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萍
乳汁內含有蛋白質、亞油酸等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免疫抗體與必需營養物質,營養價值高,其不僅容易被機體吸收,均衡嬰幼兒營養,增強免疫力,還能夠進一步增強母嬰情感聯系,加速產婦子宮復舊,預防產后出血。臨床研究報道[1],產后早期乳汁分泌是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的關鍵。當前,西醫護理臨床對促進產后乳汁分泌尚無統一標準,多以指導吸奶器吸取乳汁、遵醫囑給予刺激泌乳素分泌藥物,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考慮產婦依從性低、藥物對乳汁的影響等因素,應用受限[2]。相比西醫常規護理干預而言,中醫促進產后乳汁分泌方法多樣,包括推拿、按摩、耳穴療法、敷貼等中醫外治療法,具有操作簡單、接受度高、無不良作用等優勢。有研究報道[3],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可有效促進產婦產后泌乳,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為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對產后乳汁分泌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上饒市婦幼保鍵院收治的10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1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29.45±3.47)歲;分娩孕周:37周者14例、38周者19例、39周者21例、40周者7例;體質量:BMI>24 kg/m2者41例、BMI<24 kg/m2者20例;經產婦19例、初產婦42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0~35歲,平均(28.28±3.16)歲;分娩孕周:37周者11例、38周者20例、39周者22例、40周者8例;體質量:BMI>24 kg/m2者39例、BMI<24 kg/m2者22例;經產婦17例、初產婦44例。2組產婦的年齡、孕周、體質量、產婦類型等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取得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的缺乳診斷標準:①產后乳汁分泌量較少,甚至全無;②乳房松軟,無脹痛感,擠壓時乳汁呈點滴狀出現,質稀;③乳房豐滿,乳腺成結,擠壓時伴有劇烈疼痛,質稠。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20~36歲;自然分娩、單胎妊娠、足月;胎兒Apger評分≥8分;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病毒性肝炎、梅毒陽性、活動性肺結核等疾病者;產后大出血者;產前服用大量雌激素、催乳素等藥物者;因乳頭皸裂、凹陷等導致乳汁壅積不通者。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定時檢測產婦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脈搏等生命體征,并主動詢問其身體狀況;早期進行母嬰接觸、盡早吸吮,母嬰分離時間應控制在1 h之內;指導產婦每日進行適當按摩乳房,力度以輕柔、無感疼痛為宜;針對泌乳量非常少者,遵醫囑給予其催乳素藥物處理,并指導其使用吸奶器吸取乳汁,同時鼓勵產婦盡早進行床下活動,多喝水、多排尿。研究組在此護理基礎上結合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方法:①耳穴壓豆:取產婦右耳,常規消毒后,取穴包括內分泌、胸區、脾區、腎區、子宮區、交感區、腎上腺區等多個穴位,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諸穴上,并適度壓迫、刺激相應穴位,促使其產生微麻、脹、熱等感覺,3~5次/d,2 min/穴,連續使用7 d。②穴位敷貼:主藥方為川芎10 g,當歸15 g,木香10 g,厚樸15 g,紅花15 g,桃仁9 g,枳殼30 g,益母草30 g,川牛膝30 g,烏藥15 g,吳茱萸6 g,小茴香6 g。將上述藥物混合后,充分研磨至粉末狀,再加入適量的益母草藥膏調制成糊狀,最后取5 g左右大小的藥膏放入藥貼中心部,中心部直徑為3 cm;產婦產后24 h,取平臥位,取乳根、足三里、少澤、膻中、關元、氣海等穴進行敷貼,持續敷貼12 h后,每隔3 h換藥1次,共連續使用7 d。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干預前后的產婦24 h乳汁分泌量積分。②比較2組產婦的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干預7 d取產婦哺乳前6 ml,在37℃環境下靜置2 h,置入離心機(轉速1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保存于-20℃冰柜中,待測;采用反射免疫測定法進行評估。
