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期關注某音上的網紅“手工耿”,此人制作的“不銹鋼腦瓜崩”“擼串輔助神器”“菜刀手機殼”等產品,被稱為“無用良品”,網友戲稱“耿哥出品,必屬廢品”。當然,“手工耿”這些舉動與科技創新無關,只是網紅為了吸粉故意而為之。
筆者由此想到所在行業內的科技創新現狀。科技創新是提升有色金屬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各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依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創新不是琢磨出一套新型扳手,也不是改進一套爐窯用的噴嘴,更不是幾個人敲敲打打弄出一臺簡易設備,諸如此類尚不能稱之為創新,頂多屬于小改小革小發明而已。
凡能稱之為“創新”的東西,一定是脫胎換骨般的顛覆性技術和產品,一定是具備解決“卡脖子”技術壁壘的關鍵作用,一定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經歷了長期的物質積累和時間沉淀,再經過反復的失敗和升華而得來的。
MCN-nIC與MCN-IC兩組患者GLU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生物化學指標及腫瘤標志物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2)。若以GLU≥6.1 mmol/L(正常值上限)、CEA≥5 ng/ml(正常值上限)、CAl9-9≥37 U/ml(正常值上限)為界值,兩組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3)。
筆者認為,只有具備“符合國家戰略”“具備關鍵核心技術”“獲得市場認可”三個評價標準,才可以稱為真正的科技創新技術和產品。
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官員享受種種特殊權利和貪污腐敗行為極為不滿。蘇聯解體前,“1990年6月,《西伯利亞報》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當人們被問及‘蘇共代表誰的利益’時,回答代表蘇共黨員的人占11%,回答代表全體人民的只占7%,而回答代表黨的機關工作人員的竟占85%。”[4]可見,絕大多數群眾已經不認可蘇共是他們利益的代表者。一個嚴重脫離群眾的執政黨,失去政權是早晚的事情。
第六、“消費式”幫扶。“訪惠聚工作組”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以市場價購買貧困戶或“親戚”家滯銷的紅棗、核桃等農產品。比如以發福利的形式賣給自己原單位。
何為符合國家戰略?結合本行業背景,筆者認為就是科創成果要符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要求,符合經濟的主戰場和主潮流。比如,擴大鋁應用仍是當前鋁工業的主要任務,那么,行業近年來大行其道的鋁制防洪板、鋁模板、交通輕量化就是符合國家戰略的應用創新。如果某企業科創的方向是擴大鋼材在乘用車中的應用(特種車輛除外),這個科創方向就與國家戰略南轅北轍了。
關鍵核心技術好比武林人士經過多年修煉而得的獨門絕技,憑借此絕技便可以在武林中所向披靡。假如研發不出關鍵核心技術,只是一味模仿復制,就會有一捅就破的風險,存在快速迭代的風險。

檢驗創新成果的試金石是市場的認可度。當科創成果推向市場之后,是否起到了安全環保、降本增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效果?是否提升了行業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否具有可行的商業推廣模式?這些問題只能拋給市場去回答并驗證。如果某項創新成果僅獲得了一摞子榮譽證書,卻躺在資料庫中無人問津、束之高閣,豈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科研人員不能成為“無用愛迪生”,不能頂著創新的光環去搞些奇技淫巧,博人眼球之后的結果遲早是穿幫。行業需要的是真正綠色、減排、智能、安全的科創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