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萌娜 滕紅麗
乳癖是一種以乳房腫塊伴疼痛癥狀與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密切相關為主要表現的乳房組織既非炎性也非腫瘤性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屬于西醫學“乳腺囊性增生病”[1]或“乳腺增生癥”[2]范疇。本病有一定的癌變性,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未婚未育[1,4]、月經紊亂、流產次數、不合理飲食結構、痛經、初產年齡、懷孕次數[5]等是其危險因素。本研究主要通過對中醫藥治療乳癖的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 2.50進行統計分析,探尋中醫藥在治療乳癖方面的用藥規律,從而為乳癖的臨床診療提供借鑒。
1.1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CNKI) 1957年7月—2021年2月中醫藥治療乳癖的相關文獻。
1.2 文獻納入標準①中醫藥治療乳癖的處方用藥臨床研究文獻,包括病例分析、專家經驗、病例對照試驗、病例報告、專方專藥研究(臨床報道)等;②所用方劑可無名稱,但需明確說明其藥物組成,或所用藥物為中成藥且其藥物組成可在網上查到。
1.3 文獻排除標準①個案報道;②綜述性文獻;③若同一方劑在多篇文獻中出現,僅取其中1篇;④所用方劑藥物組成未說明或藥物組成不全的文獻;⑤研究對象為非乳癖患者的文獻;⑥未經臨床驗證的理論探討性文獻;⑦所用方劑與西藥聯合使用治療乳癖的文獻;⑧乳癖合并其他疾病的文獻。
1.4 檢索策略以“乳癖,中醫”為關鍵詞,檢索 1957年7月—2021年2月中國知網數據庫資料。
1.5 統計學方法①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0軟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6]和《中華本草》[7]規范“平臺管理-中藥管理”中治療乳癖所涉及的藥物,將所得方劑均添加到“平臺管理-方劑管理-乳癖方”中;利用“數據分析系統”,在“頻次統計”中得到所有藥物的頻次,在“組方規律”中將支持度個數設為 69、置信度設為 0.6 得到常用藥對或組合及其網狀圖結果;利用“統計報表系統”,在“基本信息統計”中得到藥物的性、味、歸經統計結果。②WPS中的Excel表格:將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得到的所有藥物頻次結果導入Excel表格,參照《中醫方藥學》[8]得到每個中藥的功效歸類,利用Excel統計出每類藥物出現頻次和頻率以及各類藥物中分別包括那些中藥,得到常用藥物頻次結果和藥物功效歸類結果。
2.1 文獻檢索共995篇相關文獻從該數據庫中檢索出,后進行全文閱讀,然后參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最終整理出348個方劑。這些方劑中所用以治療乳癖的中藥共計310味。
2.2 常用藥物頻次結果使用頻次最高的前10味中藥分別是柴胡、當歸、香附、白芍、甘草、莪術、郁金、茯苓、夏枯草、穿山甲;其中補虛藥占了3味,包括當歸、白芍、甘草;活血化瘀藥占了3味,包括莪術、郁金、穿山甲;解表藥柴胡、理氣藥香附、利水滲濕茯苓和清熱藥夏枯草分別占了1味。在使用頻次最高的40味藥物中,活血化瘀藥占了12味,排在第1位,分別是莪術、郁金、穿山甲、丹參、川芎、三棱、延胡索、王不留行、桃仁、乳香、沒藥、紅花;補虛藥和理氣藥均占了7味,并列第2,補虛藥有當歸、白芍、甘草、白術、淫羊藿、仙茅、鹿角霜,理氣藥有香附、青皮、陳皮、橘核、川楝子、枳殼、荔枝核;化痰止咳平喘藥占了6味,排在第3位,分別是浙貝母、海藻、昆布、瓜蔞、半夏、白芥子;清熱藥占了3味,排在第4位,分別是夏枯草、赤芍、山慈菇;此外利水滲濕藥、平肝熄風藥、祛風濕藥和其他藥各占1味,分別是茯苓、牡蠣、路路通和皂角刺。見表1。

表1 乳癖常用藥物
2.3 藥物功效歸類結果補虛藥為43種,出現頻率是22.84%;活血化瘀藥38種,出現頻率是21.79%;化痰止咳平喘藥26種,出現頻率是11.15%。清熱藥共45種,出現頻率為10.58%;理氣藥共31種,出現頻率為9.37%;解表藥共12種,出現頻率為7.82%;其余為平肝息風藥、利水滲濕藥、祛風濕藥等,共占16.45%。見表2。

表2 藥物功效歸類
2.4 藥物性、味、歸經結果藥性統計:發現乳癖用藥主要是寒性,約占了2/5;其次是溫性和平性藥物,約占了3/10和1/5;此三性占到了全部用藥藥性的94.43%。藥味統計:用藥以苦味為最,其次是辛、甘味藥,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藥藥味的88.66%,其他藥味則使用較少。藥物歸經統計:歸經以肝經為最,其次是脾經,再其次是心、胃、腎、肺、膽五經,共占92.69%,其余五經則使用極少。見表3~表5。

表3 藥性

表4 藥味

表5 藥物歸經
2.5 常用藥對或組合及其網狀圖結果常用藥對:柴胡-當歸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藥對,其次是柴胡-白芍、柴胡-香附,頻數排名前六的藥對總是離不開柴胡、當歸、白芍和香附四味藥;網狀圖:柴胡位于網絡的核心位置,其次是當歸、白芍和香附,再其次是茯苓、郁金和夏枯草。見圖1、表6。

