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志云 鄒 雁 楊 磊 楊 娟 熊豪炎
慢性扁桃體炎常伴有鼾癥,因為扁桃體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使扁桃體淋巴組織與結締組織增生,腺體肥大,或纖維化,突出于腭弓之外,導致咽部狹窄而引起咽部不適和打鼾[1]。目前,慢性扁桃體炎及鼾癥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大部分是對癥治療為主。藥物治療遠期療效不理想且有不良作用;手術治療,尤其扁桃體切除術尚存爭議且有創。程氏束針刺營法,是發掘江西旴江流域喉科和魏氏針灸的“喉針”療法中的一種特色傳統中醫“束針刺營”外治技術,可免除藥物治療及其毒副作用,避免手術的有創性,未見有臨床研究報道?,F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江西康寧醫院住院與門診收治的60例痰瘀互結證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程氏束針刺營法對痰瘀互結證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的治療價值,通過科學系統的臨床觀察,證實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以及規范化方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江西康寧醫院住院與門診收治的60例痰瘀互結證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2組年齡對比用秩和檢驗,性別對比用χ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表1 2組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性別、年齡對比 (例,
1.2 納入標準①慢性扁桃體炎診斷標準[2,3]、鼾癥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3];③證型為痰瘀證;④年齡18~65歲;⑤病程在2個月以上;⑥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治療組予以束針刺營法治療。施術時,患者取坐位,頭稍向后仰,頭部固定,張口;醫者用壓舌板壓定其舌頭,暴露口咽部;醫者持“束針”(將4根5寸毫針針柄對齊用膠布固定)點刺扁桃體表面,直刺2 mm,每側刺5下,先刺腫大最高處,然后圍繞其周圍刺,疾入疾出,微出血。若伴有咽側索肥厚,或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則輕淺點刺紅腫的咽側索、咽后壁黏膜及淋巴濾泡,直刺1 mm,疾入疾出,微出血。咽側索每側刺2下;咽后壁黏膜刺5下;咽后壁淋巴濾泡每個刺一下,每次最多刺5個,此法微疼;再持5寸毫針輕淺點刺均勻軟腭表面10下,先刺中央再刺周邊,不需刺出血;最后,囑患者將血吐出,再用錫類散噴咽部左、右、中間各1下。每3 d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觀察1個療程。對照組予以中藥加味會厭逐瘀湯治療。中藥加味會厭逐瘀湯:黃芪30 g,炒桃仁9 g,紅花6 g,赤芍12 g,生地黃12 g,當歸9 g,柴胡12 g,枳殼9 g,桔梗6 g,法半夏9 g,茯苓9 g,炙甘草6 g。均使用顆粒劑。每日1劑,分2次開水沖服,30 d為一個療程。觀察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中醫相關癥狀觀察;②局部體征觀察;③多導睡眠監測相關指標:在患者安靜入睡的狀態下,連續記錄睡眠時6~8 h的AHI、LSP02以及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①臨床痊愈:治療后AHI<5,SaO2﹥90%,癥狀、體征消失,總積分為0分。②顯效:治療后,AHI<20和降低,SaO2﹥50%,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2/3以上。③有效:治療后,AHI降低﹥25%,SaO2降低﹥25%,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1/3以上。④無效:治療后,AHI降低<25%,SaO2降低<25%,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不足1/3。

2.1 各項呼吸參數指標治療前2組AHI、LSP02以及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AHI、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低于治療前,LSP02高于治療前,治療組AHI、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LSP02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呼吸參數指標對比 (例,
2.2 臨床療效在治療總有效率上,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療效對比 (例,%)
鼾癥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睡眠現象,現代醫學把打鼾確定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4,5],是一個對人類心血管、呼吸及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極大危害性的疾病,可誘發高血壓病、心腦病、心肌梗死等[6,7]。其病因主要與鼻、咽、軟腭等上呼吸道病變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及呼吸中樞反應低下有關。慢性扁桃體炎常伴有鼾癥,因為扁桃體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使扁桃體淋巴組織與結締組織增生,腺體肥大,或纖維化,突出于腭弓之外,導致咽部狹窄而引起咽部不適和打鼾。目前,對于慢性扁桃體炎及鼾癥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大部分是對癥治療為主。慢性扁桃體炎主要采用抗生素[8]、激素、脫敏藥物、增強免疫功能藥物或手術治療[9]。而鼾癥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減肥,戒煙酒,取側臥位及保持鼻腔通暢等。
慢性扁桃體炎和鼾癥都具有相同的病理因素,為痰濕和瘀血, 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10,11]。束針刺營法,是發掘江西旴江流域喉科和魏氏針灸的“喉針”[12]療法中的一種特色傳統中醫“束針刺營”[13,14]外治技術,結合扁桃體內側表面神經末梢分布極少以及無小血管分布(僅有毛細血管分布),通過點刺腫大之扁桃體表面、隱窩口、咽側索、咽后壁黏膜及咽后壁淋巴濾泡等部位放血排毒,達到疏通經絡、宣泄痰瘀、消腫排毒[13]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此理論通過束針刺營法與臨床研究證實為治療鼾癥及慢性扁桃體炎的有效藥物加味會厭逐瘀湯[15,16]進行臨床對照研究,采用多導睡眠監測相關指標的定量分析,同時對慢性扁桃體炎并鼾癥痰瘀互結證多導睡眠監測相關指標的多維分析證實,治療后2組AHI、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均低于治療前,LSP02高于治療前;治療組AHI、睡眠呼吸最長暫停和低通氣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LSP02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優于對照組。因此,對于慢性扁桃體炎伴癥患者,采用程氏“束針刺營”外治技術治療,不但減輕扁桃體肥厚腫脹,還有效地促進咽腔炎癥的吸收,改善呼吸睡眠狀態,增強口咽軟組織的緊張度,提高臨床療效,療效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程氏束針刺營法治療痰瘀互結證慢性扁桃體炎伴鼾癥患者通過科學系統的臨床觀察,證實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以及規范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