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飯店修舊如舊,現(xiàn)為外灘華爾道夫酒店。
“啊呀,我的鞋子壞了。”檢票員脫口而出道。
“反正是最后一天放映了。這雙鞋可以扔了。”她的同事這么一說,兩人相視而笑。鞋子,是工作人員的制服配套工作鞋。
“鞋子壞了可以扔掉,這么大一個影城,又沒壞,既然要翻新改造了,我們等到影城重新開門,還要來看電影的。”邊說著,邊完成了掃健康碼登記和檢票,《新民周刊》記者進入上海影城的千人大廳,觀看美國導演肯尼斯·布拉納導演的新片《尼羅河上的慘案》。
“嗯,到時候我們大概會發(fā)新鞋子的吧。”檢票員也回復記者一句。
這是2月20日14時10分許,在位于上海番禺路新華路口的上海影城門外,有一些影迷戀戀不舍地留影,亦有人在網上買好了票,準備下午或者晚上入場觀看。“如果今朝不來看,下一趟影城觀影體驗,恐怕要到好幾年以后了。”當天21時20分,上海影城的工作人員在影城主樓建筑前的廣場上排隊,用鮮花和鞠躬,向影迷們致謝,并道一聲“再會”……
這里是上海故事的講述者、記憶傳承者,并呈現(xiàn)最新的城市理念。這樣“活”著的建筑,才是城市更新的必然。
無獨有偶,仔細點數,近一個階段,上海的不少地標建筑或已經經歷了改造煥新,或正經歷改造煥新,還有的正準備進入改造煥新……
除了諸如蘭心大戲院這樣建造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甚至更久遠的建筑完成修繕以外,譬如正在進行外立面修繕的上海展覽中心,是20世紀50年代落成的建筑,在本世紀初亦曾經歷過大修。而上海體育館,亦即市民們俗稱的“萬體館”,于1975年建成使用。更晚近一些的,諸如1991年建成的上海影城、1998年建成的上海書城,都紛紛閉門謝客,準備翻新改造。這又是什么情況呢?
“上海書城從1998年落成至今,有廿多年歷史了。再早一些的建筑,譬如1991年落成的上海影城、1988年開業(yè)的華亭賓館等等,盡管也曾經經歷過歇業(yè)裝修,到今天業(yè)主可能因為設施更新、舒適美好等需求,以及城市更新的大趨勢,確實有必要進行新一輪的升級改造。”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張松對《新民周刊》記者如此說。
華亭賓館、上海影城等,其建成的年代,正是上海改革開放之初。之后,由浦東開發(fā)開放帶動,整個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這樣的建設高潮,造就了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一系列建筑。2020年6月8日過世的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羅小未生前,曾將這些建筑稱為20世紀末時代的海派建筑。享年95歲的羅小未,生平經歷過20世紀30年代諸如蘭心大戲院、國際飯店等等的建成,又曾見證過“大上海計劃”那些“公共建筑群”的建成。羅小未認為,20世紀最后20年在上海建成的那些建筑,稱得上那一個時代上海的歷史地標或者景觀地標。

肯德基在上海的第一家店當年在東風飯店開業(yè)。
譬如華亭賓館,其得名自上海的古地名“華亭”,是1978年國務院批準建造的全國六大酒店之一。記者從1983年8月28日華亭賓館打樁開工留下的照片上所見,當年華亭賓館周邊只有幾處平房,屋頂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中式瓦片。當年的漕溪北路區(qū)域,是城郊接合部,哪有如今門前是一號線、四號線雙地鐵,與上海體育場萬體匯咫尺之遙的繁華模樣?
