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遠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食物營養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升高。食物原料的烹飪與加工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因此,烹飪時需根據食材的特點,科學選擇烹飪方式,減少食物中營養素的流失,提升食物的營養價值。本文闡述了食物原料在烹飪過程中營養素流失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為人們合理選擇烹飪方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物原料;烹飪過程;營養素;損失;控制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od nutrition.Cooking and processing of food ingredients can lead to the loss of nutrients.Therefore, when coo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ingredients,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food methods, reduce the loss of nutrients in food,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ason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nutrient loss of food raw materials during cooking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oking methods.
Keywords: food ingredients; cooking process; nutrients; loss; control measures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飲食的營養與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表現在食物的色、香、味及營養層面。如果加工方式不恰當,容易出現營養流失的情況,因此在食物的烹飪處理過程中,保留營養素非常重要。烹飪者需盡可能了解營養素流失的情況,選擇合理的食材處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
1 食物原料中營養素在烹飪中的損失
食物烹飪過程中會出現原材料營養素損失的情況,主要體現為烹飪過程中營養素的蒸發、滲出及溶解。
1.1 營養素的蒸發損失
蒸發造成的營養素損失是一種常見的形式,主要表現在干菜、糧食及水產品中。干制食物的制作過程需熱空氣和日光暴曬的共同作用,使食物中的水分蒸發,在此過程會引起脂肪外溢造成食物干枯,降低了食物原料中的水分,通過此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1]。但由于蒸發處理和日曬處理的時間較長,食物原料中的水分蒸發和脂肪外溢過程中會導致食物中營養素的損耗。研究發現,蒸發處理后的食物中油脂、維生素及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會有所降低,從而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
1.2 營養素的滲出損失
在我國傳統食物烹飪方法中,為提升味道,需使用相應的調味品,并在長時間的高溫環境中完成烹飪。在烹飪過程中,受到溫度的影響,調味品會進入食物原料的細胞中,增加細胞之間的滲透壓,導致食材的細胞壁破裂,食物原料的營養素流入湯汁,在加熱處理過程中,營養素滲出后開始蒸發流失。
1.3 營養素的溶解損失
在食物加工過程中,食物原料的清洗是重要步驟之一,是保證食物衛生的重要前提。但清洗時間過長,特別是蔬菜切碎后再進行長時間清洗,會導致食物中的無機鹽和維生素出現不同程度的流失[2]。此外,在食物初加工時期,進行搓洗淘水、燉煮等處理,如果方法使用不當,也會導致食物中的水溶性營養素流失。通常情況下,如果不進行特殊處理,食物經長期燉煮會導致水溶性的營養素水解,糖類、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會明顯下降。
2 食物原料烹飪過程中營養素的破壞因素分析
食物中營養素的破壞主要與5個因素有關。①氧氣對食物營養素的破壞。②輻射對食物營養素的破壞。③化學因素對食物營養素的破壞。④生物因素對食物營養素的影響。⑤高溫導致食物原料中營養素流失。
2.1 氧氣對食物中營養素的破壞
在食物原料的切配過程中,食物原料的內部會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葉酸、維生素等營養素會發生變化,降低食物原料的營養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不斷提高,精糧細糧比重增加,但部分食材經精深加工后會出現營養素大量流失的情況,如大米經精深加工后,與普通米相比,會損失16%的蛋白質、6%脂肪、75% B族維生素及幾乎全部的鈣、鐵等礦物元素[3]。
2.2 輻射對食物營養素造成的破壞
輻射也是造成食物營養素流失的部分原因,這種影響對肉類食材更明顯。研究發現,大部分的B族維生素對輻照作用較敏感,在食材被長時間輻照時易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的流失。部分食材本身具有易腐敗的特點,在輻照的作用下,會加速腐敗,加快營養素的流失速度,如淡水魚中的硫胺素酶在長期放置后,營養素的流失非常明顯。此外,儲藏方式也會影響食材中的營養素,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習慣大量采購食材,食材存儲的時間越長,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越嚴重,損失的營養元素就越多。
2.3 化學因素對食物營養素的破壞
在食物的烹飪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加工處理方式,食材與調料之間,食材與食材之間的營養成分會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改變食物原料中的營養成分。使用鐵鍋和鋁鍋炒菜時,同樣的食材最終呈現出的菜品在營養成分上會有差異。在肉食的加熱處理過程中,肥肉中的油脂在滲出后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因此經長期爆炒處理,會造成營養素的流失,降低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4]。
