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


〔摘 要〕十年,對張宇來說是一場成長的怒放青春,不長不短,“金鐘獎”正好是一個總結。回顧以往,從第九屆第一次參加金鐘獎那個初出茅廬的稚嫩選手,到如今一路披荊斬棘站在領獎臺上,是金鐘獎的陪伴促使張宇在聲樂道路上不斷前行。金鐘獎是一種精神引領,它時刻提醒著熱愛和堅守這份事業的每一個人保持進取、向上的態度,堅守初心,用最真摯的歌聲來傳達心中所想。五屆金鐘,終得圓滿!
〔關鍵詞〕音樂金鐘獎;張宇;四川音樂學院
鄭州,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五次為都,也是今天的主角張宇的故鄉。那里文化氛圍濃郁,張宇從小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華夏文明的熏陶,長大后自然帶著鄭州姑娘的性子,堅韌、自立、又不失優雅。同時,在豫劇文化的感染下成長起來的張宇,擁有一副嘹亮而純凈的好嗓音,她的歌聲從小就備受關注。
2021年10月24日,張宇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金獎,為了這個夢想,她努力了十年。從第九屆起,她就開始參加這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賽事,“今年是我參加的第五屆金鐘獎,用了十年時間。”“鍥而不舍”這四個字,除了表達了張宇對藝術的追求,更多的是張宇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自己,還是其他選手,都能夠看到彼此的進步和成長。同時很感謝學校,讓我們心無旁騖地去準備這個比賽。”在接受采訪時,張宇坦言這個獎為自己以后的藝術道路增添了一些助力。“這次得到金鐘獎是我比賽的一個終點,但同時也是我藝術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我會把這些年來我在賽場上的經驗,更好地傳遞給我的學生們。”
“金鐘獎”張宇用了十年來達成,這十年里夾雜著張宇的汗水、眼淚和歡笑。即便經歷風霜卻依然選擇駐足,摒棄浮躁,刪除急躁,真正把心沉下去。當問及張宇為何能堅持時,張宇笑了笑說,“希望能做一枝薔薇,常懷‘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底氣”,十年間,張宇從一個剛畢業的“萌新”到如今收獲“金鐘獎”的“大神”,一路披荊斬棘,一路成長,回想起這一路走來經歷的種種,苦且甜。
在鄭州出生長大的張宇,繼承了那片土地賜予她的獨特表達天賦,盡管來到成都已16年,但北方人的爽朗依然體現在張宇的言談之中。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成都舉辦,對張宇來說,是熟悉且更具挑戰性的舞臺。
張宇出生于河南鄭州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父親喜歡吹薩克斯,母親天生一副好嗓子,受父母影響,張宇從小就學習唱歌,自小學起,經常活躍在河南省及各市大小型晚會上,從小的舞臺經驗讓張宇積累的不僅是演出技巧更是信心。正式與音樂結緣,源于一場“奇怪”的見面,小時候的張宇屬于外向型性格,媽媽覺得小孩子總要學點藝術類課程,正好磨一磨張宇的性子,就讓她去學習畫畫。畫畫學了沒幾天,張宇一下沒了興趣,也不想去上課。張宇的媽媽實在沒辦法,就帶著張宇到音樂班試試,剛走到門口,見到啟蒙老師孫華,孫華就問張宇,“你先唱個之前學過的兒歌吧。”小張宇因害羞,大吼一聲“不要!”然后跑開了,孫華一聽,來了句“行!就這一嗓子,是塊唱歌的料。明兒帶來吧!”就這樣,一句小孩的脾氣話,讓張宇從此走上了音樂之路。自從學習唱歌后,張宇不調皮了,性子也靜下來。直到現在,張宇仍覺得最快樂的事便是唱歌,唱起歌來一切都變得美好。
離開家鄉多年,如今的張宇,不止有北方姑娘的率真,也帶有川妹子的溫婉。
唱歌成就了張宇,張宇也在唱歌中找到了自己。對張宇來說,金鐘獎的分量早已超過了一個比賽。“從事歌唱事業的人,都是守得住寂寞的人。最后能脫穎而出的選手,肯定是一個音一個音、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去研究的。”金鐘獎比賽從古曲到歌劇選段,再到傳統民歌、改編藝術歌曲,各輪比賽的賽事安排已經給選手們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也因此,選出的選手一定是綜合實力很突出、綜合素質全面的人才。“比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發現一些可以繼續改進的問題,讓自己的專業之路走得更遠。”