1984年上映的電影故事片《阿混新傳》中,嚴順開演的青工阿混,找了個女朋友肖梅英,是個農村姑娘。阿混第一次上門,就是從萬體館一路騎車到莘莊。從電影中尚能看到當年實景拍攝的漕溪北路一帶的田園風光。從時間上推算,這部電影拍攝的同時,華亭賓館的建造施工也正進行。
從《阿混新傳》中看到,那時候的莘莊,肖梅英姑娘正在驅趕池塘里的小鴨子。因為交了個農村女朋友,阿混惹出不少風波,甚至遭人嬉笑。由此可見,早有“大上海”“不夜城”之稱的這座都市,其實自1843年開埠至20世紀80年代,城市規(guī)模之提升,不過是從老城廂、如今的南京東路區(qū)域逐漸擴展到如今的內環(huán)線浦西區(qū)域罷了。
上海城市規(guī)模的加速擴大直至如今的體量,特別是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都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浦東開發(fā)開放以后的事了。但在那一輪城市更新過程中落成的建筑,大多數確實到了需要改造煥新的時候。
一方面,使用了這么多年,確實會有所損耗,譬如內部裝修的墻壁、地板等等的磨損,窗戶構件的破損等,這些都在所難免,由量變到質變,有可能有的建筑確實到了需要重新裝修的時間節(jié)點。在今年初,于上海展覽中心修繕施工的現(xiàn)場,華建集團歷史建筑保護設計院設計一部執(zhí)行總監(jiān)閔欣就曾向記者表示,從上一次修繕至今,經歷了20年出頭的歷史,展覽中心的一些窗戶構件確實到了更換的時期。
張松則向記者如此解讀:“這些建筑受當年的設計標準和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在今天綠色低碳、節(jié)能環(huán)保、數字技術、智能管理等新要求下,真的需要全面提升。”
2000年年初建成的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自2019年啟動閉館改造,全面推進展陳更新、建筑改造和智慧展館建設,于近日重新開放,印證了張松所說。這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序廳“上海印象”環(huán)屏藝術裝置,由兩塊120°弧形大屏幕、兩塊60°小屏幕和腳下圓形地屏組合而成。比之從前的沙盤模型來,如今的序廳光影流轉,音畫疊合。從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所展出的內容來看,當然也是與時俱進的。譬如2000年開館時,其所展示的“未來上海”,許多已經成為了這座人民城市的當下現(xiàn)實。而如今這里所展示的內容,除了這座城市滄海桑田的變化、空間格局的突飛猛進以外,更有“上海2035”新一輪總體規(guī)劃的愿景。
完全可以說,上海城市規(guī)劃館已經成為了這樣一座文化空間——這里是上海故事的講述者、記憶傳承者,并呈現(xiàn)最新的城市理念。這樣“活”著的建筑,才是城市更新的必然。
建筑其實是寄托了一代代人的舊夢與新思的。
如今,誰還在國際飯店樓下仰望這座曾經的遠東第一高樓,向人訴說自己當年因抬頭看樓頂而將帽子掉落地上,那他或者她一定是有些年紀了。而在這棟建筑的拐角排隊,或者哪怕在南京西路上路過國際飯店而情不自禁深呼吸一口的人,一定有著蝴蝶酥情結……

2月16日,擁有36年歷史的上海華亭賓館正式歇業(yè),啟動全面裝修改造計劃。預計整個改造工程將在2年左右完成。攝影/劉歆
對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有所了解者,站在外灘中山東一路2號華爾道夫酒店門前,大抵會向人介紹——這里當年是英國人建的上海總會。但亦有人會說,1989年2月,這里開出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當時的店招是這樣的——銅字的“東風飯店”和漢語拼音下方,是紅底白色有點似隸書的“美國肯德基家鄉(xiāng)雞”字樣,當然還有標志性的山德士上校頭像。在成為華爾道夫酒店之前,此地一度成為諸多影片的實景拍攝地。王家衛(wèi)的《2046》在此拍攝的時候,據說東風飯店大堂角落里蛛網密集。
而華爾道夫酒店改造時,將肯德基餐廳的出貨臺重新恢復了舊時模樣——英國總會曾經的遠東第一長酒吧吧臺。更吸引人的則是這座酒店里的三角形木制轎廂電梯。和現(xiàn)在的普通電梯不同,如果只是按下樓層按鈕,這部電梯是不會動的,還要手動把最外側的鐵柵欄帶上,并摁方向鍵、轉動啟動開關。有傳聞這是西門子公司的產品。但記者新近查詢到留檔資料,這部電梯系英國北安普敦郡的史密斯和史蒂文斯公司(Smith Major & Stevens Ltd.)所造,大致的生產年月是1909年左右。這樣的電梯得以保留下來,確實使得外灘華爾道夫酒店頗有古董酒店的風范。“如果在英國總會變身東風飯店,或者肯德基等進入經營的任何一次裝修中,把這個古董電梯給拆除,換成當時的時髦貨色的話,恐怕如今華爾道夫酒店想要得到一個古董電梯,將花費更多精力與金錢,甚至大概率只能復制一個假古董。”有人向記者如此評價這部上百年的老電梯之保留所擁有的價值。
提及電梯,同樣地,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華亭賓館,其獨特的“S”造型之外,8部客梯圍攏在一個大圓柱內,其中兩部觀光電梯,高90米,四周以玻璃為墻,露于建筑外,使賓客能一覽無遺地觀賞四周風光。“我希望改造后的華亭賓館建筑,能保留這兩部觀光電梯的七彩燈特色。”上海硬筆畫研究會會長張安樸先生說,“這么多年以來,我曾經多次畫過華亭賓館。聽說要改造翻新,我就重新找出舊作來看,最感懷的還是這棟建筑的流線型的造型,還有那幾部電梯,真是其神韻所在!”