圖1 治療乳癖常用藥對或組合網狀圖

表6 常用藥對
綜觀各代醫家對乳癖的認識[9-12],大多認為乳癖是一種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復雜性病變,也有醫家認為乳癖是以實為主的病變[13]。其病機主要有2種說法:①氣滯、血瘀、痰凝、火毒等結聚于乳房導致乳絡阻滯從而發為乳癖,或是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氣血虛弱等導致乳絡失養從而發為乳癖[14,15];②腎氣-天癸-沖任-乳房軸的平衡被打破,使得經前氣血聚于沖任、經脈壅滯,經后血海空虛,導致乳腺組織周期性的增殖過度和復舊不全從而發為乳癖[16,17]。目前其治療思路也有2種:①根據辨證分型進行治療[18-20],如可將乳癖分為肝郁氣滯、肝郁痰凝、氣滯血瘀、沖任不調等不同的證型,再對不同的證型組方用藥;②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女性月經期各階段的特點進行治療[21-23],如可針對經前期和經后期2個階段辨證用藥,也可針對經前期、行經期和經后期3個階段辨證用藥。
對上文所獲結果進行分析討論:①藥物使用頻次排序和功效歸類結果:頻次位居前40味常用藥物的功效歸類排序與所有藥物功效歸類排序有所差異,后者位居第1的是補虛藥而非活血化瘀藥、位居第2的是活血化瘀藥而非補虛藥和理氣藥,位居第3和第4的與前者相同,分別是化痰止咳平喘藥和清熱藥。但總的來說治療乳癖離不開補虛藥、理氣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和清熱藥5大類藥物。補虛藥當歸、白芍、甘草、白術、淫羊藿、仙茅、鹿角霜等,通過益氣養血、補益肝腎,使乳絡得養從而治療乳癖;活血化瘀藥莪術、郁金、穿山甲、丹參、川芎、三棱、延胡索、王不留行、桃仁、乳香、沒藥、紅花等;理氣藥香附、青皮、陳皮、橘核、川楝子、枳殼、荔枝核等;化痰止咳平喘藥有浙貝母、海藻、昆布、瓜蔞、半夏、白芥子等;清熱藥有夏枯草、赤芍、山慈菇等。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使得乳絡通暢從而治療乳癖。其他類型的藥如解表藥、平肝息風藥、利水滲濕藥、祛風濕藥、消食藥等也大都兼有補益肝脾腎、疏肝理氣、活血通絡、祛濕化痰、散結消腫等功效。如解表藥中的柴胡和薄荷主要取其疏肝解郁之功效,平肝息風藥中的牡蠣主要取其軟堅散結之功效,利水滲濕藥中的茯苓主要取其滲濕健脾之功效,祛風濕藥中的路路通主要取其活絡通經之功效,消食藥中的麥芽主要取其疏肝解郁之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乳癖時不可生搬硬套,應在遵循中醫辨證的前提下靈活使用。②藥物性、味、歸經結果:乳癖的治療宜使用性溫味辛苦的理氣藥物、性溫熱而味辛苦(部分咸)的活血化瘀藥物;性溫熱或寒涼而味辛苦(部分咸)的化痰止咳平喘藥物;性或寒或溫或平而味甘的補虛藥物;性寒而味苦的清熱藥物。治療乳癖應主要針對肝、脾、心、胃、腎、肺、膽等臟腑,尤其是肝、脾、腎三臟。各醫家大都認為乳癖的病位在肝、脾、腎三臟,并未提及心、胃、肺、膽四臟腑,但是它們榜上有名也并不難理解:第一,胃與脾相表里,膽與肝相表里;第二,從氣血津液的理論來看,乳癖是由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結聚乳房,或氣血不足不能滋養乳房,導致乳絡不暢或失養所致,而心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氣、朝百脈、主治節、主宣降等均與氣血津液密切相關。③常用藥對或組合結果:把所有治療乳癖的藥物中成對或成組出現的予以統計,出現頻率最多的是柴胡和當歸、柴胡和白芍、柴胡和香附、當歸和白芍,其次是柴胡和當歸以及白芍、當歸和香附。在所獲得的14個藥對或組合中,柴胡出現的有9個,當歸出現的有6個,白芍出現的有6個,香附出現的有4個,茯苓出現的有3個,郁金出現的有1個,夏枯草出現的有1個。由此可見,柴胡的出現頻率不僅在所有藥物中最高,在常用藥對或組合中也是最高的。柴胡辛苦微寒、歸肝膽經,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8]。陳鰲石認為“乳癖為女子之病,當責之于肝……故治療乳癖尤重調肝之法”[24],柴胡是疏肝解郁的必用藥,也可以說是治療乳癖的必用藥。在治療乳癖的方劑中運用最多的就是逍遙散合柴胡疏肝散的化裁方,而這2個方劑均以柴胡為君藥。柴胡配當歸或白芍,主治肝郁血虛;柴胡配香附,主治肝郁氣滯;柴胡配茯苓,主治肝郁氣滯、脾虛痰凝;柴胡配郁金,主治氣滯血瘀;柴胡配夏枯草,主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這些藥對與實際用藥時的常用藥對相比不夠準確與全面,但從一定程度上反證了部分藥對使用的科學性。
對中醫藥治療乳癖用藥的分析,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中醫藥治療乳癖的用藥規律,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本研究整理出的348個方劑有外用和內用之分,而中藥在治療乳癖的過程中,中藥內用和外用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在統計和分析時忽略了此種差異,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