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兢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好發于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及重體力勞動者[1]。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腰痛、神經痛、下肢放射痛、腰椎側凸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目前,臨床常規康復治療方式包括按摩、牽引等理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整體治療效果不佳[3]。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是一種操作較為簡單的康復方式,其可有效改善腰椎的穩定性,增強腰部的肌肉力量;而針刺是常見的中醫治療,其通過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的功效,同時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但兩者結合治療對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效果的文獻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刺結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生活質量、康復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沈陽普德中醫醫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9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36~75歲,平均(58.24±8.32)歲;病程4~15個月,平均(8.32±1.46)個月。觀察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42~77歲,平均(52.45±6.93)歲;病程6~18個月,平均(9.23±2.45)個月。上述資料2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經MRI檢查確診者;③入組前未接受過任何相關治療者;④患者及家屬之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分裂癥,無法配合者;②腰椎先天發育不全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對照組采用按摩、牽引等常規康復治療。按摩:患者躺臥,術者用拇指對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部位進行按摩,1~2 h/次,2次/d。牽引:以15~25 kg重量牽引患者骨盆,20~60 min/次,2次/d??祻陀柧殻夯颊呙刻爝M行慢跑鍛煉,30~60 min/次,2次/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聯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針刺方法如下:患者仰臥,采用不銹鋼毫針(1.5寸以上)直刺患者夾脊穴、昆侖穴,得氣后以40~100次/min的頻率進行1~3 mm幅度的提插針并捻轉,2次/d。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包括:①單橋運動:仰臥,將一條腿放在巴士球上,然后將另一條腿緩慢抬起,20 s后放下,轉換另一條腿重復此動作,15次/d。②雙橋運動:仰臥,雙腿并攏后屈,抬起臀部,使身體呈現橋板型,保持20 s放下臀部,15次/d。③俯臥撐訓練:做標準俯臥撐,維持40 s,15次/d。④膝手平衡:指導患者呈跪趴姿勢,單手及側膝支撐,緩慢抬起另一側,保持15 s,15次/d。⑤仰臥抬腿:仰臥,雙膝與雙髖屈曲45°,緩慢屈曲雙膝,接觸胸部,然后伸展,10次/d。2組患者均治療6周。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康復效果:采用VAS、JOA、FairbankJC計分表評價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效果。VAS量表分值0~10分,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痛,0分表示無痛,評分越高,疼痛感越強烈,疼痛感與評分成正比;JOA評分包括膀胱功能、下肢運動功能等項目,分值0~29分,評分越高,功能障礙越低,評分與功能障礙成反比;FairbankJC評分包括生活質量癥狀項目與體征評分,分值0~100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評分與癥狀成正比。③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角色(RP)、情感角色(RE)、軀體功能(PF)、社會功能(SF)、總體健康(GH)、軀體疼痛(BP)、活力(VT)以及心理健康(MH)。每個維度評分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評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④炎性因子: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5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血清白介素-1(IL-1)、血清白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α(TNF-α)水平。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康復效果治療前2組患者VAS、JOA、FairbankJ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VAS、JOA、FairbankJC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JOA、FairbankJC評分比較 (例,
2.3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RP、RE、PF、SF、GH、BP、VT、MH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RP、RE、PF、SF、GH、BP、VT、MH等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2.4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的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例,
近年來,有研究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這主要與年輕人工作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鍛煉有關,腰背肌及腹肌等距離脊柱較近的核心肌出現勞損與肌力下降,致使椎間盤因長期壓力過大突出進而演變為腰椎間盤突出癥[5]。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病機制為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脊柱穩定性變差,對神經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疼痛。以往的傳統治療方法為按摩、牽引常規康復治療,按摩、牽引常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療效甚微且極易復發,不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痊愈。
中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腰痛病”“痹證”范疇,其主要病理基礎是腰肌勞損、肝腎虧虛,加之風寒濕,致使氣血不通、靜脈閉塞,不通則痛。《素問·刺腰痛論》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故臨床需以疏經通絡、活血行氣為主要治療原則[6]。針刺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毫針刺入患者的穴位,運用捻轉與提插針法對人體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療法具有廣泛的優勢,操作簡單,不良作用少且療效迅速顯著。有研究證明腰部肌肉在維持腰椎平衡穩定脊柱方面有重要的意義,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操作簡單,患者便于接受,可以增強背部肌力,促使突出的髓核組織向腰椎間盤內回縮[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VAS、JOA、FairbankJC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刺結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減輕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針刺刺激腰部穴位可以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有利于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而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可以促進腰間盤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患者的身體機能[9]。血清IL-1協同刺激APC和T細胞活化,促進B細胞增殖和分泌抗體;血清IL-6是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血清TNF-α可以促進T細胞產生各種炎癥因子;炎性因子水平異常易導致血液流通不暢,發生水腫及炎癥,加重腰間盤突出癥的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針刺結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可降低腰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腰部核心肌力訓練可通過促進血液循環,達到增強患者血液流速的作用,進而增加患者的體質,減輕炎性水腫;針刺可通過刺激患者相應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的功效,減輕腰椎水腫發炎的情況,以上二者協同可發揮出增強患者身體免疫,減輕患者體內的應激反應的作用[10]。
綜上,針刺結合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治療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緩解疼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