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袁思杰,高振東,吳曼,王凌云,郭慶杰
(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山東 青島 266042)
由于CO排放增加和氣候變化,氫被認為是高燃燒效率的環保能源載體。目前制氫方式主要有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和可再生資源制氫兩種。工業上主要通過蒸汽甲烷重整(SMR)生產氫氣,但SMR 過程需要變壓吸附裝置(PSA)以消除CO來獲得純氫氣,在此過程中會消耗較多能量。因此,需要開發高效合理的制氫方法。
化 學 鏈 制 氫 (chemical looping hydrogen generation, CLHG)是基于化學鏈燃燒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綠色、低能耗的制氫技術。CLHG分為燃料反應器(FR)、蒸汽反應器(SR)和空氣反應器(AR) 三部分,通過載氧體進行氧傳遞。CLHG的優勢在于燃料與空氣不接觸,以載氧體中的晶格氧作氧源,能夠制備高純氫并高效捕集碳,同時節省了傳統制氫工藝中必要的PSA 以及水煤氣變換裝置(WGS),大幅降低制氫的成本。燃料與載氧體的固-固接觸效率較低,導致反應性能不高,因此需要開發反應性和穩定性優異的載氧體。
載氧體的研究眾多,Solunke等比較了化學鏈重整制氫中不同載氧體的性能,結果表明FeO的反應性能良好、成本低,是目前最有前途的載氧體。針對化學鏈制氫過程,Li 等和李金帥對常見的載氧體進行了熱力學計算,僅有Fe 和FeO 具有良好的熱力學性能,其他單質或氧化物均不能與水蒸氣反應產氫。因此,FeO作為化學鏈制氫的載氧體具有唯一性。
純FeO的熱穩定性不足,需要添加AlO、MgO、SiO、TiO等惰性載體,以防止多次循環后的燒結和團聚。郭慶杰教授課題組探究了多種載體以增強FeO的反應速率。其中AlO廉價易得而備受關注,但是氧化鐵和氧化鋁在高溫下會形成FeAlO尖晶石結構,因熱力學限制,FeAlO不能與水進行制氫反應。通常向Fe 基載氧體中添加堿金屬如K、Na 來增強其活性,但是K、Na 極易流失,造成其活性下降或燒結。文獻[19-21]研究了MgAlO負載FeO在化學鏈燃燒過程中的反應性能,反應過程中沒有檢測到任何鐵鋁化合物,表明載氧體具有良好的表面結構、機械強度以及反應活性。Feng 等通過模擬研究了18種摻雜劑對鐵基載氧體的影響,其中加入Mg促進了FeO向FeO 和Fe 的深度還原,有利于和水蒸氣的反應。苑宏剛在微型反應器上進行了Mg摻雜Fe 基載氧體的甲烷制氫實驗,簡單描述了Fe-Mg-Al 載氧體制氫的可行性。梁皓等通過拉曼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助劑CeO、MgO、LaO和MoO對載氧體在化學鏈制氫過程中的影響,其中Mg 添加后甲烷的轉化率最高。在煤化學鏈制氫過程中,研究重點是還原態載氧體與水蒸氣的反應性能,Mg 的作用機理和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研究較少。
本文以梅花井煤為燃料,在固定床上進行煤化學鏈制氫實驗,旨在探究Mg對Fe/Al載氧體結構以及氫氣產量的影響。
通過浸漬法制備Fe-Mg-Al 載氧體,與機械混合法、共沉淀法相比,浸漬法制備的載氧體各組分混合均勻、耗時短、適合大規模制備,具體制備方法如下:將一定比例的Fe(NO)·9HO、Mg(NO)·9HO、AlO溶于去離子水,在90℃下加熱攪拌2h,在100℃的烘箱中干燥12h,移入馬弗爐并于950℃煅燒4h,即可獲得一系列不同Mg 質量分數(0、1%、5%、10%、15%、17%、20%、25%、26.5%)的復合載氧體。將樣品篩分出粒徑在150~450μm之間的顆粒。
以寧夏梅花井煤作為原料,對煤進行機械粉碎,篩分出粒徑為97~125μm的煤,裝袋備用。煤的工業分析與元素分析見表1。

表1 煤的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
管式爐反應器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由氣體分配系統、蒸汽發生器、管式爐反應器、冷卻系統、濕式氣體流量計、氣體采樣容器及檢測分析系統組成。蒸汽發生器由蠕動泵控制水流量,在300℃的爐內預熱,產生的蒸汽進入管式爐。檢測分析系統為氣相色譜儀,對氣體中各組分的含量進行分析。

