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慧



摘 要:目的:探討大學運動及營養公選課開設及課程內容改革的必要性,評估營養/運動知識認知與行為間的相關關系,檢測干預前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方法:調研西安市15所高校相關課程的開設情況及課程內容。在運動及營養公選課干預前后做問卷調查。結果:8所(>50%)高校開設有相關公選課,內容以營養學為中心;干預后,運動及營養知識認知及行為顯著性改善(P<0.05);營養/運動知識認知與行為顯著性正相關(R=0.75,R=0.87);BMI輕微下降,與干預前無顯著性差異。結論:需要開設運動及營養公選課,并改革其內容。
關鍵詞:運動;營養;認知;行為;身體質量指數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elective course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n university and of the course content reform.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wareness of nutritional/exercis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15 universities in Xian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etting of related courses and the content.Students were detected by questionnaire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of exercise and nutrition. Results: 8 universities (>50%) offered related courses focused on nutrition knowledge.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s of nutrition/exercis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intervention(P<0.05).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awareness of nutrition/exercis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R=0.75, R=0.87). No significant but sligh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BMI. Conclusion: It was necessary to implemented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n university and to reform the content.
Keywords: exercise; nutrition; awareness; behavior; body mass index
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營養和運動行為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繼而影響人們的健康。改善營養和運動行為對于預防肥胖、糖尿病等代謝失調性慢性疾病意義重大。本研究探討在大學開設運動及營養公選課及課程內容改革的必要性,為增進大學生健康行為、繼而改善健康提供理論支撐。
1 大學生運動及營養知識認知現狀、運動及營養行為狀況調查。
1.1 研究目的
以公共選修課為干預措施,從課程內容改革角度,探討其對改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為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提供理論支撐。
1.2 研究對象
選擇西安市15所高校,調研其所開設的相關課程及其內容。參加運動及營養課程學習的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共417名。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預措施
30學時運動及營養課程,內容包括3方面。①營養知識模塊,主要包括營養素基本知識、能量、合理營養及食譜編制。②運動知識模塊,主要包括運動生理學指標如心率、血壓、準備活動、整理活動、主觀疲勞感覺等在運動中的作用及意義;肌肉類型的概念、健康體適能各項的訓練方法及原則等;運動解剖學如肌肉的物理特性及損傷的預防,骨骼的構成、年齡特點、退行性變化、骨質疏松及預防,運動中易損傷關節及其防護,運動中易損傷結構的保護及預防,人體各部主要肌肉的力量及伸展性鍛煉方法等。③運動及營養知識應用模塊。
1.3.2 問卷調查
據社會學制卷原則,參照相關研究、適應我國及學生的特征、并綜合多年教學經驗,設計《大學生運動與營養相關知識認知及行為調查問卷》。調查分3次進行,第1次和第2次調查相隔14 d。2次結果進行問卷的信效度檢測,結果為0.81。第1次結果為基礎值,第3次調查在公選課結束后進行,為干預后測試值。發出問卷417份,全部收回。剔除檢測廢卷7份,用于統計分析的有效問卷為410份,問卷有效率為98.32%。
在問卷結果評分有“是與否”問題,正確計1分,錯誤計0分;還有多個選項的問題,每個正確選項計1分,較高的得分表明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行為及習慣調查相關問題據中國膳食指南、膳食金字塔、膳食合理搭配及大眾健身指南等的建議情況評分。
1.3.3 統計
利用STATA 16.0進行處理,數據以Mean±SEM表示。兩次調查結果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值p<0.05時認為有顯著性的差異,相關性分析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運動/營養知識來源
對大學生運動/營養知識來源進行調研,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干預前主要來自各類媒體及家人等途徑。在了解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后,99.51%的同學建議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對于講座,有46.10%的同學支持開設。
2.2 營養/運動與健康認知狀況
對大學生營養/運動與健康認知狀況進行調研,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干預前大學生對于健康、影響健康的因素、運動/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有著清晰的認知,然而,對于亞健康、運動/營養相關的慢性病等問題認知不夠清晰。干預后大學生理解了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與營養/運動的密切關系,以及久坐或不恰當的運動對自身健康的影響??傮w來看,干預后大學生的營養/運動與健康認知狀況顯著性改善(p<0.05)。
2.3 營養知識認知現狀及行為
對營養知識認知進行調研,結果見表3。對營養 營養行為/習慣進行調研,結果見表4。
由表3可知,干預前,大學生對于健康飲食模式有一定的基礎性認識,對于營養過剩/缺乏的危害、標準體重、體重過輕及長期節食的危害有較清晰的認知,而對膳食指南及食物金字塔的了解有欠缺,不了解正確的三餐食物量分配,對膳食纖維的重要性、抗氧化的概念、基礎代謝及能量相關知識等認知狀況較差。干預后大學生營養知識的認知得分有顯著性的改善(p<0.05)。
由表4可知,干預前大學生的營養行為和習慣較好,但是對于零食、水污染、食品衛生及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如碳酸飲料、煎炸食物及魚禽蛋瘦肉攝入的營養習慣和行為有待于改善。干預后其營養行為/習慣有顯著性的改善(p<0.05)。
2.4 運動知識認知及行為/習慣