談到作為歌者,張宇表示他的大學老師譚學勝給了她很大的幫助。在大學時,張宇常常會作為旁聽者出現在教室,她喜歡見縫插針地找老師上課、指導。“聲樂對于舞臺的重要性,無論在上課時唱得多好,都是要面向觀眾。”這是譚學勝給張宇的教誨。作為歌唱演員,就要唱什么像什么。如果唱心靈之聲,就要有足夠的輕弱低吟。老人有老人的聲音,孩子有孩子的聲音特點。比如京劇等傳統戲劇就對角色與音色的關系做了明確規定:音色清純柔美的為花旦,專演青少年女性。音色強亮的為青衣,專演中年女性。音色粗沙的為老旦,專演老年女性。這些與唱歌的關系密不可分。譚學勝對于張宇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鼓勵張宇不斷學習、且在歌唱中找準自己,對于張宇來說都是寶貴的知識財富。
當張宇研究生畢業留在四川音樂學院當老師時,大家以為她會就此停下腳步。但對音樂精益求精的張宇,這時,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打算再深造。2015年1月,張宇找到了中國聲樂教育專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方瓊。方瓊讓張宇在對聲音的理念上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和提高。直到現在,張宇也會常常向方瓊教授請教,在參加金鐘獎時,這些學習成果在一次次比賽中得到驗證。
回頭看來,求學成都是張宇音樂夢的延續,求學上海是又一次成功的以退為進,是轉折,更是升華。不驕傲自滿,永遠謙遜,是張宇提高自身藝術修為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多年來,她一有機會學習,總是努力爭取。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得到了郁老師的悉心指導,同時也在文旅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的活動中得到過孟玲、呂繼宏、萬山紅、黃華麗、王洪波等老師們的指導。許多教過張宇的老師對張宇的評價都是一致的,認為她專注、愛鉆研且專一,有今天的成績,與她本人的堅韌性格是分不開的。
在同學們轉行時,張宇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并認定唱歌將是自己一輩子努力的事。“音樂,藝無止盡。我也就只會唱歌,將愛好變成職業,是一生最幸福的事了吧!”
如今,張宇也在教師的行列中,走過十年,以前老師傳承的教學方式,讓張宇有了新的認識。老師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一次課上,有個平時很認真,領悟力很好的同學專注力不怎么好,一直發不好音,張宇給他分享了很多辦法,引導了多次,學生還是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張宇對他說,“今天咱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再下課。”學生感到無所謂,以為是張宇的“恐嚇之詞”。沒想到張宇一直糾正,當下課時,發現第二節課的下課時間已到。這件事傳到其他同學的耳朵里后,大家上課都懼怕張宇三分,上起課來也十分認真。張宇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希望學生的錯誤是錯十個不同的版本,而不是十個錯誤都是一樣的。十個錯誤的版本說明在思考、在轉變。這么多年以來,唱歌是張宇唯一堅持到今天的習慣。發現唱法上有錯誤時,張宇會努力當天就將問題解決,沒有弄清楚就睡不著覺,發現自己開點竅了,才能睡。“對自己和學生的態度是一樣的,只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夠,就會一直練下去,否則很難受。”
對職業的正確認知,能從內在驅動對待職業的態度,而這一點,張宇一直在堅持做自己,認為自身偉大,任何工作都不會使你渺小。
十年,對張宇來說是一場成長的怒放青春,不長不短,“金鐘獎”正好是一個總結。回顧以往,從第九屆第一次參加金鐘獎那個初出茅廬的稚嫩選手,到如今一路披荊斬棘站在領獎臺上的金獎獲得者,是金鐘獎的陪伴促使張宇在聲樂道路上不斷前行。金鐘獎是一種精神引領,它時刻提醒著熱愛和堅守這份事業的每一個人保持進取、向上的態度,堅守初心,用最真摯的歌聲來傳達心中所想。五屆金鐘,張宇終得圓滿!