圖1 管式爐反應器實驗裝置示意圖
實驗流程如下:在還原階段,稱取一定質量的煤和載氧體混合均勻后置于石英舟中,將其放于石英管的冷溫區。采用高純氬作吹掃氣和保護氣,以200mL/min 的氣體速率對管內持續吹掃20min。當系統溫度達到設定值時,迅速將石英舟推至石英管的中間加熱區,設定反應時間為90min。出口氣體經冷卻系統、流量計后,通過氣袋收集,每組氣袋收集5min 氣體。在蒸汽氧化階段,Ar 氣氛下通入0.1mL/min 的水蒸氣,反應90min 后得到部分氧化的載氧體,同時收集出口氣體。蒸汽氧化階段結束后,關閉Ar 氣路,通入空氣,反應時間為90min,使載氧體完全氧化。
實驗條件如表2所示。

表2 實驗條件
(1)氣體產物體積分數φ的計算如式(1)。

式中,φ(=H、CO、CO、CH)為出口氣體中各氣體的體積分數,%;V為各氣體的體積,L。
(2)碳轉化率的計算如式(2)。

式中,為氣體產物中的碳與煤中碳的物質的量之比,%;為氣體產物的總體積,L;、和分別為出口氣體中CO、CO以及CH的體積分數,%;為煤樣質量,g;為煤中碳的質量分數,%。
(3)(L/g)表示每克煤產生的氫氣量,如式(3)。

2.1.1 XRD晶相分析
圖2 表示不同鎂含量的Fe-Mg-Al 載氧體XRD圖。未添加Mg 時,僅觀察到FeO和AlO的特征峰。隨著Mg 含量的增加,AlO的特征峰逐漸減弱,在2=31.3°、36.8°、44.7°、59.3°、65.4°處出現MgAlO的特征峰,這說明加入的Mg 與AlO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了MgAlO,削弱鐵和鋁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載氧體的進一步還原。當Mg 的添加量為26.5%時,出現了MgO 的特征峰,說明Mg添加過量。

圖2 不同鎂含量的Fe-Mg-Al載氧體的XRD圖譜
2.1.2 掃描電鏡(SEM)
Fe-Mg-Al 載氧體的表面形貌如圖3 所示。從圖3(a)可以看到,未添加Mg時,載氧體顆粒較大,表面光滑且致密,不利于反應。隨著Mg 含量的增加,載氧體顆粒逐漸變小,并在載氧體表面出現了FeO顆粒。在Mg 添加量為5%時,載氧體表面出現了輕微燒結,當Mg 含量繼續增加,燒結現象消失。Mg 添加量為20%時,可以觀察到規則的載氧體顆粒,載氧體高度分散,表明Mg 的添加能夠改善載氧體的表面形態,這是因為當MgO 與AlO的摩爾比為1∶1 時,MgO 與AlO恰好全部形成MgAlO。但是繼續添加Mg 后,從圖3(e)可以看到顆粒變大,又出現了輕微燒結,這是由于Mg 過量后形成了MgO,堵塞了載氧體的孔道結構。

圖3 Mg改性Fe2O3/Al2O3載氧體的SEM圖像
2.1.3 H-程序升溫還原(TPR)
Fe40Al60 和Fe40Mg20Al40 載氧體的H-TPR表征如圖4。100~900℃時,H-TPR 曲線均具有兩個峰,這是由FeO的還原氧提供的,AlO是不可還原的氧化物。由于熱力學以及反應平衡的限制,FeO還原為Fe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所以在CLHG過程中,鐵基載氧體提供的晶格氧主要來自兩個過程(FeO→FeO,FeO→FeO)。添加Mg 前后的第一個吸收峰分別為491℃和459℃,主要是從FeO到FeO(3FeO+H—→— 2FeO+HO)的晶體形態轉變。添加Mg后第一個峰的溫度降低,說明Mg的添加有利于FeO的還原。添加Mg前后的第二個峰分別為744℃和793℃,主要是從FeO到FeO(FeO+H—→— 3FeO+HO)的轉變。添加Mg 后溫度升高,但是吸收峰變寬,是由于形成的MgAlO影響還原過程。

圖4 Mg對Fe2O3/Al2O3載氧體還原性質的影響
圖5 對比了不同Mg 含量載氧體在煤CLHG 過程中的碳轉化率、氫氣產量和氫氣濃度。添加Mg后,還原階段的碳轉化率快速增加,Fe40Mg1Al59的碳轉化率高達88.8%,之后碳轉化率有所下降,但是均高于Fe40Al60 的74.19%,這有利于載氧體的還原。對比氫氣產量發現,當少量添加Mg 時,產氫量急劇下降,這是由于載氧體發生了燒結,與SEM 表征結果一致。隨著Mg 添加量的增加,氫氣產量逐漸上升,在Mg 添加量為20%時,產氫量達到最大值1.7182L/g,比未添加時增加了58.5%。

