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宇昆
一
2019年,我在愛爾蘭讀完研究生,為了趕上國內的校招,我連畢業典禮都放棄參加,直接回國找工作。畢業季那段日子,我向幾十家公司投了簡歷,最長的一次線下面試時間持續了快一天半,最短的一次是15分鐘。對,你沒看錯,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15分鐘。
找工作的第一個月,一個面試都沒有。第二個月時,我都記不得自己到底打印了多少份簡歷,中文的、英文的,投出去的每一刻,都好似在哀求:“留下我吧,留下我吧,我真的很需要這份工作。”有的HR(人力資源主管)收到簡歷后,會上下打量我一眼,然后按部就班地問類似在哪里讀書、學什么專業的問題。有的HR會把簡歷壓在所有文件的最下面,甚至都不會看一眼。但無論用哪種方式對待我的簡歷,我最害怕的,是在面試結束時,面試官露出遺憾的表情,一邊安慰我“可能不是很合適,但是你很優秀”,一邊把簡歷退還給我。那一刻,一切努力又重新回到原點。看著那被揉搓得布滿褶皺的簡歷,如同心田里飛出一大片烏鴉,它們撲扇著翅膀帶走所有希望,留下一片陰影。
那次時長僅僅持續了一刻鐘的面試,以面試官將簡歷返還給我而告終。炎炎夏日,在我拿著簡歷返回住處的路上,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愚昧和天真:一個學市場營銷、工作經驗幾乎為零的人,去投一個至少要求三年工作經驗的外貿物流運營崗位,不被趕出來已經很幸運了。
除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要知道自己適合什么。這是我在打印店里數著一張張簡歷復印件時悟到的人生道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中,你不僅要知道什么樣的崗位、什么樣的公司適合你,還得反思自己的水平配不配得上你想要的東西。
二
終于,在自信心無數次被碾壓之后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一家互聯網大廠的面試邀請。
這是近兩年火起來的一家電商平臺,給應屆生開出很高的工資和不錯的職級。即便是擁有“11/11/6”(每天早11點到晚11點,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時長,仍舊吸引了一大批國內頂尖學校的畢業生前往面試“戰場”。我至今記得在樓下排隊準備坐電梯上去面試時的場面,幾百號人的隊伍排出了寫字樓。
最搞笑的是,那天面試完打車的時候,一個路過的阿姨問我:“這是哪個樓盤?。康谝淮我姷竭@么火的開盤現場。”
面試流程冗長,一輪、兩輪、三輪、四輪,幾百號人像被分配到不同的流水線,等待車間工人完成某一道工序,再進入下一環節。啊,這個合格了,可以通往下一關;那個不合格,必須立即淘汰。半天下來,幾百人瞬間被篩選得只剩幾十號人。
等了三四個小時,始終也沒聽到喊我的名字。我一方面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淘汰了,一方面又有種想要逃離的欲望,內心一直回蕩著聲音:我不屬于這里,不屬于這里……其間,聽到同樣還在等待的人激烈討論著剛剛結束的面試環節或者已經拿到的offer(錄用函),免不了自我審視一番—彼時,我一封工作錄取信都沒有收到。雖然后來也并不覺得這是件大事,但對于那時正在迷茫中艱難行走的我而言,這就是排名第一的人生大事。
等到第五個小時,工作人員喊了我的名字,已經饑腸轆轆的我走進面試房間。面試官打量了一下我的外表,迅速看了一眼我的簡歷后,開始向我提問。但這一輪的結果來得干脆利落,連續幾個問題我都回答得不理想,我肯定要被淘汰了。果不其然,結束后沒多久,工作人員就大聲吆喝,讓在這一環節落選的同學盡快離開。我們一群人就各自收拾背包,擠同一趟電梯離開這棟寫字樓。在最后一個環節被淘汰,大家多少還是有些失落的。
如果硬要總結教訓的話,我大概能意識到,自己的失敗是因為“不夠優秀”。但這個反省結果不應該消磨我的熱情與希望,因為我知道這只是漫長人生中的須臾。
在這樣充滿矛盾和猶豫的夏日里做出清爽冷靜的決策太難了,于是每一次嘗試都變得充滿意義。無論是在寫字樓走廊里漫長的等待,還是三個小時行程換來的15分鐘面試,每一步都投射出競爭的殘酷,折射出城市的理性,反映了成長的沉重。但歸根結底,我是在為扎根這片土地而積蓄力量。
當然,我相信每一個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還是會在某一天開啟自己作為“職場新人”的第一天。就像后來終于收到心儀公司offer的我,再回憶起這段經歷的時候,愈發相信這不過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堂啟蒙課。所以,別因為簡歷石沉大海就放棄希望,走在這浩浩蕩蕩的就業大軍里,只要努力尋覓,總會抓住觸底反彈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