對運動知識認知狀況進行調研,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干預前大學生對于鍛煉的重要性、有氧運動的作用有較清晰的認知;但對于適合各年齡的有氧運動、劇烈運動的危害、適合減重及心肺功能的運動形式、平衡及柔韌練習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性等運動知識認知狀況較差。干預后大學生的運動知識認知狀況顯著性改善(p<0.05)。
對運動鍛煉行為/習慣進行調研,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干預前大學生的鍛煉行為/習慣較好,但是對于準備活動及整理活動不夠重視,且由于鍛煉知識認知狀況的影響,對于運動鍛煉次數、時間及強度等行為有待改善。干預后大學生運動運動行為/習慣有顯著性改善(p<0.05)。
2.5 身體質量指數BMI調研結果
根據BMI評價標準,干預前體重超重或肥胖者94人(22.93%),體重不足者47人(11.46%)。干預后,平均BMI有所下降,超重和肥胖的人數有所下降,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觀察干預對BMI的影響,參與調查的大學生身體質量指數干預前后對比如表7所示,大學生身體質量指數及其分布狀況如圖1所示。
2.6 營養/運動知識及行為/習慣的相關性分析
將營養/或運動行為/習慣得分作為因變量,營養/或運動知識認知作為自變量,使用簡單線性回歸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分別如圖2、圖3所示。營養知識認知與行為/習慣顯著性相關(R=0.75,p<0.05)。運動知識認知與行為/習慣顯著性相關(R=0.87,p<0.05)。
2.7 西安市15所高校相關課程開設狀況
有8所高校開設有營養相關公選課,如營養與健康、食品營養與安全、化學與人類、食品營養學等。均將營養知識的傳授作為重點。對運動理論及在實踐中的應用、常見運動損傷知識等的講解稍顯不足。具體的相關性分析如圖2和圖3所示。
3 討論
美國醫學教育委員會營養研究學會建議,醫學院校的營養課程(單獨設課)教學學時不低于25 h。然而,僅有30%的醫學院校將營養教育單獨設課,營養教育總課時低于25 h。因此僅有14%的美國住院醫生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患者的營養咨詢工作[1]。國內從1995年專業調整到今天,大多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護理、全科醫學和預防醫學等專業中開展營養學教學。從2004年開始,部分醫學院校開始開展非醫學學位的營養學專業教育,但我國的營養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人們很難依靠營養師、醫生獲取需要的健康相關知識。
食物和飲食模式等因素會影響心血管代謝指標,因此,各國膳食指南均以能達到既滿足營養需要又免于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需求為目的。大學生的運動營養知識主要來自于電視/廣播/互聯網、書籍/報紙/雜志、家人等各種途徑。有同學據網絡推薦餐單進行減重,結果危害到自身健康。長期在外就餐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影響到大學生身體健康[2]。本實驗表明大學生需要學習更專業更具體的營養/運動知識,且營養/運動知識認知和行為/習慣間有著顯著性的相關關系。對于開設相關課程和講座的建議表明,99.51%的同學在干預后建議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說明大學生對于營養和運動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因此,不僅是醫學院校,普通高校也應該整合相關專業的教師,通過公選課、講座、線上教育等多種途徑,將正確的營養和運動知識教授給學生,以使他們能選擇有利于健康的行為。
健康相關的營養和運動行為對于人們的健康非常重要,更多的健康行為會降低罹患腫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概率[3]。與肥胖密切相關的2型糖尿病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世界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估計會增加到4.39億,且發展中國家患2型糖尿病的青中年人群的比例更高。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表明,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可能會超過2.3千萬。因此,大學生的健康行為改變刻不容緩。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具有積極的營養態度/或意識,態度積極,因此高??刹扇「鞣N干預措施來改善其營養行為。大學是從青少年進入成年的關鍵階段,青少年經歷著從高中生到大學生身份的轉變,同時也經歷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本實驗對營養行為和習慣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零食、水污染、食品衛生及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碳酸飲料、煎炸食物及魚禽蛋瘦肉攝入的營養習慣和行為有待改善。對于運動行為及習慣的研究結果則說明,大學生對于準備活動及整理活動、運動鍛煉次數、鍛煉時間及鍛煉強度等行為都有待改善。運動與營養的干預使調查對象的營養及運動行為發生了顯著性改變。
對于與健康密切相關BMI的增加,18~35歲是一個關鍵階段。平均而言,大學生在第一年的生活中會增加0.7~4.0 kg體重,這種增加可能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繼續。這可能與他們不良行為如過多攝入脂類食物,過少攝入水果、蔬菜、谷類食物及優質蛋白類食物、久坐行為的增加(打游戲、上網等)等密切相關[4]。本實驗的干預時間4個月,共32個學時的教學,干預后學生的BMI指數均值稍有降低,但無顯著性差異。
對西安市15所高校相關公選課的調研結果顯示,超過50%的院校開設有相關的課程,教授的內容各有不同。綜合來說,對營養知識的講授較多,運動知識的講授相對較少。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大學生的食品安全及行為、營養及運動知識及行為研究[5],涉及到運動與營養公選課具體教學內容的研究,但仍有待于補充,課程教授內容應滿足指導學生日常飲食及運動的需求。
4 結論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運動/營養知識有待于加強,運動/營養行為需要改善。公選課教學的干預模式對于加強知識、改善行為有顯著性的影響。建議各高校在考慮課程教授內容的基礎上,開設相關課程。
參考文獻
[1]SCHREIBER K R ,CUNNINGHAM F O.Nutrition 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 a review of the course content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in Ireland-Bahrain[J].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15,185(4):853-856.
[2]KIM H J ,OH S Y ,CHOI D W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out rate and BMI in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7):3186.
[3]MARTEAU, THERESA M. Changing minds about changing behaviour[J].Lancet,2018,391(10116):116-117.
[4]HANSON A J ,KATTELMANN K K ,MCCORMACK L A, et al. Cooking and meal planning as predicto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BMI in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4):2462.
[5]王曉波.大學生科學體育鍛煉知識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