圖5 不同Mg含量對碳轉化率、氫氣產量和氫氣濃度的影響
不同Mg添加量載氧體在還原階段后的XRD圖譜如圖6所示。從圖6(a)可以看出,未添加Mg的載氧體,在還原階段后僅有FeAlO和AlO的晶相,說明二價鐵完全進入到AlO的晶相中。FeAlO這類惰性鐵氧化物雖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是嚴重影響載氧體的釋氧能力。隨著Mg 含量的增加,FeAlO的特征峰逐漸消失,出現了MgAlO的特征峰。同時FeO的特征峰迅速增加,說明更多的二價鐵被釋放出來以FeO 的形式負載在MgAlO上,載氧體與蒸汽的反應活性增強,使得氫氣產量增加。

圖6 還原階段后載氧體的XRD圖譜
使用Fe40Mg20Al60 載氧體探究煤CLHG 過程中不同煤/載氧體質量比對碳轉化率、氫氣產量和氫氣濃度的影響,如圖7所示。在還原階段,隨著煤/載氧體質量比的減少,碳轉化率逐漸增加,最大值為83.48%。這是因為碳轉化反應(H,CO,CH+FeO—→— FeO/Fe+CO+HO)隨載氧體量的增加而變得更易進行。由于還原階段碳轉化率的增加,導致還原階段結束后的殘炭減少,使得蒸汽氧化階段的碳轉化率下降,促進氫氣濃度的增加。

圖7 煤/載氧體質量比對碳轉化率、氫氣產量和氫氣濃度的影響
煤/載氧體質量比對氫氣產量的影響較小,氫氣產量始終保持在1.7L/g 左右。這是因為當煤/載氧體質量比較大時,還原階段后的殘炭較多。在蒸汽氧化階段,殘炭與被蒸汽還原載氧體進一步反應,被殘炭氧化的載氧體又可以與蒸汽反應(FeO/Fe+HO—→— FeO+H)。當煤/載氧體質量比較小時,還原階段的碳轉化率高,能夠產生更多的FeO/Fe與蒸汽進行反應。
圖8對比了多循環CLHG過程中Fe40Mg20Al40和Fe40Al60 載氧體的穩定性。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Fe-Al載氧體的碳轉化率和氫氣產量均有所下降,然而Fe-Mg-Al 載氧體仍然能夠保持高的反應活性,碳轉化率和氫氣產量始終保持在78%和1.52L/g 以上。Fe40Mg20Al40 載氧體具有良好的循環性能,可歸因于兩個因素:①形成了MgAlO尖晶石結構,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避免了由于團聚和燒結而引起的孔道阻塞;②FeO從FeAlO結構中釋放出來,能夠更多地與蒸汽發生反應,保持高的氫氣產量。

圖8 多循環中Fe40Mg20Al40和Fe40Al60載氧體的氫氣產量和碳轉化率
圖9進行了新鮮載氧體、5次和10循環后載氧體的SEM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載氧體經過5個和10 個循環過程后,表面形貌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由于重復的氧化還原過程,從圖9(c)中可以看到載氧體表面發生了輕微的團聚和燒結,但是仍能觀察到規則顆粒的存在,這歸因于載體MgAlO良好的熱穩定性。

圖9 多循環過程中Fe-Mg-Al載氧體的SEM圖像
多循環過程中Fe40Mg20Al40 載氧體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分析如表3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10 次循環中Mg 含量幾乎沒有變化,說明Fe40Mg20Al40載氧體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表3 循環過程中Fe40Mg20Al40載氧體的ICP分析
在固定床中考察了Mg 添加對鐵鋁載氧體-煤CLHG過程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當煤/載氧體質量比為0.5∶15、Mg添加量為20%時,載氧體具有最佳的反應性能,碳轉化率和氫氣產量分別為81.75% 和1.7182L/g,與Fe40Al60相比,分別提高了10.2%和58.5%。
(2)FeAlO因熱力學限制不與水反應制氫,添加適當Mg可削弱鐵鋁之間的作用,形成MgAlO尖晶石,促進FeO的深度還原,固-固反應性良好。在載氧體還原過程中,二價鐵以FeO的形式單獨存在,顯著增強載氧體與水的反應活性。
(3)復合載氧體在循環過程中性能穩定,10次循環后未出現Mg 的流失,僅有輕微燒結,碳轉化率和氫氣產量保持在78%和1.52L/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