博爾赫斯說過,理想的拉力大于現實的推力,正因為有了無數人不畏艱難地追求理想中的希望,才使得那么多璀璨的生命得以成就。回想起第一次參加中國音樂金鐘獎,當時的場景張宇還歷歷在目。2013年在廣州,當年的張宇剛研究生畢業,算是專業歌手中的新手。如今對張宇而言,金鐘獎的舞臺熟悉而又充滿挑戰。自2013年起,每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都能看到張宇參賽的影子,第一次參加時,張宇僅到復賽就被淘汰,第二次進入了半決賽,第三次進入了決賽,而今年是張宇能參加的最后一屆,破釜沉舟,終于抱得“金鐘獎”。十年時間,張宇一次次用努力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中國音樂金鐘獎創辦于2001年,是中宣部批準設立,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共同主辦的中國音樂界綜合性專業大獎,是與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電影金雞獎并列的國家級藝術大獎。這個比賽也是對選手綜合能力水平的挑戰,張宇榮獲如此之大獎,是這十年的總結與提升,如她自己所說,正是這一次經歷,讓她知道了堅持的重要性。
當問及這么多年為什么沒放棄時,張宇打趣地說道:“就想去拼拼!金鐘虐我千百遍,我待金鐘如初戀。”如今的云淡風輕,是多少汗水和心酸的結果。回想起剛參加金鐘獎時,沒有那么多音樂軟件可供使用,有新歌出來,若想要譜子,就需要運用音樂基礎知識,一邊聽歌一邊寫譜。無數個夜晚,當大家已進入夢鄉,張宇還在與譜子做斗爭。如今,張宇的家里還放著厚厚的一摞手寫譜子,那是慢慢研究出來的,剛開始是幾天寫一首歌,現在一首歌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寫出來。

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朝夕之間的努力,張宇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從未止步。說起張宇對音樂的“倔強”,是在每一次演出中,在每一個音節上。張宇有時也覺得自己特別“擰巴”,明明能糊弄過去的事,通常在她進行判定時都被否了,希望能認真對待。在此次金鐘獎決賽時,每位選手須準備一首地方民歌作為參賽曲目,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張宇在幾年前演唱過,因此這次還想帶上臺,但張宇又覺得這次上臺一定要比之前更加專業才行。經多方聯系,她找到了四川清音大師李月秋的關門弟子田臨平對她進行指導,在練習時除了唱,張宇強烈要求加上鼓和板,用張宇的話說“做戲就要做全套,這次要比之前好才行。”正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如此嚴格,張宇在一次次的比賽中,慢慢成長,直到收獲了“金鐘之星”。那是張宇的青春,也是張宇為之奮斗的成果。
金鐘獎是燈塔,能為每個音樂人照亮前進的道路。“苦嗎?”筆者問道。張宇笑了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與生活一樣,往往不問前路的努力,通常會成為實現夢想的一塊塊“拼圖”,終有一天找到所有的圖塊,完美呈現。十年磨一劍,流過多少心酸淚水。“中國音樂金鐘獎”是聲樂人的夢想,這次張宇圓夢了。

花開自有期,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慮他人的優秀。就像薔薇花一樣,雖不如月季嬌艷,不比玫瑰濃郁,但它有自己的堅持,淡然隨性,既喜安靜,又敢盛開。花期一到,薔薇花滿墻,不語也傾城。上坡的路往往最難爬。蟬鳴一下,卻蟄伏了好幾個四季;曇花一現,卻正待了整個白晝,成長從來不是輕易獲得的,要想靜待花開,就必須擁有全力以赴的實干和只問前路的勇氣。生活中的苦,只要內心不“自苦”,必能在一次次的歷練中獲得“甜”。向未來張望的日子,或許孤獨而漫長,但努力過后,便都是晴朗。張宇希望,之后能將收獲到的經驗,運用到將來的舞臺實踐和教育工作中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祝福每一位懷揣夢想的音樂人,最終都能敲響自己心中的金鐘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