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是指因各種因素導致腰椎間盤后突,壓迫神經根,最終表現為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系列癥狀。持久或嚴重疼痛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引發血管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大小便失禁等并發癥[1]。臨床治療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2種方式。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可糾正偏歪腰椎,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腰腿痛、神經、肢體麻木等癥狀,給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展筋活血方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具有較好的效果[2]。因此,鄭州仁濟醫院嘗試開展此項研究,探討展筋活血方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的效果及對血清炎癥因子、血清疼痛介質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20年11月在鄭州仁濟醫院行手術治療的6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8~73歲,平均(57.34±4.21)歲;病程1~5年,平均(2.18±0.82)年。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46~75歲,平均(57.62±4.09)歲;病程1~6年,平均(2.24±0.67)年。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實用骨科學》[3](第4版)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均符合《中醫骨傷科學》[4](第4版)氣滯血瘀型辨證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均了解研究過程;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腰椎腫瘤、腰椎滑脫等其他腰椎疾病者;精神異常或言語、認知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對正骨和中藥湯劑不耐受者;患有其他嚴重性疾病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炎抗感染治療。并在此基礎上給予甲鈷胺片(廠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168;規格:0.5 mg×20片),0.5 m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展筋活血方治療。藥物配方:炒白術25 g,枳殼15 g,茯苓15 g,姜黃15 g,獨活15 g,杜仲15 g,白芷15 g,當歸15 g,川芎12 g,紅花10 g,桃仁10 g,懷牛膝8 g,血竭5 g。以水煎至300 ml后,早晚各服1次。2組均連續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ODI評分、JOA 評分及治療效果。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清疼痛介質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6、TNF-α、hs-CRP水平,采用熒光分光光度發檢測5-HT、DA、SP水平,儀器及相關試劑盒均購自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1.4.3 療效判斷標準采用VAS評分比較2組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采用JOA評分評估2組疾病嚴重程度。滿分29分,得分越低,功能障礙越明顯。改善指數=治療后JOA評分-治療前JOA評分。治療后評分改善率=改善指數/(29-治療前評分)×100%。采用ODI評分評估患者腰椎功能,最高50分,等分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比較臨床療效:治愈:JOA改善率=100%;顯效:JOA改善率>60%;有效:JOA改善率在25%~60%;無效:JOA改善率<25%。

2.1 VAS評分治療后,觀察組不同時間點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例,
2.2 ODI評分、JOA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ODI評分、JO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ODI評分、JOA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JOA評分對比 (例,
2.3 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4 血清炎性因子2組患者治療前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 (例,
2.5 血清疼痛介質2組患者治療前血清5-HT、DA、S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5-HT、DA、S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疼痛介質對比 (例,
2.6 不良反應2組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病因。同時,損傷、妊娠、腰骶先天異常、腹壓增加、受寒、腰姿不正、突然負重等因素亦可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資料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于30~50歲人群中。臨床對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的治療以對癥治療,減輕神經根壓迫,松解神經根粘連,消除神經根炎癥反應,緩解癥狀,改善預后為主[5]。常用的治療藥物有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皮質激素等,可起到抗炎、抗軟骨分解、減輕腰椎疼痛,改善脊柱功能,逆轉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癥狀的目的。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且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條件的情況下,應給予患者手術治療,進而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但相關研究表明,手術部分情況并不能完全緩解患者的癥狀,術后部分患者會出現癥狀的持續甚至復發,術后對癥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為“腰腿痛”“痹證”范疇,認為外力損傷、先天不足、素體虛弱、外感風寒、經絡阻滯、氣血不通為其主要病因。不通則痛,故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椎疼痛為主要表現。中醫辨證分型將腰椎間盤突出癥分為氣滯血瘀型[6]。因此,臨床對其治療應以通絡活血、消瘀散積、通痹鎮痛為主。展筋活血方由炒白術、枳殼、茯苓、姜黃、獨活、杜仲、白芷、當歸、川芎、紅花等藥物組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可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桃仁味甘、性平,入肺、肝、大腸經,可活血祛瘀,與川芎、紅花、當歸同為君藥。枳殼味苦,性辛,歸脾、胃經,可理氣寬胸,行滯消積;牛膝味苦、甘,歸肝、腎經,可活血通經,利水通淋;杜仲味甘,性溫,歸肝、腎、胃經,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與枳殼、牛膝共為臣藥。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可利水消腫,滲濕健脾;炒白術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可散風除濕、通竅止痛;獨活味辛、苦,性微溫,歸腎、膀胱經,可祛風濕,止痛解表,與上述藥物共為佐藥。血竭味甘、咸,性平,歸肝經,可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姜黃味辛、苦,性寒,歸肝、膽、心經,可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與血竭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展筋、行氣止痛、祛瘀散腫、強腰壯腎等功效[7]。
VAS評分能夠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ODI評分和JOA評分能夠有效評估患者腰椎功能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ODI評分、JOA評分、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展筋活血方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對患者疼痛的緩解有積極作用。與相關學者研究基本相符[8,9]。IL-6能夠調節免疫應答。hs-CRP在收到炎癥刺激是會急劇升高,當病癥消退后將至最初水平。TNF-α是重要的炎癥介質,由機體受感染而產生。三者均在機體抗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展筋活血方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起到抗炎作用。5-HT、DA、SP均為血清疼痛介質,三者均是神經遞質 與痛覺傳遞有關。結果中觀察組5-HT、DA、SP水平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表明展筋活血方對患者術后的恢復起到較好的鎮痛作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給予患者展筋活血方治療可有效提高腰椎功能,降低其痛感,改善血清炎癥因子、血清疼痛介質水平,療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