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榮
農民合作社公積金是指合作社從當年盈余中提取的用于擴大生產經營、彌補虧損或者轉為成員出資的資金。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按照章程規定或者成員大會決議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公積金用于彌補虧損、擴大生產經營或者轉為成員出資。”
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解釋,合作社公積金特指農民合作社從本年盈余中提取的的盈余公積,不是資本公積。成員賬戶中的公積金份額一欄,填寫是合作社當年根據章程規定提取的公積金總額,以成員出資或交易量(額)量化到每個成員的數額。為了鞏固合作社的財產基礎,提高合作社對外信用和預防意外虧損,合作社應當正確認識提取公積金的相關規定。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不同。《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法定”二字表明,公司從年度稅后利潤中提取公積金是法定義務,是對公司制企業的強制性要求。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于合作社是否提取公積金,以及按什么份額比例提取公積金,沒有作出強制性要求。農民合作社根據自身對資金的需要和盈利狀況,由章程或者成員大會自主決定。
不同種類的農民合作社對資金的需求不同,不同種類的農民合作社的盈利狀況也不一樣,因此不能像要求公司那樣,強制要求每個農民合作社都提取公積金,而是要根據合作社自身對資金的需要和盈利狀況,由章程或者成員大會自主決定是否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以及按多少比例提取公積金。只有當年合作社的收入在扣除各種費用后還有剩余時,才可以提取公積金。

不同于合作社自有資金,農民合作社提取的公積金只能用于以下三種用途。
一是彌補虧損。合作社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與其他企業或個人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樣,也會遇到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合作社因市場風險或自然風險發生虧損后,如果沒有公積金來彌補,就可能影響正常的經營,甚至難以維持而破產。因此,在合作社經營狀況好的年份,從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彌補可能發生的虧損,這有利于合作社長期發展。
二是用于擴大生產經營。為了給成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購買農業機械、運輸車輛,建設貯藏加工的廠房等,這些都需要資金支持。在沒有成員增加新投資的情況下,從當年盈余中提取公積金,可以積累擴大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實現滾雪球式的發展。
三是轉為成員出資。在合作社有盈余時,可以將提取的公積金轉為成員出資,此時,公積金在成員賬戶中不體現在公積金份額上,而是反映在成員的出資額上。
公積金作為農民合作社內部的公共積累,是由以下兩個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一是成員初始出資對合作社發展的貢獻,二是成員與合作社交易對合作社發展的貢獻。合作社在運營過程中取得的公積金,理應歸全體有出資的成員和有業務交易量的成員共同享有,合作社本身并不是公積金的所有者和支配者。因此,合作社公積金要實行嚴格明確的份額量化,一經取得形成即應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享有份額,及時明晰合作社的財產關系,保護成員合法權益。
為了鼓勵成員更多地借助合作社實現共同發展,在一般情況下,公積金的量化標準主要依據當年該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來確定。合作社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根據其他標準進行公積金的量化,一種是以成員出資為標準進行量化;一種是把成員出資和交易量(額)結合起來考慮,兩者各占一定的比例來進行量化;還有一種是單純以成員平均的辦法量化。
進行公積金量化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確認成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積累的法定享有份額,而不是對成員經濟利益的直接分配,因此,公積金量化只是依法組織會計核算所必需的重要基礎環節,是一種賬外財務業務處置。合作社公積金量化結果不用在會計賬簿中進行賬務處理,只要求記錄在各成員賬戶中予以反映。“公積金份額”發生變化時,按實際發生變化日期、金額調整填列。
當發生用公積金彌補虧損或轉增股金、社員自由退社、折價吸收社員入股、外幣匯率折價差額補償、法定財產重估貶值、農業資產自然貶值等情況時,會導致經營積累的直接損失,表現為對已形成公積金累計增加額的數額沖減。一旦發生,即要對應調整原來已經量化到各成員賬戶名下的公積金份額,登記減少成員賬戶中已記載的份額。
公積金量化增加確認的是公積金增加數,計算的是成員應分享的增加額,登記到成員賬戶中的是一個增加值。此外,由于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出資比例每年都會發生變化,每年的盈余分配比例也會有所變化,因此,應當每年年終都對成員賬戶“公積金份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