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星座,現代年輕人可謂滔滔不絕。但你或許不知,星座學并非今天才開始流行。早在千余年前的敦煌壁畫里,它們就已經出現了。
本期所有圖像,均源于莫高窟第61窟 甬道北壁
中國古代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星象歷法。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就有二十八宿部分宿名的文字記載。隋朝時,伴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源于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概念傳入中國。在高僧耶連提耶舍翻譯的經書中,就出現了對星座月份的詳細記載:“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
開鑿于五代時期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洞窟甬道兩壁上所繪的十二天宮圖依然清晰可見:南壁之上,由東至西依次繪有金牛宮、室女宮、白羊宮、摩羯宮、天秤宮、雙子宮、巨蟹宮、天蝎宮、雙魚宮;北壁之上,從東至西依次為:白羊宮、天蝎宮、天秤宮、室女宮、摩羯宮、人馬宮、金牛宮、寶瓶宮、獅子宮。它們作為佛像的陪襯,出現在熾盛光佛和九曜星宮的身側,點綴著遠古時期的燦爛星空。
宇宙浩瀚,星漢燦爛。透過敦煌壁畫十二天宮圖,我們不僅看到了古人仰望星空時的遐想和敬畏,更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百折不回的飛天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