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靈 熊 俊 柴 非 王麗芳
腦卒中作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多數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腦卒中后常會引起上肢痙攣,患者會出現肌張力增高等現象,偏癱上肢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手指屈曲等,對患者的主動及被動活動功能影響較大[1]。目前緩解痙攣、降低肌張力方法較多,但普遍存在療程長、經濟代價高或存在相應不良作用等不足。手指點穴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簡便易行且安全性高,具有調整陰陽、疏通經絡的效果[2]。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手指點穴結合神經發育療法對腦卒中痙攣期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以優化腦卒中偏癱上肢痙攣期患者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2020年12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的88例腦卒中偏癱上肢痙攣期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各44例。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61.34±2.25)歲;病變性質:出血性、缺血性腦卒中各有24例、20例;偏癱側:右側、左側各有23例、21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32~77歲,平均年齡(61.42±2.29)歲;病變性質:出血性、缺血性腦卒中各有25例、19例;偏癱側:右側、左側各有24例、20例。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3];中醫診斷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③上肢為屈肌痙攣模式,Brunnstrom分期[5]:Ⅱ~Ⅳ期。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②上肢存在外傷或骨折者;③合并重度皮膚疾病者;④雙側運動功能障礙者;⑤肝、腎功能損傷嚴重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神經發育療法治療,主要包括:①采用牽拉、拍打、叩擊及關節擠壓等抑制手法刺激患側上肢。②采用Bobath技術指導患者體位擺放,采用軀干、肩、上肢及手的抗痙攣體位;完善關鍵點的控制,軀干上肢進行運動控制訓練,對異常姿勢進行矯正,以促進正常姿勢反射。③針對Brunnstrom分期[5]中Ⅲ期患者主要以抑制痙攣肌、強化拮抗肌活動為主;提升對近端大肌群和肘關節的活動控制能力,誘發更多分離運動。④應用PNF技術指導螺旋對角線運動。60 min/次,6次/周,8周為一個療程。于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手指點穴治療,取合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肩髃、臂臑、外關、肩髎、肩貞等穴位,治療時用大拇指指腹緊貼體表,緩慢用力點按穴位,以患者可耐受的酸脹麻痛為度,每個穴位點按30 s,每次點按2~3次,6次/周,8周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肌張力: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評估患側上肢肌張力,無肌張力增加為0級;肌張力略微增加為Ⅰ級;肌張力輕度增加為Ⅰ+級;肌張力較明顯增加為Ⅱ級;肌張力嚴重增加為Ⅲ級;僵直為Ⅳ級,分別將0級、Ⅰ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量化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②運動功能: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5]評定,軟癱期為Ⅰ期;出現聯合反應,即肌張力開始增高為Ⅱ期;協同運動期為Ⅲ期;部分分離運動期為Ⅳ期;分離運動期為Ⅴ期;基本正常為Ⅵ期。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BarthelIndex,MBI)[6]評定,滿分100分,得分高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強。④上肢運動功能: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FMA)[7]上肢部分評估,共33項,滿分66分,評分高則上肢運動功能好。

2.1 MAS評分、MBI評分及FMA評分治療前2組MAS評分、MBI評分及FM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AS評分低于對照組,MBI評分及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腦卒中患者MAS評分、MBI評分及FMA評分對比 (例,
2.2 Brunnstrom分期治療前2組Brunnstrom分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runnstrom分期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腦卒中患者Brunnstrom分期對比 (例,%)
腦卒中患者肌肉痙攣的發生率高達90%,多以上肢屈肌群、下肢伸肌群痙攣較為多見,會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影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目前抗痙攣治療方法較多,其中神經發育療法為腦卒中偏癱上肢痙攣期患者康復治療中常用方法,主要通過采取PNF技術、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及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等指導和訓練,有利于偏癱肌肉收縮,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及重建,有利于在保護機體殘存正常運動功能外,對患者自身潛能不斷刺激,并通過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發生及強化,以不斷改善并恢復患者正常的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預后[8]。
從中醫角度出發,腦卒中歸屬于中醫“中風”范疇,涉及心、肝、腎三臟,病位在腦[9]。手指點穴作為中醫傳統療法,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及解痙振萎等作用,治療中主要以點、按為主,對患者體表穴位進行刺激,以提高局部組織痛閾,拉長痙攣或緊張肌肉,以將其緊張痙攣解除,達到治療的目的[10]。手指點穴取穴著重于拮抗不同痙攣部位的肌群痙攣,臨床應用操作簡便,無不良反應,患者易于接受,適用于在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的治療。本次研究結果得出,治療后觀察組MAS評分低于對照組,MBI評分及FMA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后Brunnstrom分期優于對照組,提示與單純神經發育療法相比,將其與手指點穴結合治療能夠將祖國傳統針灸推拿療法及現代治療方法有效結合,依據中醫辨證循經取穴及西醫解剖學理論為基礎,更有利于解除腦卒中患者肌肉痙攣,促進患者機體正常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患者肌張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手指點穴結合神經發育療法有利于恢復腦卒中痙攣期患者上肢功能,改善肌張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此研究可為腦卒中痙攣期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