“修舊如舊、新舊共生,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天蟾逸夫舞臺2019年修繕改造時所遵循的原則。
一度,在中國的一些城市里,有人在肯德基舉辦婚禮。可無論如何,哪怕設址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2號東風飯店的肯德基,其也只是一家快餐店。快餐店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發(fā)覺地塊經營收支方面不那么劃算,就會撤離。但無論在當年的東風飯店,還是外灘肯德基,或者如今的外灘華爾道夫酒店結婚的人來說,曾經在這棟建筑里喜結良緣,其美好回憶將很可能伴隨一生。畢竟,這棟建筑再怎么進行裝修方面的改變,建筑本身終究是長期屹立在這里,并伴隨了許多故事的。
老建筑該怎樣改造翻新?
在正在改造翻新的上海書城附近,具體來說是福州路701號天蟾逸夫舞臺駐足——這座建筑周邊的一些舊里弄建筑正在經歷新一輪舊改,原本臨街的生煎饅頭店、餛飩鋪等等已經歇業(yè),門面糊上了水泥墻。
回顧往昔,20世紀中前期,天蟾舞臺正鬧猛的時候,當時的小吃店與后臺的藝人之間,曾有過不少互動。有人演出結束,去那些小鋪墊墊肚子。有人索性要求送外賣。
然而,這樣的景象自20世紀中后期開始就不復存在了。改革開放以后,還沒來得及從“勞動劇場”恢復“天蟾”之名,1984年,舞臺的八根大柱中有一根突然發(fā)生傾斜,于是劇場從1984年5月開始停演,準備翻新或重建。當時由于資金缺乏,翻建計劃一再擱置。
1989年,在當時市政府領導的倡議下,天蟾舞臺劃歸上海京劇院,由上海市政府投資,香港企業(yè)家邵逸夫等熱心京劇藝術的人士捐助進行改建,并命名為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

天蟾舞臺周邊地塊正經歷改造。攝影/姜浩峰
1994年4月28日,舞臺落成開幕。在開幕祝賀演出中,北京、天津、上海及香港等地的京昆名角梅葆玖、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葉少蘭、劉長瑜等云集上海,各自獻演拿手好戲。
此后,2004年,天蟾逸夫舞臺進行了全面翻新;2007年,為配合黃浦區(qū)政府福州路的沿街綜合整治,逸夫舞臺的正門再次進行整修。2021年,又一度經歷改造翻新的天蟾逸夫舞臺重新亮相——928個觀眾席座椅全部換新。近百平方米的空間改造為可容納150人的多功能廳,原本夾在左右樓梯之間的售票處,被平移至大廳右側,成為獨立空間。之前售票處的空間成為衣帽間、服務區(qū)。總體上來說,觀眾欣賞演出的體驗更舒適。
“修舊如舊、新舊共生,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天蟾逸夫舞臺2019年修繕改造時所遵循的原則。但記者也看到,有一些地標建筑,在改造翻新的過程中,建筑外墻失去了初建時的原貌。譬如20世紀80年代初建時采用新古典主義風格,之后在改建的過程中去除這樣的外立面,改用玻璃幕墻;再譬如在90年代初建時采用玻璃幕墻,而在十余年后翻新時感覺玻璃幕墻又落伍,遂改作與周邊20世紀中期建筑同色調的外墻涂料,然而材料卻又不是一種,顯得不倫不類……這樣的案例并不在少數。
在張松看來,哪怕是只有二三十年歷史的改革開放時代的新地標建筑,仍需注意在改造修繕中保護其原有的設計中那些有藝術性的東西,特別是富有時代印記的海派建筑的外觀特征。“建筑設計或者改造、修繕,不能夠像女孩子穿衣服那樣只是追趕時尚。”
378750102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