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旺
急性炎癥性腸梗阻(EPIIO)是腹部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通常發生于腹部手術后2周內。腹腔內無菌炎癥及手術損傷腸管是導致術后EPIIO的主要原因,表現為腸壁滲出及水腫[1]。現階段,臨床在急性EPIIO患者中多采用保守治療,以西藥治療為主,但單純采用西醫治療周期較長,且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生長抑素類藥物、激素藥物等易引起多種藥物的不良作用,遠期效果不佳[2]。中醫將該病歸結為“腹痛”范疇,認為與術前正氣虧虛和術中氣血虧損引起的胃腸傳化通降失調相關,在治療中應以活血通腑為原則[3]。鑒于此,本研究采用通腑活血湯治療結腸癌術后急性EPIIO,旨在探究其對胃腸功能及炎性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0月—2020年6月太原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6例結腸癌術后急性EPIIO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3例。研究組中女22例,男2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2.37±3.61)歲;病程3~25 h,平均病程(13.94±2.76)h;左半結腸癌根治術16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15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12例。對照組中女20例,男23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2.50±3.58)歲;病程3~26 h,平均病程(14.05±2.11)h;左半結腸癌根治術14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16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1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4]中診斷標準:發生于腹部手術后2周內;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脹,停止排便、排氣;經CT檢查可見腸壁增厚、水腫,并伴有積氣、積液、粘連等癥狀。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陽明腑實證辨證標準:身熱汗少,或潮熱無汗,無惡寒,手足濈然汗出,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腹痛腹脹,拒按;舌質紅,苔黃膩,脈沉實。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均行結腸癌手術;③均為首次發病;④病歷資料完整;⑤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腹部手術史;②伴有肝、腎、心、肺功能異常;③免疫系統疾病;④腸扭轉、腸套疊、腸麻痹、機械性腸梗阻等;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⑥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嚴格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持續性進行胃腸減壓,穩定電解質及平衡酸堿度,予以腸外營養支持;盡早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腸道水腫消退及減少腸道滲出。另經靜脈注射5 m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每8 h靜脈注射1次;同時給予4 g頭孢他啶靜滴,2次/d;80 mg泮托拉唑鈉靜滴,2次/d;泵注3 mg生長抑素,1次/d。連續治療7 d。于上述治療基礎上,研究組加用通腑活血湯聯合治療:大黃12 g,赤芍、烏藥、枳實、厚樸、芒硝、桃仁、木香各15 g,當歸20 g,甘草6 g。用水煎煮后取汁200 ml,自胃管注入,隨后關閉胃管,2 h后再次開放。連續治療7 d。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癥狀改善情況、胃腸功能及炎性反應。①癥狀改善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天數。②胃腸功能及炎性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7 d后對患者5 ml清晨空腹肘靜脈血,以3500 r/min速度,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后留取上層血清,將其置于-20 ℃環境中保存待檢。采用放射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胃動素(MLT),另采用ELISA檢測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3 療效判斷標準各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排便及排氣均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可見無梗阻為治愈;各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恢復排便排氣,影像學檢查可見腸梗阻較治療前明顯緩解為顯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改善情況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例,
2.3 胃腸功能及炎性反應治療前,2組MLT、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LT水平高于對照組,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及炎性反應指標比較 (例,
結腸癌術后急性EPIIO發病率較高,多因腹部手術后組織損傷較多,易激活體內炎癥反應,當炎癥介質釋放過多,炎性細胞及滲出將加劇炎癥程度,使得腸壁組織充血水腫,形成急性EPIIO。西醫保守治療急性EPIIO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各癥狀緩解較慢,且長時間禁食禁水、腸外營養支持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存在一定局限性[6]。
中醫學認為EPIIO病位在腸腑,因手術傷及脾胃,或素體脾胃虛弱,造成脾胃運化失職;加之濕邪侵擾,燥屎內結、氣滯血瘀等積聚于腸內,導致腸道阻塞不通,引發疼痛及腸道閉阻;胃氣上逆發為嘔吐,腸內清濁不分發為脹,無法傳導糟粕,則排便難。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各癥狀緩解時間均較短,治療后MLT水平較高,IL-6、TNF-α水平較低,表明對于結腸癌術后急性EPIIO患者采用通腑活血湯治療能夠促進各癥狀改善,縮短病程,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胃腸功能,療效確切。通腑活血湯具有下氣活血、通腑導滯之效,組方中大黃攻下積滯、瀉熱通便;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烏藥、木香行氣止痛;枳實、厚樸健脾消食、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芒硝、桃仁、當歸瀉下通便、潤腸軟堅、清火消腫;甘草調和諸藥[7]。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8],大黃中的有效成分可抗菌消炎、促進腸道蠕動,加快腸道內毒素的排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枳殼中的黃酮類物質可理氣行滯、抗菌殺菌。全方配伍,具有促進腸蠕動,緩解腸壁水腫,興奮平滑肌,促進血液循環,降解毒素及抗菌等作用。
綜上所述,在結腸癌術后急性EPIIO患者中采取通腑活血湯在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病程,降低炎癥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胃腸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