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冬英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傷科常見的臨床疾病之一,骨折后胸腰背部局部出血,容易產生腹膜后血腫,刺激自主神經出現腹脹、便秘等不適[1],患者骨折疼痛難忍導致翻身活動明顯障礙,極易出現心情抑郁、焦躁不安、情緒悲觀、內心恐懼,促使交感神經出現消極性興奮,從而抑制體內消化腺分泌細胞刺激分泌胃腸道消化液,加之患者身處醫院病房,受居住環境及周圍陌生人干擾,且需平臥位排便,這些因素均可一定程度抑制患者排便反射而出現便秘;另外患者須長期絕對臥床,缺乏機體運動,胃腸蠕動減弱,導致便秘等并發癥形成,其發生率高達63%,多在傷后12 h出現,甚至可持續1周[2]。中醫學指出,督脈循經于胸腰背部,胸腰椎骨折后,督脈損傷,氣滯血瘀,大腸功能失常,傳導障礙,燥屎內結,秘結不通而成便秘[3]。胸腰椎骨折患者便秘可致排便困難、費時費力,且用力進行排便時,體內腹壓逐步增高,加重病椎疼痛,同時排便時常需抬高臀部放置便盆、甚至側身彎腰,由此強迫改變體位,可能造成骨折端移位,加重胸腰背部負荷,給患者帶來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可見早期保持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大便暢通具有重要意義,需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便秘的形成。本研究探析中醫護理干預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便秘的效果,療效確切,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贛州市南康區中醫院骨傷科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納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4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5.25±6.38)歲;受傷部位:胸椎骨折5例,腰椎骨折27例,胸腰椎合并骨折2例;平均病程(4.26±0.23) d。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6.08±5.07)歲;受傷部位: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24例,胸腰椎合并骨折2例;平均病程(4.37±0.26) d。2組患者在性別、發病年齡、受傷部位及病程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本研究通過贛州市南康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X線、CT或磁共振檢查確診符合胸腰椎急性壓縮性骨折診斷標準;②傷后1周內,無手術指征;③傷前無便秘,大便正常;④患者知情告知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胸腰椎陳舊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②既往有胃腸道疾病者;④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或中途退出者;⑤對研究使用藥物有過敏者等。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囑患者絕對臥硬板床,胸腰部墊薄枕,適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腹部按摩促進胃腸蠕動,告知排便的重要性,心理疏導正確面對床上排便;飲食護理,囑患者傷后1周食用富含粗纖維食物、新鮮水果、蔬菜等易消化食品,提升腸內負離子濃度,提高糞質流動性[4]。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醫護理干預:①生大黃神闕穴貼敷:取3 g生大黃研磨成粉,用適量酒精調制成膏狀取部分放入臍部空心敷貼中,消毒皮膚后將膏藥貼敷敷于神闕穴,每日2次,連續護理1周。②耳穴貼壓:用酒精棉簽消毒大腸、交感及直腸等耳穴,將王不留行籽貼敷并用醫用膠布固定,手指指腹予均勻力度持續按壓耳穴,手法溫柔輕巧,連續5 min,患者自感酸、麻、脹時表示按壓得氣,告知患者按壓方法及感覺,囑患者每日重復按壓2次,上午、下午各1次,排便前半小時可加強1次,連續護理1周。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便秘(大便干燥、硬結、排便困難,每次用時>15 min,排便后仍有殘余感,需通過藥物或手法幫助排便)發生情況;比較2組患者臨床護理療效;比較2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
1.5 護理療效評判標準顯效:護理1 d內患者腹脹、便秘感完全消失,可通暢排便,大便質軟成形;有效:護理3 d內患者腹脹、便秘感消失且排便,但排便欠暢通,大便稍干;無效:護理7 d癥狀未見好轉且仍未解大便[5]。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便秘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便秘2例(5.89%)低于對照組的9例(26.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56,P=0.000<0.05)。
2.2 2組患者臨床護理療效比較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7.06%)高于對照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28,P=0.024<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護理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06%)優于對照組(85.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76,P=0.029<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比較 (例,%)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外科最為常見的臨床疾病,多因遭受創傷導致。中醫指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后可損傷循行于脊柱內部的督脈及循行于脊柱兩側的膀胱經。經脈損傷,瘀血內阻,內傳臟腑,可致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大腸傳導障礙最為突出,加之氣機郁滯,腸中燥屎內結,致腸道受阻,腑氣不通而發為便秘[3]。西醫指出,胸腰椎骨折后損傷處出血,慢慢累積可產生腹膜后血腫,刺激脊柱交感神經節及神經纖維,導致腸道支配神經作用障礙,抑制胃腸蠕動,拮抗消化液分泌,由此產生腹脹、大便秘結等癥狀[6]。大便秘結可使患者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甚至情緒抑郁、煩躁不安等,甚至膈肌上抬壓縮肺組織,出現呼吸不暢,或出現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嚴重者誘發靜脈血栓危及生命,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危害[7]。因此,胸腰椎骨折患者需盡早恢復大便暢通。
穴位貼敷為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具有“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特點。神闕定位在人體臍窩中央,為陰陽分界點,上為陽,下為陰,得天獨厚,主治元陽暴脫、腸腑病證、水腫及小便不利等。臍窩為腹部組織最后關閉點,表皮層淺薄,皮下缺乏脂肪組織,臍窩貼敷藥物后易吸收藥物有效濃度,具有高敏感性與強滲透性[8],采用生大黃神闕貼敷治療可在短時間內產生清熱通便、瀉下攻積、滌蕩腸胃等功效。藥理學指出,大黃為蒽醌衍生物,有效成分有大黃酸、d-兒茶素及維生素A,具有刺激大腸,舒張腸管,促進胃腸蠕動功能,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經、胃經等,可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瀉下攻積、活血退黃、逐瘀通經[9]。生大黃研磨成粉,再用乙醇調制成糊狀, 具有類酒制大黃作用,促進大黃蒽醌衍生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及吸收,刺激大腸產生瀉下功能[10]?!鹅`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人體的耳朵中均可以找到與體內五臟、六腑、奇經、八脈相對應的反射區,耳部反射區即為耳穴,與機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經絡密切相關,符合中醫統一性及完整性,耳穴貼壓通過將王不留行籽貼敷在耳穴中,持續按壓得氣,刺激耳部經絡腧穴,促進經脈暢通循環運行,達到疏經通絡功效[11,12]。耳穴埋豆為中醫治療便秘的常用外治法,多取大腸、交感及直腸等耳穴,通過持續的刺激,起到通便、理氣療效,可明顯提高胃腸蠕動功能,促進燥屎排出。
本研究中觀察組發生便秘2例(5.89%),低于對照組的9例(26.47%),說明中醫護理操作生大黃神闕穴貼敷聯合耳穴貼壓護理可明顯減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發生便秘概率;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7.06%)高于對照組(82.35%)及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06%)優于對照組(85.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護理干預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可明顯獲得更高的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綜上可知,中醫護理干預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便秘的效果確切,可有效促進患者排便,提高滿意度,具有較高護理價值。