。在這方面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付煒煒發表在當代音樂中的《中國戲曲元素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移植生成》[18],文章從傳統戲曲對于中國民族歌劇的影響,中國戲曲元素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移植生成兩方面探討中國傳統戲曲元素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應用,結合理論和實際,分析戲曲表演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優勢和作用。
孟天屹的《歌劇《夜宴》中的戲曲特征探微》[19]從郭文景的《夜宴》的兩個版本入手分析了作曲家受“巴黎秋季藝術節”的委托而作的第二版,文中指出,第二版相較于第一版,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并增加了中國傳統的戲曲元素,且在歌劇表演中直接使用京劇唱法來替代首版中的美聲唱法,這一改動也成了整部歌劇的點睛之筆,具有濃郁的中國氣質。
(三)作品的宏觀分析。居其宏發表在《中國音樂學》中的《“歌劇思維”及其在〈原野〉中的實踐》[20],文章以作曲家金湘先生倡導的“歌劇思維”為切入點,以歌劇《原野》作為研究對象,對“歌劇思維”在具體作品中的實踐分別從歌劇思維、歌劇《原野》的劇本、音樂本體的主體承載、舞臺呈現以及不足五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另有居其宏先生和李吉提先生的相關文章也是其中的代表。
(四)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分析。劉康華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的《郭文景室內歌劇〈狂人日記〉和聲研究》對于郭文景的室內歌劇《狂人日記》的音高組織進行歸納和分析,總結出整部歌劇擁有“半音體系自然音化,自然音體系半音化,微分音體系語調化”[21]三種音高關系體系,它們在宏觀上相互融合,在微觀上通過不同體系的基本和聲語匯間的交叉滲透來實現,使全劇的和聲不僅具有戲劇性與表現形式,同時具有很強的結構性與統一性。蘇冬昕和魏揚的《歌劇<日出>中純五度復合和聲的連接邏輯》對金湘歌劇《日出》中的和聲特征進行了分析[22]。
對于中國當代歌劇的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的分析文章還有很多,如王進的《論音高組織核心的控制與離散:徐占海歌劇創作中的音高組織觀念及表現形態研究系列》、陳欣若的《作為歌劇的〈駱駝祥子〉》、婁文利的《單聲思維控制下的音響結構:郭文景歌劇〈夜宴〉音響結構技術特點》等。
(五)對作品的評述與自評。金湘的《我寫歌劇〈原野〉:歌劇〈原野〉誕生20 周年有感》一文中,他認為:“一部作品,一旦脫離作者之手交給了社會,就如嬰兒脫離母體一般,完全以其本體的特征參與社會實踐,不受作者個人意志所左右地受到社會的檢驗;同樣,一部作品,一旦融入藝術的歷史長河,起伏沉浮,大浪淘沙,也只能任由歷史篩選!”[23]基于此,作者對《原野》音樂創作中的若干情況,從一個作曲者的身份出發,探討了自己的看法與體會。
莫凡的《我的歌劇創作體會》中說“如今又要談歌劇創作,感觸最深的依然是“用音樂塑造人物”。近些年我又創作了歌劇《趙氏孤兒》……,在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我對“用音樂塑造人物”這個創作課題,比在當年創作《雷雨》時有了更新的體驗、更深的認識,我愿在此與大家交流、探討,談談自己的創作感想,希望大家來共同深化與開掘。”[24]另有楊和平等人的文章也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當代歌劇作品進行了評述。
作品的評述或自評,對于觀眾或研究者來說是一種絕佳的了解歌劇作品創作的途徑。尤其是作曲家自評或創作札記更甚,此類文獻可以讓讀者可以站在創作者的角度上,以第一人稱視角去更深入細微地觀察和感受整個作品。
通過對以上有關中國當代歌劇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0 至2020年間,研究者們對于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的關注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當代歌劇創作的熱情也是史無前例的。在中國當代歌劇發展勢頭如此迅猛的今天,對于中國當代歌劇除了要保持創、研同步外,更需進行階段性地梳理和總結,從而促進中國歌劇更健康穩步地前進。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中國當代歌劇快速發展而出現的問題。如由于追求數量而造成的作品質量良莠不齊,部分歌劇仍然無法脫離“歌兒劇” 的詬病以及中國歌劇如何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如何進行明確的分類等問題,都是創作者和研究者們需要深入探討和努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