2.4 生物因素對食物營養素的影響
食物原料的存放方式和存放環境會影響其腐敗速度,在此過程中,營養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流失。豆類食材中通常含有脂氧合酶,這種物質在胡蘿卜素的影響下,會快速分解,因此豆類食材和胡蘿卜一起處理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禽蛋類產品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的部分物質很難轉化為供人體吸收的蛋白質,也會影響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食材存放不規范,會引起食物內部微生物的滋生,造成食物變質。廚具不衛生和烹飪本身都會造成食材營養物質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解。
2.5 高溫導致的營養素破壞
在食材的處理過程中,有時需使用油炸、油煎、爆炒等烹飪方法,使用這些烹飪方法時需較高的溫度,大部分的食材會出現焦化、炭化反應。這些處理方式雖改善了食物的口感,但導致食物本身的營養素流失。以炸雞腿為例,雞腿中的動物蛋白會由于高溫發生反應,導致營養價值降低。日常烹飪時也會選擇采用水煮的方式,但水煮會造成食材中水溶性維生素、鈣等溶解于水中,造成食材營養物質大大流失。例如,最為常見的水煮蔬菜,水煮時會破壞掉30%左右的維生素C,同時嚴重破壞耐熱性較差的維生素B。
3 在烹飪過程中防止食物原料中營養素流失的具體措施
為防止食物原料中的營養素的流失,需做好4個方面的措施。①增強食材初級階段加工處理的合理性。②采用保護衣的烹飪方式,減少營養流失。③選擇科學的烹飪方式。④嚴格控制食用鹽的使用。
3.1 增強初級階段加工的合理性
烹飪前需要重視食物的選擇與加工,此環節直接影響后期烹飪的安全。同時,清洗食材時有一定講究。例如,不能用熱水清洗蔬菜,避免其中的營養物質流失;淘米時不能用力搓洗,會加快微量元素的流失。總之,保證食物營養的前提是食材選擇與加工[5]。
在食物原料的早期處理過程中,需做好洗滌、宰殺等工作,因此在前期處理時需采取規范的方法盡可能保留更多的營養素,避免造成營養物質的大量浪費。對需要焯水處理的食材,需嚴格控制焯水時間,在提升食物味道的同時,保持食物的品相。焯水處理可排除肉食中的淤血,去除異味,對不同的食材需采用不同的焯水時間。對食物的焯水處理,通常需在大火沸水的環境中進行,盡量縮短焯水時間,將時間控制在1 min以內,為進一步降低營養素的流失,需將食物原料分次下鍋。焯水后不要去掉原料汁,否則會造成水溶性維生素C的流失。此外,在焯水處理時需控制焯水溫度,如在50~60 ℃時,蔬菜中某些氧化酶會破壞維生素C,溫度達到80 ℃時維生素C的含量會快速降低。
3.2 使用保護衣的烹飪方式
烹飪時需要關注細節內容,提高烹飪的安全性。烹飪時最重要的環節是調味,調味過程中應用一些技巧以保證食物的安全,如起鍋時才能放鹽、放入醋可以保護食材中維生素等。另外,烹飪時要控制好時間與方法,因為部分食物會隨著烹飪時間延長流失大量的營養元素。當前,烹飪過程中為避免高溫環境造成的食材營養成分的流失,可選擇使用保護衣的烹飪方式,通過掛糊、掛漿等方式減少食物與高溫廚具的接觸,如在油炸食品的制作過程中,通常會在表面裹一層淀粉物質,這種處理方式可減少食材與高溫油的接觸,減少蛋白質的劣變反應,降低食物原料中的營養流失,改善食物的口感;常見的烤腸表面有一層腸衣,在高溫燒烤過程中可減少脂肪的劣變。通過該處理方式,不僅可以保證食品原料本身的色澤與口感,也會減少由于食材的高溫加熱造成的營養素流失。菜肴烹調時需采取合適的保護方式,常見的有勾芡、掛糊等方式,在食材外表形成一種保護層,避免溢出營養素或水分,延遲營養素氧化時間,也可以避免高溫環境下蛋白質或維生素分解[6]。
3.3 選擇科學的烹飪方式
我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食物原料的烹飪方法也較多。隨著時代進步與發展,人們選擇食材時出現一定變化,更為強調食材是否天然綠色、是否具有優質口感,普遍選擇綠色無公害的食材。同時,以此為基礎創新食物烹飪方式,減少調味品的使用,最大程度保證食材的原有口味。
在具體處理制作過程中,為最大限度保留食物原料中的營養素,需采用合理、有效的烹飪方式進行處理,如在食物處理過程中,為最大程度減少食材中營養素的損失,可選擇蒸、煮、炒等烹飪方式,這些方法都可在短時間內加熱,迅速破壞食材中生物酶的活性,控制食材中營養物質的損失。
3.4 食用鹽的合理使用
調味時要依據烹飪菜肴的要求及食材特點調味,如沸水燙制蔬菜時加堿會破壞蔬菜內的維生素B、維生素C;炒菜加鹽過早會導致營養素氧化及流失。炒菜時適當增加食醋可減緩維生素的流失,加速溶解鈣等無機鹽,便于人體吸收各類營養物質[7]。研究發現,制作食物時,食鹽的使用量與食材中維生素的含量呈反比關系,食鹽的使用量過大,維生素的滲出情況會比較嚴重,過量的食鹽不僅會破壞食材中的營養素,還會影響人體健康,長期攝入過多鹽分,容易引起人體浮腫,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色斑出現。因此在食物烹飪的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食鹽的使用,盡量選擇在食物出鍋前添加食鹽,避免營養素的流失。
4 結語
食物的烹飪處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倡導食品安全、健康營養的理念下,人們對食物原料中營養物質的保存與流失問題越來越關注。因此,要充分了解造成營養素流失的原因,選擇合理的方式對食物原料進行處理,并選擇科學的烹飪方式,避免營養素的流失,提升食物的營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呼斯楞.關于烹飪工藝和營養之間的關系研究[J].智庫時代,2020(2):273-274.
[2]胡茂芩,吳華昌,王衛,等.烹飪菜肴工業化加工現狀及其安全性控制分析[J].中國調味品,2019,44(12):176-180.
[3]李倩楠,賈思儂.淺析科學烹飪對食物營養價值的保護作用[J].技術與市場,2017,24(5):363.
[4]余松筠.分子料理在肉類烹飪中的應用研究:以低溫慢煮技術為例[J].肉類工業,2016(8):31-32.
[5]王勇,李阿敏,陳東坡.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素的影響研究[J].家電科技,2020(6):66-69.
[6]蔡雷雷.淺析食物原料在烹飪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及對策[J].食品界,2020(9):90-91.
[7]丁連翠.食物原料在烹飪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及策略分析[J].現代食品,2019(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