1.4.3 療效判斷標準乳汁分泌量的評估采用估計評分法,方法:①24 h內母乳分泌量為0~25 ml,僅能夠喂養1次;母乳分泌量為26~50 ml,可喂養2次;母乳分泌量為51~75 ml,可喂養3次;母乳分泌量為76~100 ml,可喂養4次;母乳分泌量為101~125 ml,可喂養5次;母乳分泌量為126~150 ml,可喂養6次;母乳分泌量為151~175 ml,可喂養7次;母乳分泌量為176~200 ml,可喂養8次。②母乳分泌量基本滿足新生兒需求,喂養量>7次,記為3分;乳量一般,喂養量為5~7次,記為2分;乳量不足,喂養為3~4次,記為1分;無乳汁,記為0分。

2.1 2組產婦乳汁分泌情況對比干預后,研究組產婦的乳汁分泌量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乳汁分泌情況對比 (例,
2.2 2組產婦PRL水平對比干預后,研究組產婦的PR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PRL水平對比 (例,
母乳喂養為臨床醫學研究者統一認證的最佳喂養方式,并認為該方式對于增進母嬰情感、加速產婦產后恢復以及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產婦不僅受到自身相關性因素的影響,包括精神狀態、乳房形狀、機體營養狀況等,還受到社會角色轉變的影響,加之臨床剖宮產率的提高,導致產婦產后缺乳發生率逐漸升高[5]。因此,臨床主張早期給予產婦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便提高其母乳分泌量,改善預后。然而,常規護理干預缺乏對癥護理措施,整體效果不理想。
產婦泌乳是機體氣血、臟腑等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乳汁由于脾胃水谷精微化生而來,津液血乳同源。臨床醫學證實,產婦泌乳不足多因血氣耗損,氣血乏源,乳汁不充,加之產后情志不暢,氣機不調,肝郁氣滯,致使乳汁運行受阻。由此可見,產后體虛不充、瘀滯不通是造成乳汁分泌不足的重要發病機制,故而臨床以活血通絡、補血生津為主要干預原則[6]。耳穴壓豆、穴位敷貼為常用的中醫外治療法,被臨床認為具有緩解疼痛、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乳汁的生成、分泌與垂體、卵巢、下丘腦、激素水平的變化等密切相關,PRL影響著的乳汁的分泌。本研究發現,研究組產婦的乳汁分泌量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RL水平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劉霞等[1]研究結果一致。結果表明,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可有效促進產婦產后泌乳。《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耳朵與經絡、臟腑關系密切,且與機體五臟六腑的相關病理生理特征緊密相關。耳穴壓豆能夠通過刺激耳穴敏感壓痛點,調節相對應的臟腑功能,發揮疏通經絡、補益氣血、通腑理氣的功效;其中貼壓脾胃,重在滋補精華、促進氣血生化;貼壓內分泌、腎上腺、子宮、交感等旨在刺激機體興奮交感神經,調節激素分泌,從而促使神經纖維傳導加速,促進乳腺細胞收縮,從而達到促進泌乳的作用[7]。耳穴貼壓諸穴具有氣血同調、肝脾共治,共奏疏肝健脾、補血通乳之功效。穴位敷貼以經絡學說、整體觀念為指導,不僅可以強化藥物滲透吸收作用,還可以深化穴位刺激、經絡傳導功能,方中當歸活血養血,結合益母草、川芎、紅花、桃仁可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產婦產后久臥傷氣,脾胃損傷,氣血乏源,導致腹脹納差、乳質量少,故加以川厚樸、枳殼、木香行氣消脹、寬中理氣;小茴香、吳茱萸、烏藥化瘀止痛、溫經散寒,川牛膝通絡補氣。諸藥合用,共奏散寒止痛、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兩者共同發揮整體強化疊加的作用[8]。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與穴位敷貼可有效提高產婦的PRL水平,促進產后泌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